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喜欢油画,尤其是写实油画。曾参与了国庆70周年庆祝大会的领袖画像绘制工作,有幸在党和国家的盛大庆典中做出贡献,感到十分光荣。
有一天我无意翻看自己的作品集时,一幅大学期间下乡写生的作品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段难忘的乡村写生时光……
我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入学前我们二十几个同学从浙江杭州来到陕西省榆林市麻黄梁镇写生。记得当时正值秋季,漫山的苹果树和枣树结满了果实,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果子、黄澄澄的土壤成了我们每天写生的主要对象。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黄土高原,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
我们住在村里的农户家,主人对我们非常热情。我们的写生不时招引老乡前来围观,他们的脸虽因田间劳作晒得黑黝黝的,但却透着朴实。我们一边画着,一边和老乡们闲聊,有时还画张速写送给他们,艺术带给这些老乡快乐的同时,我们心中也充盈着满足。
三周的时间很快过半,一次采风中我偶然发现一个角落,立刻就被吸引了过去,我就地取材,用一些草叶和沙土在纸上造型,我萌发了浓厚的兴趣,以致让我回校后据此经历创作了这幅反映浓郁西北乡情的作品。
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我思考了很多,什么样的构图、颜色能将麻黄梁的乡土风光表达妥当;什么样的材料能表达出居于西北的人文精神。我做了很多材料方面的尝试,包括使用塑形膏、水墨、丙烯、草叶、毛边纸等,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些材料在经过各种形式的组合后带给我的那份欣喜,让我发现不同于传统绘画的乐趣。
麻黄梁在历史上以盛产“麻黄”而得名,如今漫山遍野的向日葵、丰富的煤炭以及黄土资源成了这里的新标签,这些因素成为我组织画面的主要依据。我采用当地的砂石作为画面中的地面,希望画面可以具备当地土壤成分的原汁原味;黑色丙烯代表着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丙烯、煤炭又同属工业材料,属性的相似也是我对画面所用材料的一个追求;用草料塑造成向日葵的形状,有的花盘低垂但依然屹立不倒表示着生命的顽强,个别花盘似乎将要垂落,则采用水泥材料为背景,喻示着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和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意在提醒人们应愈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在画面构图上,我采用将大量工业材料与平面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工业品和塑形膏的结合所产生的粗糙肌理使画面看上去更具一种历史沧桑感,用乳胶把毛边纸小心翼翼粘贴上去,纸本身就是植物加工后的产物,特意揉成皱巴巴的折痕,细看其中还有毛边纸破裂露出的纤维,更像是西北高原的草,乳胶干后触摸起来很有粗糙感,让人通过画面仿佛能够感受到壮丽的黄土高原风光。画面中的天空采用塑形膏和丙烯相结合的技法,通过“不太清澈”的处理从而带来苍茫之感。在画面上方涂上淡墨汁,趁未干时将画布竖立起来,让墨汁自然流淌,恰似雨过天晴。淡蓝色的丙烯颜料不均匀涂抹是为了营造出层次感,这样更符合综合材料绘画的视觉效果。
这幅作品之所以让我回味,并不在于技艺,而是我展现乡土之美的一次大胆尝试。灰色调的画面让我感觉很和谐、很恰当,这种“灰”的色调体现了麻黄梁的开阔,体现了老乡们的纯朴,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画面的颜色并不多,只有天空部分采用了淡蓝色,其他的颜色都来源于材料本身,通过材料与材料的叠加进而产生颜色的层次,给画面增添了许多生动。抛开颜色,画面的肌理是丰富层次和拉开疏密关系最重要的地方,每一处都有寓意,画面上的大部分材料来自麻黄梁当地,这些材料于我来讲已经升华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了。
蓦然回首,距我去麻黄梁写生已有6年时间了,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次经历,才让我对“扎根时代生活”“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因此愈加坚定了自己“为中国造型,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很想再去麻黄梁看看。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