河南漯河 激活高质量发展的“链”动能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

  近年来,作为河南省国家食品名城的漯河市,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紧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2020年,漯河粮食总产量达190.7万吨、年加工转化600万吨,规模养殖达90%以上,生猪产能恢复至常年水平的95%;全市食品产业营业收入2000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均增收3000多元。

  延伸产业链激活集群发展优势,走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清洗、卸鸡、分层、挂鸡、宰鸡、喷淋……双汇第二工业园区漯河万中禽业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在工人们有条不紊的忙碌中,一只整鸡到包装产品在生产线上被流水作业。

  双汇第二工业园是双汇5000万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全产业链布局的一部分,漯河万中禽业加工有限公司承担着双汇食品加工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以畜禽屠宰和肉类深加工为核心,向上游发展饲料业和养猪业、养鸡业,向下游发展包装材料、调味料、冷链物流、连锁商业、国际贸易等,最终目的是打造主业突出、行业配套完善的产业群。”双汇负责发展企业管理副总裁焦永丽告诉记者。

  通过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双汇集团在全国建设有19家屠宰厂、25家肉制品加工厂,形成年屠宰生猪2000万头、生产肉类制品300万吨、塑料包装材料11万吨、调味制品13万吨的生产加工能力,拥有1000多辆冷藏物流车,120万个销售终端遍布全国。

  “向质量要发展”,是双汇多年来在产业发展中流露出的明显姿态。作为国内肉类行业的头部企业,双汇的一举一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行业的行动指南。在产业链延伸发展中,需要考虑上游稳供给,下游稳需求,生产不可受制于人。为了打消这种顾虑,双汇在后疫情时代加速全产业链布局。

  过去的一年,在遭遇疫情蔓延、行业整合等多重局势下,依靠生鲜肉类产品与包装肉类产品两大业务支撑,双汇大步向产业链纵深方向发展。通过渠道开拓与整合、新品研发与推广、提高营销投入与品牌形象、募集资金与完善产业链,双汇推进产品革新与品牌革新,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38.63亿元,同比增长22.47%。

  “未来,双汇将基于现有工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围绕生猪屠宰适度配套发展养猪业,围绕肉制品深加工适度发展养鸡业。”焦永丽介绍,“到‘十四五’末,双汇自养生猪配套率将达到30%,自养商品鸡配套率将达到50%,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更是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性力量。近年来,漯河通过实施“十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小升规”培育、“小升高”培育三大工程,形成了双汇肉制品、中粮面业面制品、喜盈盈烘焙膨化食品、卫龙休闲食品、中大恒源健康食品、三剑客乳制饮品等六大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的品牌典型;围绕食品产业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园区、持续优化企业服务,漯河市全面推进“食品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产业+造纸”“食品产业+医药”“食品产业+盐化工”“食品产业+物流”“食品产业+动物饲料”等六大链条建设。在产业兴旺的过程中,漯河市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激活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新优势,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提升价值链激活创新发展动能,走稳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路

  创新是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要提升价值链,必须依靠创新。近年来,漯河市瞄准食品产业高端发展方向,坚持做好创新发展、品牌提升与渠道增值,全力谋划农业产业价值链提升。

  漯河联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研究开发轻食类健康产品,进行产品创新,追求真材实料,建立食品安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品牌知名度。

  今年6月,联泰食品有限公司迎来两名清华大学的实习生,这让公司常务副总张静充满了期待:“我们希望这两位高才生能帮我们在五谷类膨化食品方面做深入研究,将来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这几年,我们能够与高校等科研院所对接,打造食品研发平台,不断提升科技价值,都是得益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源。”

  在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支持。在漯河,政府的正确引导与多年的政策“红利”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到此建厂,同样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此“落地”。这些,对于漯河食品产业加快提档升级、有效提升价值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漯河市搭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84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企业自主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2个。

  800亩的漯河食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内,入驻有双汇电商、食安天下、顺丰速运等电商及配套企业近300家,覆盖名优特新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宠物食品等多个行业,年均线上交易额达59亿元,带动创业就业10000多人。在这里,一批国内外知名快递物流企业在电商园设立分拨中心和结算中心,园区日均快递中转量突破330万件,峰值快递中转量达800万件。

