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渝水振兴时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永生 沈立宏 何晓霞 字号:【

  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任务繁重。他们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个总抓手,把城乡融合作为发展的最高境界,统筹抓好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产城景深度融合,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近者悦、远者来”,今日的巴渝大地,呈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巫山三百里,巴水三回曲。提到重庆,人们会想起山城的壮美、江城的灵秀,在这“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望山看水忆乡愁。

  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十分突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要求,“十四五”时期,重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重庆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8%。大城市大农村并存,也处处彰显着大城大乡的独特魅力。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面对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市情农情,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早在2018年2月,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率队赴长寿区龙河镇蹲点调研,形成了“1个综合报告+5个专题报告”共10万字的第一手资料,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摸了个明明白白。同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完成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设计。

  重庆市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坚持抓大城乡促融合化,依托“山水”资源,做好“特色”文章,充分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协力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立足生态优势,打造农文旅融合“升级版”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近年来,为打好生态优势牌,重庆各区县打造了一批批农文旅融合发展美丽景点,不仅给老百姓的休闲娱乐带来方便,也让农民吃上了“生态饭”,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南川十二金钗大观园离重庆主城约一小时车程,被誉为乡村旅游“第一朵金花”。作为网红打卡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少游客自驾前来休闲度假,在这里赏花、摘果、露营……

  走进南川区兴隆镇金花村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一盆盆蓝莓整齐摆放,满枝的果子随风摇曳,在细雨中,游客提着篮子一边采摘一边试吃。嘉蓝悦霖公司自2016年入驻当地开展蓝莓规模化种植以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把更多的增值收益留给当地农民。

  “作为全市最大的高品质生态蓝莓种植区,我们全力推动农业与文化、康养、旅游深度融合,使其成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南川区农业农村委主任胡光模顺手摘了几颗蓝莓,边走边介绍,“这个用的配方肥引进的是以色列技术。目前已建成组培育苗中心、科研中心、鲜果自动分选包装车间、万吨保鲜冷藏库、精深加工生产线、旅游观光工厂,以及4000亩科技种植示范园,将持续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

  2018年以来,南川区规划打造了集游客集散、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民宿体验、沉浸式游戏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大观原点。

  “今年国庆前这里将正式对外开放,12个花卉园、12间花房民宿、12项花神游戏向游客展现‘十二金钗’浓缩版和升级版,在这儿月月有花赏、季季有果摘。”项目运营总监杨青介绍,他们还整合了当地的30余种特色农产品,通过打造“乡颂”公用品牌,线上线下结合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拓宽老百姓增收渠道。

  在大观原点采访时临近午饭时间,一位老人正在摆70岁寿宴,亲朋好友齐相聚,好不热闹。上菜的师傅一路小跑儿,托盘上的特色肘子让人垂涎欲滴。

  离开大观原点,行走在乡村道路上,不时有游客经过。胡光模指着不远处向记者介绍:“这块基地种的是猕猴桃,那块是桃子,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游客多了,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来搞农家乐。”

  2020年底,大观镇铁桥村开始实施人居环境改造,于家院子沿线按照“五改”要求对村民院坝、庭院、厕所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如今,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院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在刚刚开业的兰亭茶叶农家乐,老板李继寿正在后厨忙着做饭,见到有人过来,连忙招呼大家坐下喝水。原来在外打零工的他看到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带着媳妇回来把老房子改造后发展起了农家乐。他笑着说:“乡村振兴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还改变了生活。以前打零工什么活都干,居无定所地到处跑,现在自己在家门口当老板好得很。”

  大观镇是重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旅游业仍然呈现出业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市场主体更加健全的良好态势。乡村休闲旅游加快复苏,实现综合收入658亿元。共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9个、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50个,打造乡村旅游线路200余条。

  “党建+人才”,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小满时节,重庆雨水相迎,即将迎来又一个丰收的季节。丰收的硕果,来自巴渝儿女的辛勤耕耘。

  作为曾经的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之一,重庆累计选派5800个驻村驻乡工作队、5.7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20余万名结对帮扶干部扎根一线,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带头致富的先进典型。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为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5月29日重庆乡村振兴局成立,随后,各区县乡村振兴局相继挂牌,这是使命的接力传递。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重点要实干。中办印发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后,重庆迅速行动,5月中下旬,市级选派的604名乡村振兴驻乡驻村干部陆续到岗,共向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选派126名市级驻乡干部,与当地老百姓齐力绘制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区别于脱贫攻坚战,除了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选派外,我们还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有组织能力、有产业基础、有重点项目、有辐射效应、能够率先实现振兴的示范村和区县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选派驻村干部,加强其发展力量。”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介绍。

  5月20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帮扶集团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共37人,正式进驻彭水县善感乡和全县其他各帮扶村。善感乡是乡村振兴市级重点帮扶乡镇,这次选派了驻乡工作队队员8名、驻村第一书记5名。

