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永葆生机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雪亚 字号:【

  编者按:黑土地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土壤资源,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与利用,黑土地变薄了、变瘦了、变硬了。面对亚健康的黑土地,如何实现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日前,《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这是从国家层面为黑土地保护给出的一记真招实措。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一场轰轰烈烈的黑土地保卫战拉开了大幕。本期聚焦黑土地保护。

  “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根筷子会发芽,栽块柴禾也开花。”这首在东北平原广泛流传的歌谣,透露出人们对黑土地肥力的由衷赞美。

  然而,由于长久以来的高强度利用,土地肥力长期透支,黑土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

  黑土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以黑土耕地为主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20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生态保护,关系“中国饭碗”的土壤问题他更为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日前,《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印发,这是国家层面为黑土地保护给出的一记真招实措。放眼广袤乡村,一场黑土地保卫战正在打响,一系列黑土地保护的相关问题,正在新的改革探索中破题。

  困境与破局

  让疲惫的黑土地歇歇气

  “小时候,黑土地很松软,后来变得板结、不吃水。”更让庄稼人发愁的是,春天一刮风,漫天尘土,表土一下子就刮没了。下雨的时候,奔着垄沟淌的水把黑土冲跑了。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常年与土地打交道,对于黑土地的变化最清楚。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问题已十分严重。

  据了解,从东北黑土地开垦至今,东北地区黑土地的土壤水蚀风蚀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层板结硬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黑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6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世纪50年代开垦前的80~100克/千克下降到25~30克/千克,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了20%以上,而且仍在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

  曾经“攥一把黑土能出油”的黑土地正在日渐“变薄、变瘦、变硬”,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打响黑土地保卫战刻不容缓。

  如何才能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探索形成了一批有效治理模式,为继续开展黑土地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原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明确到2030年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实施2.5亿亩黑土耕地保护任务。去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出台,部署在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促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硬措施相继落地,黑土地保护制度日渐完善。

  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试点项目实施的第二年,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土壤变得疏松了,现在用脚能踩下去,以前都踩不下去。”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了,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种出的水稻品质更好,去年的水稻卖到了8元多一斤。

  虽然黑土地保护已初见成效,但试点范围有限,保护黑土这场硬仗任重而道远。《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并明确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内容和分区实施重点,为黑土地保护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作战图。

  标准化与特色路

  为黑土地精准“问诊”

  在吉林梨树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的地上,碎秸秆竟然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看起来有些脏乱,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脏地”。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扒拉着地上的秸秆说:“这正是梨树模式的秘密。”他用手抠开一些尚未腐烂的秸秆,下面的土壤黝黑发亮而且潮湿。

  “梨树模式的核心就是在地不翻耕、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直接免耕播种,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扰动次数,解决传统耕作制度带来的用养脱节问题。”王贵满说。

  与梨树模式尽量少耕免耕不同,享誉全国的大豆之乡黑龙江省海伦市,示范田的黑土地保护似乎有些“逆其道而行之”。在这里,秋收后的玉米秸秆粉碎后,不是覆盖在土壤表层,而是随着深翻的机械一起翻埋进30厘米的耕层,然后耙地、起垄、镇压达到待播种状态,保证来年适时春播的质量。

  海伦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数据显示,连续6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在本来不低的产量基础上,玉米平均增产10.2%以上,大豆平均增产12.3%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2克/千克以上,黑土层保护深度达到了30~35厘米。

  “一副药只能治一种病。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区域农业中心副主任韩晓增说。

  东北黑土地区域地形多样、土壤类型多样、气候多样、种植作物多样,这决定了保护黑土地一定要因地制宜、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为此,《方案》明确,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准症状,坚持分区施策、对症下药,为黑土地精准“问诊”,开出量身定制的“良方”。

  针对农户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方案》提出建设标准化示范,推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按照《实施方案》部署,“十四五”期间,东北省区将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1800万亩。通过典型示范,将为大规模、大范围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王立春指出,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和自然条件变化都是非常大的,在不同的区域要有不同的技术,制定操作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标准去执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保卫战与持久战

  长效机制让黑土焕发生机

  畅销书《泥土:文明的侵蚀》的作者戴维·R·蒙哥马利指出,唯有健康的土壤,才有健康的植物、健康的动物、健康的人们、健康的人类未来生存环境。

  保护黑土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尽管黑土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黑土地保护试点范围有限,长效保护机制亟待建立,黑土地保护任务仍十分艰巨。

  《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和长效机制,一是强化政策统筹,二是强化多方协同,三是强化规模化示范带动,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效益,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实施相关措施。

  “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黑土地保护中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农民保护黑土地的主动性,形成多方合力,久久为功。”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指出。

  在黑龙江绥化市、吉林省四平市等地,依托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黑土地保护的作用和成效正在得到证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李秀军说,我国黑土地保护领域科技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秸秆生物处理、肥料技术创新、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现代黑土地监测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李秀军认为,黑土地治理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技工作者以及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但其根本途径还要依靠科技创新,“用好养好”黑土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认为,黑土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用”和“养”的问题,应通过制定一个标准来规范土地种植保护。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认为,加大黑土地保护还要改变农民原有的生产习惯,加强配套政策的保障,让农民意识到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农民把目光从短期利益转到中长期利益。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