  为了提升产业链渠道价值,漯河通过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积极打造食品云平台,形成大宗粮食电商服务平台,联结各类批发市场50多个,农村连锁超市1400多家,中介组织1500多家。

  贯通供应链激活融合发展态势,走好产业联农富农幸福路

  “小麦经过加工一吨成本3800元左右,再经过精深加工成休闲食品,每吨价值可从2万元提升至4万元到7万元。这比农民原先自己种麦子卖麦子的产值提高了不少。”张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流转土地按照每亩900斤小麦的租金支付,以高出市场约100斤小麦的行情让农民直接受益。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再返聘到企业基地里打工,每个月工资差不多在2000元以上,在食品厂上班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平均下来每年每户可增收3~5万元。”

  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漯河市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以联农富农为目的,引导区域内联合体抱团发展,让联合体内部成员链接更加紧密,同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经营主体间形成了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态势。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16万亩的郾城区高标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在全产业链道路上坚持“四优四化”方向,一跃成为漯河市绿色食品产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漯河食品产业的“第一车间”。该基地推动面制品生产企业、面粉加工企业、粮食仓储企业、小麦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农科院和小麦育种专家等五个层面深度合作。根据面粉加工企业、食品生产企业需求,小麦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选择优质小麦品种,实行利益联结订单化生产。

  在漯河,农民实现了从原料供应者向土地流转者、分红者、股东、雇员等多重身份拓展,开辟了农民增收“靠地、靠力”后的“第三空间”。2020年,漯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4.5:1,超过全国2.1个点,25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年产值突破9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8万元,增速7%,超出河南省10个百分点。

  一子落而满盘活。如今,漯河在农业全产业链道路上行稳致远,不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在粮食主产区形成了一套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这为当下有效解决耕地保护与乡村产业用地两难、农民种粮与农民增收难以两全等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思路。

  五方面着力锻造全产业链,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谋得头筹,再下一城。日前,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漯河市召开。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找准抓手、搭建平台,建设载体、创新机制,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全产业链,使之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聚焦农业主导产业。一是产业地位要突出。主导产业必须聚集度高、影响力大、受益面广,围绕“国之大者”确定农业主导产业,找准那些满足人们多样需求的特色农产品。二是产业成长性要好。要把有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的农业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三是链条参与主体要全。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要有龙头企业带动,还要有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的农民参与,更要有科研、金融、品牌创意机构的参与,形成广泛的利益联合体。

  聚集农业多种功能。一是发挥农业食品保障功能。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油头化尾”要求,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在让消费者吃饱、吃好、吃安全、吃健康的基础上,还要让消费者吃出愉悦来。二是发挥农业生态涵养功能。一方面通过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在增加优质绿色品牌产品供应的同时实现低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减排低碳加工流通,实行零排放,促进资源梯次、高效、高值利用。三是发挥农业休闲体验功能。重点是“农业+”,跨界融入现代要素和时尚元素,发展“农业+”旅游,催生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四是发挥农业文化传承功能。让文化之美,为链条铸魂,以文化之力,为链条赋能,传承民族文化、推进产业创新。

  聚合上中下游完整环节。一是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要求,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二是发展规模化综合加工。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三是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依托农产品加工转化,配套推进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整合贯通。四是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名片响亮的品牌。五是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和服务主体,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原料基地为主阵地、产业园区为主战场、产业化联合体为主力军,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六是推广绿色化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建设清洁化、智能化综合利用生产线,做精乡村休闲旅游。七是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构建全过程数据管理和分析服务模型,健全市场和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发提供产品生产情况、行情资讯、供需平衡等服务。

  聚力科技和资金两大支撑。一方面,以产业链、供应链来部署创新链。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另一方面,以产业链、供应链来畅通资金链。要吸引金融机构的进入,让产业链插上资金链的翅膀,将金融血液注入链条建设之中,促进整个链条活跃起来。

  聚拢全链各类经营主体。一是纵向联合。由龙头企业牵头,将种业企业、农资机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一体打造,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再造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二是横向联合。吸引科研团队、技术培训、生产服务和贷款担保等支撑机构参建,打造一个保障支撑产业联合体,缩短生产周期和新品上市时间,增强对市场的适配性和灵活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三是侧向联合。引进培育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业链配套企业,生产“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产品,打造“小巨人”“隐形冠军”,形成点上创新驱动、线上辐射带动、面上扩散联动的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