  在善感乡政府大院,刚刚走访归来的市农业农村委帮扶集团驻善感乡工作队队长、市农业农村委总水产师任军,还没顾上喝口水赶紧向记者介绍:“工作队入驻后,重点围绕基础条件改善、产业布局调整、乡村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开展工作。主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指导、协调和督促实施产业发展计划和开发项目,做优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加快农业持续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庄稼靠人管,人勤地不懒。善感乡周家寨农业观光园现已建成温室大棚十余座,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的种植模式,有效减少了土地闲置时间。雨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周末会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采摘游玩。

  王涛是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帮扶集团派驻周家寨村的第一书记,5月7日到村后,全身心忙着开展产业调研。驻村不久的他对村里的情况已了然于胸,“我们入户走访、问计于民,与老百姓交朋友,寻找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分片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动态监测和‘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还要兼顾提升村‘两委’素质和进行党建指导。”

  从观光园最高处远眺,美丽的乌江尽收眼底。连片的果树迎风招展,一条条产业路蜿蜒盘旋,人行观光路镶嵌其中,观光园一派欣欣向荣。

  “观光园位于乌江画廊精品段上,为了把农民融入到产业链上,村里成立碧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我们从村民手里流转了560余亩地,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利用脱贫攻坚后扶项目和退耕还林项目的740多万元,对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游玩项目丰富了,游客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干劲更足了。”在游览观光滑梯旁,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白绪权介绍,“观光园占地面积约1200亩,老百姓通过入股分红和在观光园务工增加收入成了‘上班族’”。

  山,还是那座山,已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靠山”。

  金融赋能,打造知名品牌集群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盛产优质特色农产品。近年来,重点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十大特色产业集群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持续做强农产品品牌?路伟向记者介绍:“重点抓好两个‘三品一标’。在产品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在生产方式上,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加大特色品牌推广力度,让更多巴渝优质农产品享誉世界。”

  涪陵榨菜、奉节脐橙、潼南柠檬、江津花椒……这些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不仅享誉全国,还入选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这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累计授权品牌637个,形成了十大品牌系列。

  活得浓墨重彩,吃得淋漓痛快。这是“巴味渝珍”的品牌口号,也是对重庆地理、文化和重庆人性格、饮食习惯的凝练。如今,“巴味渝珍”影响力逐年增强,已成为当地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带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巴山渝水,走进千家万户。

  来到重庆,怎能不去尝一下麻得让人欲罢不能的九叶青花椒。江津区共种植花椒56万亩,惠及28万户62万椒农,是全国花椒县域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县。走进先锋镇天丰花椒专业合作社冷库,浓浓的花椒香味扑鼻而来。“去年的花椒已售罄,但库内余香仍在,正静静等待新花椒入库储存,鲜花椒可以储存一整年。”江津区花椒协会会长、天丰花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秀强说。

  江津花椒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年产量30余万吨。除用作调味品,还开发了花椒精、花椒香水等4个系列7大类型46个品种的产品,极大提高了附加值。

  “先锋镇是中国花椒之乡、九叶青花椒原产地,种植面积达12.8万亩。近年来,通过‘矮化密植、精准修剪、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采摘加工’等一系列技术应用,平均亩产达1500斤。”江津区农业农村委高级农艺师苏家奎谈起种植花椒、采摘、加工等技术时头头是道。

  为了解决农民在花椒标准化生产过程中融资需求高、融资能力弱等问题,重庆市农业融资担保集团江津分公司发挥“救火队长”作用,2020年为300户椒农提供1.3亿元担保。“农担入驻江津7年以来,累计为全区3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融资30亿元。今年1~5月累计放款245户近1.2亿元。”重庆农担江津分公司总经理龙余说,下一步,将重点针对特色优势产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如花椒、柑橘、生猪养殖等。

  挖掘花椒历史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厚重感的重要一环。江津自元朝开始花椒种植,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所产青花椒位列中国花椒“四大名旦”之冠。2017年初,重庆凯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打造了中国(江津)花椒博物馆,展台上花椒香水、洗面奶、酸奶、面膜、香皂、啤酒等新品种提升了花椒的附加值。总经理马淑君指着墙上的展板向记者介绍:“2020年我们在全国首创成立‘花椒银行’,公司的冻库先行代储300吨干花椒,让椒农多挣170万元,公司也创收近100万元。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如果存储的花椒受到损失,将按保底价格予以补偿。”

  小小花椒粒,致富金果果。6月6日,江津花椒综合交易市场开市,首日成交量约300吨,日交易额约2000万元。今年,花椒长势相对较好,干花椒的成交价70元/公斤,鲜花椒12元/公斤,预计全区花椒产值超34亿元。

  激活闲置沉睡资源,山地变身“聚宝盆”

  2018年起,重庆开始农村“三变”改革试点,2020年“三变”改革试点村增加到591个,占全市行政村的7.4%。今年,将扩面深化改革,将试点范围扩大到20%左右的行政村,各区县选择1~2个具备条件的乡镇全域推进,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丰都县三建乡地处三峡库区腹地,1.3万多村民居住在“三山夹两河”的峡谷和山腰地带,7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全乡可耕地只有2.3万亩,坡耕地占比超过70%,日常耕作的土地仅6千多亩。通过整乡实施“三变”改革,破解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存在的技术、管护、市场等难题,实现产业兴旺、资本增值、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

  干净的院子,亮堂的民居,整齐的绿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太和场旧貌换新颜。

  循着“太和人家”的牌匾,我们来到六社吴明义家,70多岁的吴大爷正在择米,老伴叶大妈忙着收拾屋子,庭院两侧种着果树和青菜。叶大妈告诉记者:“住进来已经两年多了,家里的5亩多地都流转给合作社种植柑橘,去年分红了4000多元,一点也不用操心。现在年纪大了,闲暇时到家门口打打零工,每天还能挣60元钱。”

  渝北区农村土地面积上千平方公里,但多为“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过去靠锄挖、犁耕、人背等传统耕作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

  如何将制约农业效益提升的“穷山坡地”,变成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金山银山”?

