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清澈的九鲤溪穿村而过……
30年前,这里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村民过着住不挡雨、食不果腹的生活,纷纷背井离乡。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反映了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贫困状况。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政策,在全国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一场波澜壮阔的扶贫战役由此展开,赤溪村也因此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命名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赤溪村的改变,经历了三个十年。十年“ 输血” 扶贫。《人民日报》刊载读者来信文章后,赤溪“穷”得全国闻名了。由此,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来帮扶,为村民们无偿提供树苗、果苗、羊羔及各种庄稼种子等生产物资,希望他们能够发展生产、尽快摆脱贫困。十年“换血”拔穷根。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赤溪村采取“政府出一点、社会资助一点、村民出一点和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逐步改善中心村基础设施,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十年“造血”开发扶贫。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等综合性措施,持续加大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进一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走好“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路子,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2016年2月19日,在人民日报社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网演播室,与赤溪村村民进行了视频连线。“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他满怀深情地说,“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如今的赤溪村,人均住房面积从1984年的8.5平方米提高到21.6平方米,学校、文化中心、公园、卫生所等一座座崭新设施拔地而起,生活服务功能日臻完善。1984-2019年,赤溪农民人均收入从不足200元增长到接近2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从0到110万元的巨大转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