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统筹城乡发展,专程到嘉兴进行了为期4天的蹲点调研,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多年来,嘉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径,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铭记嘱托,久久为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跨越,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铭记殷切嘱托,持之以恒推进。嘉兴历届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政治自觉,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治定力,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嘉兴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嘉兴”,将城乡一体化列为九大任务之首;市第七次党代会确立“建设网络型田园城市”目标,提出“把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力打响嘉兴统筹城乡发展的金名片,勇立潮头、勇当标尖”。十六年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嘉兴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跨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健全组织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城乡重点工作列入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市级部门年度考评。创新涉农管理服务体制。率先探索涉农行政管理“大部门”制,逐步推行党委、政府涉农部门集中办公、合署办公进而全面整合,实现人员集中、资源集聚,增强工作合力。创新发展“新仓经验”,率先在全国组建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建立市、县、镇三级农合联组织架构,着力拓展为农服务功能。建立协作推进机制。市级层面抓好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设计,县(市、区)发挥好主体作用,做好县域内具体工作。市级部门由农办(统筹办)总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全市上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2004年,嘉兴因时因势作出了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决策,颁布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阶段目标。2008年,嘉兴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基础上,又出台《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1+X+Y”规划体系(“1”是指新市镇社区,“X”是指镇区以外配套的农民集中居住新社区,“Y”是指传统自然村落保留点),构筑“1640”(1个中心城区、6个副中心城市和40个左右的新市镇)和“四百一千”(433个城乡一体新社区、1102个传统自然村落保留点)的城乡村庄布局结构。
突出改革赋能,突破城乡壁垒。嘉兴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破除城乡壁垒,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户口迁移制度,率先实行按居住地划分的人口统计制度;深化统筹城乡就业改革,率先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政策,建立完善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和劳动用工管理;率先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制度性全覆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率先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房所有权抵质押贷款;率先开展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率先建立“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在乡村治理中推广应用“积分制”等。
强化政策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率先在全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率先实施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推进“四百工程”(在100个以上的行政村,启动100个左右项目,实施100万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人力资源供给上,创新制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嘉兴十条”“嘉兴乡村人才振兴十条”,建立健全引、育、留、用人才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行律师下乡,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打造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努力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嘉兴样板。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发展协调联动,乡村环境全域秀美
交通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农村公路总里程7554公里,密度达1.9公里/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四好农村路”走在全省前列,优良中等路率95.9%;基本做到了通村达组到户,全市所有镇(街道)15分钟均可上高速。城乡三级公交网络畅通有序,公交通村率达到100%,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部达到5A级,位居全省前列。
供电、供水、供网实现城乡一体。电力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日益完善,新农村电气化镇村全覆盖,率先成为全国新农村电气化地级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100%,实现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管理”;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农村通信网络4G全覆盖,建成5G基站1300多个,固网平均速率突破100Mbps。
公共文体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建成市、县、镇、村四级文化馆(站)和公共图书馆(室),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一级站占比94.52%,图书流通站点覆盖率达2.5万人/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数实现全省“六连冠”。南湖、嘉善、海宁被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文化礼堂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实施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48个,面积53万亩。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成永久基本农田260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209万亩,一二等田占比超过93%。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15.7万亩。
产业结构协调优化。粮油战略产业地位稳固,粮食面积产量稳中有增,以不到全省1/10的耕地贡献了1/6的粮食产量,面积和产量均列全省第一。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74.4%,粮经比50.8:49.2。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营业收入13亿元,年均增幅达30%。建成“淘宝镇”17个、“淘宝村”113个、农村电商服务点698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6亿元。
发展平台优化升级。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模式,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已引进项目116个,其中超亿元项目39个。建成特色农业强镇7个,农业全产业链6条。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7家、省级6家。建设小微企业园153家,已入园小微企业达3911家。全市54个市镇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951亿元,吸纳劳动力109万人。
农业科技能力提升。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家、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3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93家。设施农业面积超过3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117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信息益农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平湖、海宁、桐乡成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适度规模经营格局确立。累计流转土地147.7万亩,流转率68.5%,农业法人化经营比例达75%。注册家庭农场4344家,经营面积48.6万亩,培育合作社131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0家,年销售收入207亿元、市场交易额425亿元。
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建成百户以上城乡一体新社区264个,搬迁集聚农户6.07万户;“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无害化卫生厕所行政村全覆盖。小城镇环境全面整治,腾退低效用地7.79万亩,创建国家级、省级卫生乡镇38个,市级卫生乡镇创建率达到100%。
生态指标大幅改善。全市地表水市控断面三类水质占比实现从0到65.8%的历史性转变,劣五类水全面“清零”,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
美丽联创持续深化。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3.0版,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五朵金花”之一。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22条(段),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示范镇29个、精品村96个、精品示范村45个。建成“优美庭院”示范村417个,示范户22.12万户。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2246公里,美丽河湖270条。
美丽田园扩面提标。生态种养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7.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3%,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分别下降了15.13%和30.7%。
公共服务均等优质。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机制全面建立。城乡劳动者基本实现平等充分就业,农村实有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比例提高到8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达63.6%。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5.9%,基本医疗参保率99.6%,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同标同保。
城乡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满堂红,农村等级幼儿园占比97.1%、公办园覆盖率63.6%,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95.7%。
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城乡居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可及性达到100%,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100%,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基层就诊率达到70.25%,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价全省第一。
公共文体服务供给丰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全面推行,实现网点布局、服务标准、数字服务、效能评估、下派上挂“五统一”,打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乡村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11个,每年开展乡村体育赛事活动12万余次。
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三治融合”打响品牌。三治融合“嘉兴经验”成为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并被中央政法委定位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
平安建设成果显著。荣获一星平安金鼎和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实现民商事案件、刑事发案、信访总量、安全事故下降和平安建设参与率、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执法满意率上升的“四降三升”。率先实现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处化解中心县镇全覆盖。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达69.7%。
文明乡风传承弘扬。“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深入人心,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6人入选“浙江好人”榜。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到94%,居全省首位。累计创建全国文明镇6个、文明村12个,省级文明镇25个、文明村76个。26个历史文化村落通过省级验收,3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农民收入领跑全省。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13元,绝对值连续16年保持全省第一,比2003年增长了4.6倍。
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4%,比2003年下降了11.56%;人均居住面积达73.23平方米;农村户均拥有生活用汽车0.75辆,计算机0.88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3A级以上占比达76%。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省内领先,人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2.49岁。
村级经济发展壮大。创新“飞地抱团”,实施“强村九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2.2亿元,村均492万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5.17倍和6.56倍。村集体经常性收入达到了176万元/村。年经常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1/3的村开展股份分红。
(浙江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