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脱贫地区学前教育机制探索——基于四川布拖县的调研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董潇 冯丹萌 鲁雨 秦博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全面脱贫迈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如何不断完善学前教育机制,是少数民族脱贫地区彻底阻断代际贫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脱贫攻坚以来,四川省布拖县整体教育水平得到跨越式发展,尤其在学前教育方面,通过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主体的共同合作,初步形成稳固发展的学前教育。

  全面脱贫下布拖县学前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入园率大幅度提升。截至目前,布拖县户籍4~6周岁脱贫户幼儿7375人,其中已入园脱贫户幼儿6544人,入园率达到88.73%,较2016年前大幅增长;全县现有幼儿园、幼教点共231所,其中县城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3所,“一乡一园”26所,“一村一幼”教学点191个,全县乡园村幼辅导员共756名。

  学前教育投入大幅度上升。脱贫攻坚以来,布拖县落实各级各类教育资助补助资金7.63亿元,其中学前保教、农村幼儿生活补助等资金0.8亿元,惠及幼儿7.12万人次。构建起一村一幼的学前教育机制,上学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

  学前师资力量换档升级。布拖县充分利用社会平台开展学前教师集中招聘,辅导员师资得到补充,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9年底参加年度考核辅导员673人。同时依托华言公司、北师大、江油市、佛山市等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和省州县培训项目,累计开展辅导员业务培训53余次5632人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创新举措,激发内生力量

  因地制宜,完善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幼儿园布局规划方面,当地在一村一幼的基础上,对一些居住分散的村采取一村多点的布局,提升儿童入园的便利度。在班级设置方面,针对当地儿童上学年龄层次不齐,普通话程度高低不一情况,幼儿园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进度,方便各类学生能顺利衔接小学教育课程。

  整合多方资源,夯实学前儿童营养保障。布拖县积极对接多方力量,打造“政府+社会机构+农民”的学前教育机制。第一,联动社会力量,提高餐费标准。当地教育局积极对接社会公益基金,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形成帮扶合作,在原来3元的标准下,有将近一半幼儿园获得额外1元资助,基本保障一肉一菜一主食标准,从原先无热食餐变为有热食餐,大大解决了孩子们冬天用餐的困难。第二,区域化联动,降低运营成本。当地按照区域位置特点建立中心食堂,给临近幼儿园统一配送饭菜,大大降低了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投入成本。第三,整合资源,保障基本营养。对于一些未获得基金会1元营养补助的幼儿园,当地充分发挥能动性,将有条件的幼儿园与小学合在一起用餐。

  推行普通话教育,提升教育衔接顺畅度。2018年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与四川省在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为总体目标,对所有幼儿园从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工作管理以及督查考核等方面全面推进。目前,学前儿童普通话合格率达80%以上,幼升小学生成绩提升幅度平均单科超过10分以上。据飞普村中心校长介绍,在推行普通话之前,学生一般要到小学三年级才能完全听懂汉语,现在入学一年级就能听懂;没有经过学普教育的孩子一年级成绩平均在20~30分,接受学普教育的学生成绩能达到70分左右。

  现阶段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从现阶段发展来看,布拖县学前教育在财政压力、资源分布、管理机制、人才稳定性等方面面临困难,与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之间存在核心矛盾。

  学前教师待遇较低,流动性大。根据2015年《四川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布拖县学前教育辅导员工资为2000元/月,购买“三险”后到账工资1771.37元,至今仍沿用这个标准,与当地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不匹配。托觉镇幼儿园的一位工龄较长的老师反映,很多老师工作1~2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接受了较全面的培训后,常常辞职选择待遇更高的岗位,造成教师的工作衔接上形成断档。

  经费结构固化,利用效率低。基础设施等条件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缺口较大的是教师工资、餐费等方面的经费。但是经费结构的固化让当地存在经费花不完、经费需求大的不协调问题,经费利用效率低。据当地教育局负责同志介绍,2015年起幼儿园只有学前保教费700元/人/年,自2020年9月后,布拖县增加了学前生均公用经费500元/人/年,补充了专项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但是当年未花完。相对于义务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关于经费的使用并不明晰。

  资源不均衡,激励机制不完善。布拖县学前教育的教师编制极其不均衡,共有34个编制集中在县机关幼儿园,而其他幼儿园均未编制,导致大多数临时聘用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不稳定。在调研中,很多教师都反映到此问题,表示不在编不仅让他们无法获得较好的工资福利待遇,且从长期来看,无法晋升、无法调动的工作模式使其也大大减弱了对此项工作的长远规划,因此大多都表示将来结婚生子或者遇到家人工作变迁等情况,就会考虑放弃目前工作,因此很多老师将此工作只作为一个“过渡”。

  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理念相对缺乏。在调研中发现,儿童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普遍停留在传统观念期,还常常保留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儿童在幼儿园的习惯养成难度较大,存在5小于2(在校5天改善,周末2天打回原形)的窘境。调研中大多数老师反映,每天必须要与家长反复强调儿童上学的着装干净整齐问题,但是仍有很多孩子卫生情况很差。同时,家长对于幼儿园的规章制度遵守意识淡薄,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家长在幼儿园开饭时间会让家里不足入园的孩子前来“蹭饭”,这种情况从长期看并不利于幼儿园的规范管理。

  强化稳定持续的学前教育力量相关建议

  全面脱贫后,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需要从更多维、更长远、更稳定的角度综合考量。

  调整机构编制,促进资源均衡利用。积极调整教师编制不均衡的问题。一是可以根据幼儿园数量和分布,区域统筹,合理核定教师职工编制。二是要在现有分配基础上实行动态流动管理模式,通过区域间轮流工作、绩效与轮岗挂钩等措施合理提升编制存量的使用效率。三是在师资层面建立优质教师补充机制,对于地处偏远的幼儿园老师可以构建工作绩效补助机制,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适度发展脱贫地区民办幼儿园,促进结构性调整。从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很多村民已经表现出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布拖县已有15所民办幼儿园,短短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农村家庭需求也相对较大。因此,可以根据地区发展需求,适度鼓励发展民办幼儿园。当地教育机构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和监管,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完善学前教育招录机制,夯实人才力量。建立省级统筹的学前教师招录制度,积极对接当地师范院所,通过“定向与免费培养相结合”、在农村地区试点推行学前教育阶段特岗计划、对口帮扶地区招聘政策的宣传和倾斜等,为当地引进优秀师资力量。

  组织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整体观念提升。幼儿园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举办亲子活动、宣传教育、微信群交流等多种渠道拉进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互动,让家长在脱贫后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也让教师在传导教学理念时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促进学前教育的多主体同向推动。

  (作者单位:董潇,北京阳光雨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冯丹萌、鲁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秦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