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农业灌溉理念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时间:2022-03-31 06:45:5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胥爱贵 字号:【

  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江苏省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工作,积极培育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着力推动城乡之间人才自由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但对标乡村全面振兴要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乡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齐,专业人才队伍老化、服务后劲不强,农业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人才激励政策不够配套,各类人才引、育、留、用制度缺乏相互贯通的整体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抓住了乡村人才这个关键,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庄稼生长离不开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在此,笔者借用农业灌溉方面的一些理念,来探讨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和举措。

  “修渠挖井”——广泛开辟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

  修渠是为了引进外部水源,挖井是为了寻找地下储水,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最典型的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十年开山劈岭、凿洞架渡,终于引来一渠碧水。新时期开辟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也需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克服困难,冲破障碍,外引内挖乡村人才的源头活水。引进高层次人才下乡。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及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通过项目合作、专家咨询、短期工作、技术入股、兼职服务等形式,到农村开展服务活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不断完善并落实相关制度,人才专家参与基层工作的业绩作为原所在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经济薄弱地区工作的专技人才,职称评定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淡化成果和论文指标。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外出农民工、转业退伍军人、原籍退休人员、当地在外经商办企业人士等,这些人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中不少人具有浓厚“乡愁”,怀有回馈乡梓、服务乡亲的热情。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宣传引导功能,积极出台完善支持他们返乡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他们返乡创业提供切实支持。在县域内建设一批功能全、服务优、覆盖面广、承载力强、孵化率高的返乡入乡创业园,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吸引青年大学生回乡。要加速改变一些农村地区“高考出去一火车,回乡就业一卡车”的状况,选拔吸引一批有志于扎根农村基层、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建功立业。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计划、大学生返乡创业“青苗计划”等,发挥人才专业优势,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发动乡土人才兴乡。打破人才工作中的思维定势,树立“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观念,像打井找水一样,在广阔农村中挖掘和发现人才。加强调查研究,建立“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等乡土人才数据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主、能工巧匠、农村非遗技艺传承人、当地新乡贤及农村基层干部等,带头创业创新,带强产业发展、带领技艺传承、带动群众致富,释放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潜能。

  “扬程蓄势”——不断提高人才振兴乡村能力

  水泵的作用是通过电能或机械能将水抽到高处(扬程),转换成势能,以便流向广阔田野。同样,要发挥人才振兴乡村的作用,也必须积累能量,提升高质量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用性。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期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对农村需要发展什么产业、产品,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农民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产业“双创”新农人孵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业经理人等培训,大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培训基础条件,完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和引导高素质农民参加农业行业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和等级认定。提升农村急需专业人才教育的针对性。优化农业大中专院校学科建设,稳定农科学生招生规模,培养乡村振兴后备人才。组织实施国家高职扩招计划,推广高素质农民“定向委培”,稳步发展涉农专业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实施定向招收师范生、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等计划,遴选在职专技人员提升学历,加强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定制村干”培育,通过弹性学制、专业培养等方式提高现有村“两委”班子学历层次。提升师傅带徒的有效性。师傅带徒弟是技艺传承的有效制度安排。以传统工艺、非遗技艺、农技农艺等领域为重点,发现和选拔一批掌握特殊技艺的能工巧匠、善于开拓创新的经营能人、拥有一技之长的生产能手,给予他们师傅的荣誉和待遇,赋予他们师傅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和支持他们带领徒弟、传承技艺,弘扬特色、振兴产业。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师傅们的发展带动能力。提升实践锻炼的紧密性。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快速提高。要大力开发建设农业创新创业园,提高农村“双创”基地建设质量,组织引导一批“农创客”投身实践,创新创业。围绕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关键环节,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挥农业科技园区指导实践、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科教单位与地方联合建立科技实践基地、专家服务站,打造创新团队,培育青年人才。

  “建库筑坝”——着力留住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

  建水库、筑水坝的目的,是调蓄水量、涵养水源,让水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水利枢纽,是建库筑坝的杰出代表。江苏南部丘陵山区建设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将引水河渠和灌区内部的小型塘库有机联结在一起,实行引蓄提结合,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让乡村人才留得下、用得好,也要参照“建库筑坝”的做法,从待遇、事业、感情三方面入手,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让乡村人才留得安心、干得舒心。在事业上,搭建人才大施所能的广阔舞台。不管是外地人才,还是本地人才,都要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创业创新支持。落实财政税收优惠,综合采用项目扶持、直接补助、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乡村人才政策支持。鼓励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等对乡村人才领办创办的农业企业开展投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运用“创业贷”“人才投”等专项金融产品,加大对乡村人才创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前提下,乡村人才可以通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业设施及农机具抵押等方式获得金融支持。保障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用地用电用水需求,市县要安排一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定向用于返乡入乡人才创新创业。在待遇上,提供人才大展才华的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在乡村有付出、有回报,有劲头、有奔头。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收入分配改革,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以知识产权出资入股,激励成果转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落实待遇向基层倾斜政策,对长期在一线服务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探索完善乡村人才子女教育、医疗、购房等政策,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感情上,营造人才大显身手的温馨环境。留人要留心,以真心实意待人,以真情实感动人,以真招实招用人,让人才加快融入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委农办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明确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制定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意见,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支持乡村人才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作为各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评比对象和“两代表一委员”,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加强优秀乡村人才典型选树和宣传,不断提升各类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的成就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浇地灌苗”——充分发挥人才振兴乡村作用

  灌溉要讲究精准、精确,因苗、因地、因时,充分发挥水的灌溉效益。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也要追求精准使用,知人善任,量才适岗,促使人才发挥更大作用。依靠人才助力产业兴旺。适应农村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需要,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领办创办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联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等,从事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康养服务等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靠人才助力生态宜居。根据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支持鼓励规划设计、建筑工程、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村居合理规划、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建言献策,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整治农村环境注入新发展理念和资金技术,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依靠人才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支持鼓励文艺创作生产、制作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深入生活,开展文化艺术进万家、文化活动进乡村、优秀文艺作品巡演等活动,持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依靠人才助力乡村善治。立足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需要,支持鼓励组织、民政、公安、司法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深入乡村开展服务、提供指导、解决问题。发挥共青团、妇联、科协、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作用,提升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效率,共同推进乡村有效治理。依靠人才助力农民致富。着眼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支持鼓励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广阔天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用知识和智慧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建立健全城乡人才流动机制,在人才使用上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真正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的良性循环,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系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