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艺术介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樊赫 字号:【

  出于对“城市化”本身的深刻反思和与“城乡等值”相类似的社会理想信念,一些怀有人文抱负的当代艺术工作者,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积极探索着“艺术激活乡村”的独特方式,试图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开辟一条有效的蹊径。

  基于艺术创作形成的特色风情、民情,正慢慢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乡土文化烙印,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我们的邻邦,日本的“越后妻有”。

  乡村建设艺术项目提升改善人居环境

  近年来,隆里艺术节、乌镇艺术节、道滘艺术节等一批基于乡土艺术挖掘形成的村镇民俗、节庆越发丰富多彩,艺术塑村、艺术强镇已成为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培育乡风文明的新举措、新气象。“越后妻有”日文正解为“被白雪覆盖着的村落”,“妻有”更有远方、尽头之意。

  这个名为“越后妻有”的县,常年被白雪覆盖,冬季的积雪达4米之深,是一个极为偏远的山区乡野。

  20年前的越后妻有产业凋零、房屋空置、学校关闭、农田荒芜、老龄化严重、乡村缺乏生机。然而,这一切在2000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通过举办“大地艺术祭”,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前来参展,让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偏远村落从此焕发生机。20年来,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8组艺术家先后造访这片乡土。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把过去人们聚集的场所,把包含着一家人喜怒哀乐的回忆变成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1000多个作品,刻画绝美的乡村风景、展现优美的乡土风情、唤起当地人久违的自豪感。如此,通过艺术的整合与串联,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村与自然的关系清晰地映射在眼前,表达人与自然、时间和历史的关系,让雪国的风貌成为乡土的记忆、乡愁的回忆、乡里的追忆。最为特殊的是,生活在当地的原著居民,无论是务农的老伯还是食堂里的阿婆,都毫无违和感地和这个760平方公里的“美术馆”融为一体。

  通过艺术介入乡村,越后妻有逐渐成为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前往艺术节的游客,从首届的16万增至第六届的50万,50天的艺术展几乎一天一万人,这对一个原本破败潦倒的乡村,堪称奇迹。艺术介入让这里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小镇重获新生,艺术创收在极大缓解当地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也成为当地村民创收、村民回流、重拾精神和乡村自信的强心剂。

  艺术介入人居环境的规划改造形式

  “越后妻有”成功转型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介入在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历史演进、民俗民风、居民情感等因素,有针对性开展升华文史传承、彰显特色民俗的建设与改造。结合国内一些地方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型”。围绕一些前卫、优秀的艺术创作,开展村庄整体规划建设,如改造传统民居,升级村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环境整治等。形成生态果园、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观光农业的同时应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结合村民和村庄的特殊特点。发展经济的同时应结合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为基底。

  “艺居融合改造升级型”。通过引入一些艺术乡贤、历史文化传承人、艺术家等。让艺术工作者驻扎,围绕某项传统手工技艺(如泥瓦技艺、拉丝铁艺)、民间工艺(如彩绘、剪纸、锻造等),挖掘传承其中文化内涵、艺术精髓、人文情怀,在此基础上形成以艺术串联、具有传统农情乡情气息的三次产业,让艺术能人挖掘升华民间工艺,让艺术教育融入乡村旅游,让艺术创造改善人居环境。

  “环艺空间创造文化型”。通过改造升级村里闲置空间,将该空间与当地山水林田湖草湿等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充分融合,邀请艺术家、学者、诗人、文艺工作者等以调研、创作、展览等形式驻村,改造原有闲置空间,使该空间成为村落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中心、特色展览中心等,中心内设具有艺术气息的雕塑、绘画、泥塑等多元展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村落特色文化的符号与见证,更是艺术介入人居环境的表达与写照。取材自然界原有材料进行创作,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将人居生活置身于艺术与环境的天造地设。

  艺术介入人居环境的重要方向:大地艺术环境

  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艺术介入乡村如同一项长期实验,持续提出不同于常规规划的乡村建设可能性,比较著名的一个作品《螺旋形防波堤》是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利用自然河滩、石头、淤泥堆积成的巨大螺旋,随着潮汐的涨退若隐若现,表现了自然侵蚀逐渐消融的生态过程。在人居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我们要遵从重要的原则和自然规律。

  助推人居环境改造、提高创收尊崇自然。以日本越后妻有的成功案例来参照,在政府大力的支持下推行大地艺术祭后、越后妻有逐渐成为日本知名的旅游胜地。为越后妻有所在的县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应邀参展艺术家必须帮助当地居民展现当地生活,聘用当地工匠,结合丰富自然资源,展现当地传统产业,比如温泉、梯田景观、大米、烧陶文化等。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创作利用了当地众多民宅、校舍、田地等空置废弃的环境空间来创作。极大的保留原有生态资源,尊重自然环境、历史遗存和村民意愿,唤醒和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明意识。

  从精神层面的带动、增加人居环境的幸福感。让年轻人更愿意留在乡村,让城市的人更向往乡村。乡村里可以兴建艺术工作室、陶窑等场所,不仅可以吸引艺术工作者的入驻,同时也能为平时喜欢绘画、手工艺、刺绣、草编的村民提供场所和一个创造性的氛围。让村民能介入艺术,让村民获得更多地参与,贴近乡村基本的生活状貌和乡民的一些实际需求,尊重乡村的自然环境价值。

  通过艺术的介入,乡村不再是空巢村落,更多的人能在“推开门窗就能看见西岭雪山”的场景中增加幸福感。因乡村让艺术更接地气,艺术的介入也让乡村成为不远的远方。即便是不能阻止乡里的年轻人离开,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乡里去,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两件艺术作品或是一场艺术节,更是为了找寻关于土地和自然的原生记忆。

  通过艺术介入树立环保意识、推崇绿色发展。艺术作品总能以深刻的警示、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在人居环境改造中,如何能做到提高乡村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保护乡村的一方净土。这不仅是科学技术上要解决的问题,更是从人类意识形态上要解决的问题,艺术介入更应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质上来切入,呼吁不论是从城市来的人还是乡民都应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未来的乡村注定有更好更良性的发展,世代生活在农村的村民会更愿意留在自己热爱的乡土,人居环境的提升使得全民审美提高,现代科技和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的介入令飞速发展的乡村成为城市的缓冲地带,不仅保留了乡村的特色,同时带动三产,促进村民就业,让更多的人向往乡村生活,更愿意选择到乡村定居。国家出台平衡城市与乡村的城乡等值化发展的这一政策,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这一愿景终将实现。(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