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农垦改革的时代考题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升鹏 字号:【

  从南泥湾一路走来的新中国农垦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八十载改革变迁,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和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的历史节点,凝铸了一段特殊的流金岁月。

  农垦事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

  在党领导的农垦发展历史上,自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挺进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起,第一代农垦人便开启了无比艰苦的建垦征程,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同步于中华大地的改革浪潮,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历史蜕变:试验探索和重点突破阶段(1978-1991),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1),继续拓展和深入阶段(2002-2011),农垦改革全面深化和进一步完善阶段(2012-2019)。期间,伴随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垦改革的第33号文件出台,全国农垦系统至2019年底,已基本完成了“两个三年”任务,标志着中国农垦事业当前已实际步入了自身成长的“第五阶段”——新时代农垦发展阶段(2020-至今)。

  农垦是以全新的面貌迈入这个重大历史转折期的。从历史上“像政府又要交税,像军队但没军费,像农民却入工会,像企业还要办社会”的“四不像”,到如今的“大集团大企业”,全新的体制机制取代了旧有的运作模式。在省级农垦集团层面,已基本搭建了以资本为纽带的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在属地化管理农场业已改造出一批区域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和专业化产业公司,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日益成熟,社会管理属地化、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改革目标已然完成,农垦社会保障和民生建设中的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正在消化,农垦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地位日益突出。

  农垦是肩负着崭新的使命跨入这个重大历史发展期的。随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农业农村工作“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定位的明确,“农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之一,肩负着“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的新使命。当前,农垦改革的主要任务已经从“行政转市场”变为“如何进一步激发农垦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实际效能”,这对于农垦的顶层框架制度设计、垦区集团协同合作机制、农场企业经营业务布局和行业指导监管服务水平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政策理论研究攻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功能解构重组、解决属地化矛盾和联动周边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时代考题”,责任愈发重大,使命更加光荣。

  农垦改革要更加充分体现国家意志

  推进农垦改革,打造农业领域航母,根本上是为保障国家安全需要,不断增强公有制经济主体对全国农业基本面的掌控力和影响力,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内涵,发挥并体现我国在农业领域形成的系统性和制度性优势。农垦事业覆盖全国各地而集于中央系统、汇多命脉行业于集团企业子母经营,在先天基因、行业和体量上具有特殊性,绝不等同于传统上的农业企业和一般意义上的国有企业。

  在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战略生产和应急调度方面:新中国的农垦事业从诞生之初便作为国有农业经济龙头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使命,在支援灾区、弥补粮食缺口、稳定特大城市食物供应等方面持续发挥着重大作用。2020年以来,农垦系统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850.75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807.81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3562.74万吨,种子生产量为130.37万吨,2020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718.34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2039.18亿元,食品制造业947.75亿元),是我国重要农产品供给流通和部分特大城市日常运转的重要支撑。特别是,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农垦集团企业和万千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农垦无名英雄,在防控疫情和保障基本物资方面,稳定供给、不计代价,全力支援、应急纾困,为我国政府赢得国内国际战略时间作出了突出贡献,又一次为党和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方面:2020年全年农垦系统外贸出口供货商品总额161.54亿元,拥有科研单位177个和科技人员0.66万人,科研经费42.22亿元(其中企业自筹占比82.5%)——这样的规模和体量来自国有企业而非私营企业、来自以种植养殖和初级加工为根的农业而非资产金融行业,意义非凡。当前,伴随着局部地区的持续动荡,世界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少数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全球化逆流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封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化导致的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应急保障缺口,意味着必须要加强农业领域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着力提高对国际农业资源的议价、调度、配给和制衡能力,加快在种子、基础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等科技研发领域的攻关进度,在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确保中央部署能够得到全面、快速、精准的执行。

  农垦改革要发挥更多国有农业特有功能

  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方面:农垦企业的兴衰与否,决定着局部区域内的社会稳定发展大局,并在全国范围内影响着关键行业的大盘走势。农村地区和传统农业自新中国建立伊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定盘星与蓄水池,具有承载人口、兜底民生和稳定大局等重大作用,是我国社会特有的缓冲机制。农垦系统的“两田制”运行机制、“一盘棋”直管体制、“大机械”先进生产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上述特殊效果,而且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泡沫冲击的能力,远胜于周边农村零散的家庭农户经济,其组织调度水平和政治站位,远高于普通农业合作社,是一股能够立刻实现高度战备化的特殊力量,意义重大。

