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等地遭遇极端暴雨天气,局部地区发生洪涝,一些河流也出现了超警水位。强降雨不仅加剧了防汛形势,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今年我国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赢取了主动。不过,粮食丰收,秋粮是大头。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我们能不能端稳中国饭碗,夯实中国经济压舱石,为开局之年提供坚实物质支撑,关键看秋粮。
眼下正值七下八上防汛抗旱关键期,也是秋粮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据气象部门预测,下半年气候状况整体偏差,极端天气可能多发频发,区域性暴雨洪涝和干旱重于常年。目前,秋粮生产基础较好,面积稳中有增。可以说,影响秋粮丰收的重要因素就是气象灾害。
防灾就是减损,抗灾就是增产。粮食丰收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紧绷防灾减灾这根弦,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科学、精准、有力应对灾害,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力保粮食丰收到手。
防灾减灾,“早”字当先。早部署、早动员才能赢得主动权。灾害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农业基础的薄弱和农业天然的弱质产业属性。对灾害的不利影响估计不足农业生产就会极为被动。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要立足于“早”,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准确分析研判气候和灾害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细化实化农业防灾减灾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一旦发生灾情,迅速调动各方力量,构筑防灾减灾安全线,尽最大努力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
防灾减灾,“准”为纲领。摸清灾情,才能有力应对复杂局面。农业生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要准确掌握墒情、苗情和灾情,因地因时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提高应对灾情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此外,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千百年来广大农民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农业科技得以不断积累和创新,成为应对灾情的精兵利器。这次抗灾,农业科研工作者、农技员第一时间奔赴一线指导农民恢复生产,为有效应对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把准要害,科学施策,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防灾减灾,唯“快”不破。农时不等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灾情,要迅速行动,与灾情赛跑,与时间赛跑,加强应急值守,关键时期、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今后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仍将不断增大。为此,我们要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把预案谋在先。从长远来看,提升防灾抗灾的软硬件水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强化气候监测、病虫害防控等信息化手段保障都将是今后应对灾情的坚实“铠甲”。此外,还可以广泛开展相关培训,提升农业农村系统和广大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情处置能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历史经验一再证明,面对灾难不仅需要防灾减灾的热忱,更需要科学的决策、专业的设施、有效的组织。只有我们应对灾害的能力再强一些,灾害带给农业生产的影响就会小一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