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 以“信用+”模式破解乡村治理堵点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周华 陈晖 字号:【

  山东省威海市是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威海市积极探索将信用建设深度嵌入乡村振兴各个方面,利用信用“穿针引线”,推动农村原有治理资源、治理手段串联融合、系统集成,积极破解乡村治理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全力消除法律管不到、道德管不了的治理盲区,构筑起信用支撑、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构建信用框架体系

  激发干群内生动力

  威海在市、县成立社会信用中心,出台《威海市信用“进农村”工作推进方案》《威海市“海贝分”(农村)积分管理试行办法》,搭建农村信用管理平台,对全市所有村居的信用管理状况进行动态评测,确保农村信用管理“一把尺子量到底”。根据镇、村工作实际制定村级信用积分管理办法,为每位村民创建“一对一”信用档案,建立了“信息员采集、村议事会审核公示、镇街征信办上传”的信息汇集机制。把农村信用平台与市、县平台打通,群众在村里的加减分在全市通用,纳入全市联合奖惩,放大村级信用奖惩效应,建起明晰的农村信用管理形态体系。

  要想获得农民群众对信用工作的认可,就要实现评价结果的真用、实用、管用,让诚信增“值”,让德者有“得”。将村民福利变成信用奖励,由以往“普降小雨”式发放变成依据信用分差额发放。延伸信用服务链条,对积分高的村民,给予奖励村级诚信基金、优先发展党员、农村合作医疗补贴、免费宽带收视、银行贷款优惠利率等政策,让参与群众既得荣誉又得实惠,充分调动起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拓展信用应用范围

  点燃乡村治理热情

  一是实行“信用+党建引领”。把党建工作与诚信建设融会贯通,全面记录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在农村干部选拔、评选表彰、发展党员、农村参选、代表提名中,将信用评价作为基本门槛,达不到标准要求一律取消资格,在源头把住关口,进一步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领头雁”。先后有460多人次因诚信等级不达标被取消评先选优、发展党员、干部提拔等资格,180多人在参选村“两委”换届和“两代表一委员”推荐提名中受限。党员干部更加主动地强化身份意识,更加自觉地发挥模范作用,更加积极地追求道德高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变得越来越强。

  二是实行“信用+环境整治”。将信用元素引入环境整治中对整治过程中的群众参与、党员带头、班子绩效都实行信用管理,短时间调动起各层面的积极性。仅荣成市就拆除各类违建11万余处、110多万平方米,且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环境顽疾。还产生了“连锁效应”,村级班子迸发出想事干事的十足劲头,党员干部焕发出带头冲锋的政治本色,广大群众激发出一呼百应的高昂热情。

  三是实行“信用+志愿服务”。以“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为落脚点,以信用“进农村”为总抓手,在信用评价体系中加大志愿服务赋分比重,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近两年来,全市共成立农村志愿服务队5300多支、志愿者17万余人,基本“村村都有志愿队、户户都有志愿者”,农村志愿者的身影遍布在防火、防汛、环境整治、网格管理等各个方面。而且还催生出为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午饭的“暖心食堂”、志愿者代替保洁员等一批志愿服务新业态,点燃了乡村共治的热情。

  四是实行“信用+合作经济”。在规范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征信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信用+”向农业农村纵深领域拓展。积极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将信用评价与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合作社抱团发展优势、农民盼富致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一张信用榜,乡村变了样”,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助推作用,真正让农民体验到了“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甜头。2020年,全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4495家,80%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有30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信用成为治理抓手

  带动农村深刻变化

  一是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用信用把党员干部的“德能勤绩廉”都管了起来,贯彻上级部署、日常行为规范、联系服务群众都有“硬杠杠”,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从内心里想着为村里办实事干好事,用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他们为民干事的公仆情怀。同时也破解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些现实难题,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让党组织农村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

  二是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信用打开了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通道,通过把细小琐碎的乡村治理事项变为明确可见的积分,乡村治理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关心支持村内事务,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广大的农村群众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角,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积蓄了磅礴的群众力量,乡村治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打响了基层治理的“人民战争”。

  三是改善了农村的社会风气。村里的信用管理办法,就是新时代的村规民约,注重征求民意,集聚民智,开展宣传动员,调动群众参与标准的制定,激发出每名群众内心的“主人翁”意识。村民更加热心于村级管理和公益服务事业,在参与中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现在村里好人好事多了、寻衅滋事少了,文艺活动多了、赌博信教少了,依法办事多了、缠访闹访少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蓬勃发展,新风尚新气象在农村蔚然成风。

  四是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这个幸福感不仅是能享受到“信用奖励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信用的催生,整个农村开始变得“暖”起来,充满了新的生机活力。干部群众亲如一家、团结和睦,整治完的环境焕然一新,孤寡老人有志愿者送上暖心的饭菜,群众家长里短有网格员跑前跑后,整个村子其乐融融、相处融洽,充满了安定祥和,这样“温暖的村庄”,正在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