  随着历史沿革发展,2020全年农垦系统实现生产总值8279.79亿元,总人口1404.26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1908元,农垦国有企业个数5740个(其中,农场1828个,工业企业1127个,建筑企业188个,运输企业452个,商业企业2145个),从业人员572.51万人,职工人数248.22万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3493.67亿元。作为中国农业领域的“国家队”,经过多年发展,截至2019年12月,农垦已有国内上市公司28家,在资本市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垦板块”,此外,农垦企业多为知名度极高的“老字号”品牌和供应链上游的“总舵主”,《中国农垦品牌目录》数量已达309个,这都凸显出农垦系统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保就业、促稳定、强品牌、兴行业的显著能力。

  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边境安全和民族团结方面:屯垦在历朝历代边疆、民族、灾害、供给等重大事件和关键时点,都是国家地缘政治、经济发展信任依赖的重要力量,发挥着恢复农业生产、固边实边、融合民族、富国强兵、调节人口及耕地比例、安置复原官兵、传承农耕文化等重大作用。当前,仍有不少国有农场位于边疆内陆及少数民族定居区,这些农场或因资源禀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发挥经济功能,或因历史和现实需要而发挥着重要综合功能,绝不能撤销和削弱。对这部分具备特殊意义的农场,应完善同当地政府的共议共建机制、巩固场部的组织机构建制,同时科学修订绩效评估标准、探索“全国农垦特定农场保障办法”,逐步将改革前半程“以经济效益为主”的评价体系,有区别地调整为“兼顾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家安全战略需要”,有侧重地发挥其特殊作用,用全局眼光算总账、大账和长期账,不算零账、小账及短视账,坚决防止简单粗暴地以单一经济指标来“评英雄论短长”,坚决防止将东中西部不同区位的“发达-欠发达”农场企业不加区别的“一刀切”,让特定农场能够长期稳定坚实发展、避免国家利益遭受严重损失。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国有农垦企业”同“周边农村家庭个体农户、合作社、乡村私企”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农垦系统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一个基本逻辑,这是由历史和现实两大因素决定的。

  一方面,今日的部分城镇,是历史上的农场。从南泥湾开始,农垦建场大都选择在人迹罕至、滩涂荒漠的边远落后地区,而并非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都市圈,目的就是开垦荒地、增加耕地、备荒备战、提高粮食产量、为区域注入第一股生产动力和经济活力。经过几代农垦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战,当年的屯垦区和农场场部基本都已成为城镇化率较高、经济民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商业居民工业区。可以说,如果没有农垦事业,很多地区很大可能依旧是一片盐碱滩涂的“烂泥湾”,北大荒也不会成为今天祖国的“大粮仓”——农垦的建设和发展,是很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农场都是作为独立行政单位,同当地人民政府携手并肩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当前和今后的乡村全面振兴伟大事业,离不开农垦系统的鼓与呼、保与扶、促与领。农垦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队”,具备“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鲜明特征,经济综合实力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贡献率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率高、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具体来看,2020年末农垦全系统共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个数1734个、认证产量1469.69万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357.81千公顷,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661.78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208.6万千瓦,充分证明了农垦有实力、有能力代表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和未来发展方向。此外,近年来农垦通过卓有成效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垦区集团和农场企业已具备了市场经营主体地位,意味着不仅可以自由参与市场竞争,还可通过产业孵化、供应链培育、先进技术创新扩散、农产品产地品牌文化共建共享、人才输出及生态涵养等方式,全面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有效推动周边农村实现现代化,持续带动农民和职工增收,从机制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农田抛荒等严峻现实问题。因此,可预见的是,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国有农垦企业将作为农村家庭个体农户、合作社和乡村私企的大后方、大基地和大桥梁,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让农垦改革发展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农垦作为中国农业领域的“国家队”,在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必须本着对国家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秉持对垦区人民、对农垦事业、对屯垦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调整顶层设计,再度凝聚起继续推动农垦改革的澎湃合力,做大做强垦区、垦地循环,积极引领国内、国际农业领域大循环,继续发挥国有农业系统的中流砥柱作用,将党中央的郑重嘱托和广大农垦人民的殷切期盼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