  “2017年,地里的杂草比人还高,全村1400多亩地,撂荒面积有766亩,撂荒率50%以上。我们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激活闲置土地资源,经过土地宜机化整治,现在可耕种土地由1400亩增加到2000多亩,种植晚熟柑橘1800亩,行间套种粮蔬作物1100余亩。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实现稳步增长,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大家对乡村振兴充满了信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青龙村80后党总支书记黄志介绍。

  2021年2月9日,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举行第一次分红大会,517户“股东”领到了101.2万元分红款,平均每户近2000元。

  渝北作为重庆主城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2018年试点探索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推动实施“双十万工程”,计划到2022年在全区范围内建成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青龙村作为主战场之一,在村“两委”的推动下,成立了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引导村民土地入股,并进行整村土地宜机化改造。如今,改造后的坡耕地栽上了大雅、沃柑、血橙等优质晚熟柑橘品种,还组建了农机专业服务队。

  我们爬上山顶,眺望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创新探索。一排排柑橘树种植在坡地改成的梯地中,间隔五六米,中间是机耕道。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照和通风,还方便了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通过全面数字化管理,化肥、人工等成本节约50%以上,实现了节本增效。

  大盛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张何欢是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是十年前志愿服务西部从老家河北来重庆的大学生村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多年的基层经验让她对大盛镇的情况如数家珍。在宜机化改造现场,连片的果树蔚为壮观,她指着不远处的“宜机化,智能化,助推农业现代化”标语告诉记者:“以前种粮食,靠肩挑背驮,付出的劳动力多,收入却很少。一年到头,每亩地的纯收入不到300元,现在等到这些果树到了盛产期可达8000元”。

  如今,“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正在变成为“聚宝盆”。

  经过探索,渝北全区入股土地8万亩,入股资金3890万元,农民变股东涉及近2万户,53个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累计获得授信资金2.65亿元,破解了土地撂荒、无人种地、融资贵、贷款难等问题。

  点状征地,“产粮”“用地”实现双赢

  重庆2020年全市粮食产量1081万吨,创近10年新高。近年来,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良种良法推广,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多次研究部署,从政治高度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各项措施扎实落地。今年全市夏粮种植面积约557.7万亩,同比增加2.2万亩,实现近16年来首次增加。”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袁德胜说。

  为保持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梁平区综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复耕、加大惠农政策力度等措施,将种植面积从97万亩提高至101万亩,并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与各乡镇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将粮食面积、产量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等考核。

  “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插满了秧苗,等到秋天我们的加工仓储厂房就建好了,今年的稻谷就有地方储存了。”重庆清迈农业有限公司位于长寿区云台镇的现代粮食生产园区核心区内,78岁的李则民是回村建设家乡的公司创始人,他在稻田旁向记者介绍,“我们以600元/亩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000余亩农田种植绿色生态水稻,农地不能搞建设,园区需要的粮仓、加工厂、会议中心、农耕体验区等配套设施无法落地。前几年,水稻丰收了却没地方存放。”

  2018年5月,长寿区被确定为11个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县之一。自此,乡村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破解用地难题,规划要先行。2018年长寿区以云台八字、洪湖称沱等试验示范村为对象,探索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在全市率先施行‘点状征地’政策,并以八字村为试点探索破解乡村振兴产业用地难题。”长寿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陈琳介绍,在符合规划和用地红线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用途、不同性质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障,其中对永久性建设用地实施“点征点供”,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给业主。

  经过申报审批,目前已批复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国有建设用地62亩“点状征地”、41个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925亩集体建设用地,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供给提供保障。

  有了政策支撑,当地政府将清迈公司修建粮仓所需的4亩多地纳入点征范围后,避免了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很快便获批为国有建设用地。此外,针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参照工业用地方式给予每亩30万元的用地成本补助。最终,李则民以每亩15万元的成本价便拍得这块土地。

  李则民的心踏实了,粮仓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如今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通过小块并大块、水利设施建设,1000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蔚为壮观,年产500多吨的生态米供不应求。目前,已建成集绿色水稻种植、有机水产养殖、农耕文化体验、农产品展销、四季果园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3700多亩。

  通过示范带动,该园区现已辐射周边发展种养大户40余家,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0万余人次,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20余人,每年增加当地就业居民收入1.8万元/人。

  开局伊始,振兴提速。重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上新征程,3200万巴渝人发扬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作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妙笔丹青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