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农业农村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参观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淼 字号:【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前,时局动荡不堪,八方风雨,食不果腹。一百年后,粮食连年丰收,建成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让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是中国共产党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根本性问题,带领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

  7月1日,“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农业农村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包括开篇和四大部分,分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展出600多件展品。通过实物、图文和视频,再现了百年三农华章,重温三农奋斗历程,感受建党百年三农成就。

  土地制度不断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走入东厅,几页发黄的纸惹人注目,它就是《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1925年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明确指出,“如果农民不得着他们最主要的要求――耕地农有,他们还不能成为革命的拥护者”,并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要解决农民困苦,根本是要实行耕地农有的办法。

  在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党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规定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一般不是无偿没收,而是通过清算和购买实现有偿转移。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不但肯定和发展了1946年《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提出的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而且改正了其中对地主照顾过多的不彻底性,成为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公布与实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土地革命的基本经验教训,进一步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展厅里,有一份编号为0000150的文件,它就是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上面留着很多红笔修改的痕迹。最大的变动就是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在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的政策,为新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它的颁布对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确了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将7亿土地分给了3亿农民。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极大激发了亿万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中国的改革是从小岗村开始的

  一尊雕塑描绘了18位农民围在桌前按着红手印的情景,这就是当时小岗村的农民签订“大包干”协议的场景。1978年夏收之时,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麦子3.5公斤,吃饭都成问题。同年12月寒冬,安徽省凤阳县生产队的18位农民在保证书上按下手印和印章,率先实行“大包干”。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第一年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推动下,全国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到1983年全国94.5%的农户实行了“大包干”。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如果说实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步的话,那么,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及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

  在展柜中有几张散落的彩色粮票,据随行参观者说,“在那个年代,刨除口粮一切交国家,许多生活必需品都是定量定时购买。”1953年粮油统购统销在全国开始实行,采取计划经济,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确实是必要的。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粮食产量迅速增加,农民强烈要求取消统购统销,1985年除个别品种,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199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宣布:“经过十多年来的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已经结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购销体制正在形成。”至此,实行40年的口粮定量办法,退出了历史舞台。

  多予少取放活,千年赋税一朝免

  1978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一号文件,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农业农村为主题,2004年至今,中共中央连续18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体现了中央对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2005年10月,中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也加快了农业农村发展。

  东厅展板后有一个半人高的鼎,铭文最后这样写道“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就是2006年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历经一年多时间、自己设计铸造的“告别田赋鼎”。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以农补工”的政策是必要的,至2004年农民人均月收入仅200多元,没有到个税起征点的收入却还要交农业税,农民负担依旧较重。随着我国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2006年1月1日废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拥有着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被取消了,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意义重大,是我国税收制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项巨大成果。

  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困难群众

  一张习近平总书记和农民们围坐在方桌前亲切交谈的照片,引得参观者频频驻足,这就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的照片,十八洞村成为了“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

  2012年底,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也由此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2014年就搭建了全国统一扶贫信息化平台,2015年开始实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6年统一部署构建责任清晰的脱贫攻坚体系。2017年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2020年底实现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生产生活设施明显改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一场农业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来到西厅第三单元,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谈的照片映入眼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时隔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时指出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2017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同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为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2019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将农业节水增效作为重要内容。202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推动草原地区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建设美丽中国,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行粮食生产责任制,2015年明确“米袋子”省长责任制,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是夯实全面小康的基础。

  唯有农业根基稳,发展的底气才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江津花椒、水稻品种汕优63、井冈山红米、玉米品种郑单958的实物种子展示在橱窗中。袁隆平等科研人员1973年成功培育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每亩增产50至100公斤。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0公斤,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同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一百年来,亿万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展望未来,我们的农业正在蓬勃发展,我们的农村正在繁荣富强,我们的农民正在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奔跑,我们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