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农技中心以“四级联创”为抓手,立足主责主业,加快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做深做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工作,努力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和模式。
“四级联创”出成效
深刻认识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是制约党的建设质量的一大顽疾,坚持把党的建设和农技推广工作“揉”在一起,发挥相互促进、事半功倍的效果。2017年以来,全国农技中心党委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四级农技推广部门,联手中国农大等科研教学单位,建立“四级联创”平台,以党建为引领开展部门联动,凝聚体系合力,汇聚发展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交出农技推广人的“答卷”。
“四级联创”建立了党建业务融合新模式。紧紧抓住“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这一核心要义,将部、省、市、县四级基层党组织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党员紧密联系起来,在生产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搭建党建业务融合的平台,不仅在纵向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而且在横向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结合“根在基层”蹲点锻炼,连续多年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在杭锦后旗驻村蹲点,通过“同吃同住在乡间,共同学习工作在田间”的工作模式,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建与业务实现了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四级联创”集成了全程绿色生产新技术。按照党建引领、联创推动、集成创新、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聚焦“管住水、压住盐、降化肥、减农药、控农膜”五个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集成了“四控两化一改一提”(控水降耗、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减污,畜禽粪污循环化利用、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改良盐碱地和提升耕地质量)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改变传统的单项、单环节技术模式,形成综合、全程的集成技术,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四级联创”探索了“党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坚持用业务工作成效检验党建工作成果,在推动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党员干部冲在前、作表率,帮助建立核心示范区1万多亩,在乡村产业方面“挖病根、开药方、送良药”,帮助地方初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全程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平均节水20%~40%,减肥20%,增产10%,核心示范区所在的连增村全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4300元,为产业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全局、事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受自然气候、资源禀赋等影响,黄河流域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水少沙多盐重”。水少: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且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沙多:流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特别是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支流带入大量泥沙。盐重:河套灌区黄河水每亩一年就会带入300~360公斤盐分,如果排水不畅,长期灌溉会导致盐分积累,造成严重的土壤盐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量水而行、流域协同是路径所在。黄河流域的灌区主要分布在湟水两岸、甘宁沿黄高原、宁蒙河套平原、汾渭盆地、黄河下游平原、河南伊洛沁河及山东大汶河河谷川地,这些地方都是粮食主产区。围绕“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基于“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理念,以水资源为最大刚性约束,以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根本目标,加快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百倍努力力争重现昔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画卷。
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产品“量质双升”是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绿色技术集成创新,充分借鉴杭锦后旗经验,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探索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为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上“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加快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优化绿色布局。依托黄河流域资源禀赋,突出“量水而行、合理布局”,调优农业结构。上游立足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以优质小杂粮等特色作物为重点,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适当扩大饲草、青贮玉米面积,促进种养结合、协调发展。中游河套灌区、汾渭平原地势平坦、光温资源丰富,突出稳粮提质,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特色果菜等种植,提升农产品品质。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但雨热同季,以节水种植为前提,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平原推行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适当发展间作套种,提高夏收作物比重。稳定设施果蔬种植,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筑牢绿色根基。瞄准黄河流域“沙多盐重”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流域协同。畅通循环排盐。立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生态型”灌排水网,通过设置“生物廊道”,科学构建田间“人工湿地”,畅通灌排水循环,减少盐分在农田的积累。分类施策治盐。重度盐碱地采用暗管排盐等工程措施,中度、轻度盐碱地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麦后复种、改良剂等技术。增施有机肥抑盐。科学调配有机肥和化肥施用比例,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改善理化性状,抑制盐碱危害。
强化绿色管控。以节水、控肥、减药为重点,打造全程绿色投入链。节水增效,筛选推广抗旱节水品种,推广渠道防渗、喷灌滴灌、深松深耕等蓄水保墒技术,在设施农业和露地蔬菜上推广黄河水二次澄清和直滤水肥一体化。减肥提质,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基础,机械深施与新型肥料结合,注重补充中微量元素,促进提质增效。控药降害,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或剂型,减少除草剂用量,对症对靶用药、适时适量施药,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
促进绿色循环。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促进种养循环。建立有机肥加工处理、沼渣沼液还田利用等设施和机制,实现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促进绿色种养循环。促进秸秆利用。在适宜区域建设秸秆青(黄)贮、秸秆还田、基质化加工等工程,构建秸秆收储运体系,实现玉米、向日葵盘等作物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促进残膜回收。提高农膜厚度和强度,探索机械化回收和循环利用模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控制残膜污染。
唱响绿色品牌。突出黄河流域绿色生产优势,推动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振兴乡村产业。提升产品品质。以需求为导向,从追求产量转向产量、品质、生态并重,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区域品牌。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优质杂粮、天赋河套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融合绿色优质理念和区域文化特色,加快“三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拓宽流通渠道。建立供需对接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大型电商和中介组织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牵线搭桥,发展订单农业,衔接加工链条,拓宽流通渠道,推动品牌增效、特色增收。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创新发展的体系保障
农技推广机构处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间环节,是联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关键节点。当前,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力方面,物质技术装备基础更加雄厚,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生产关系方面,生产规模、组织方式、劳动力结构以及耕地利用方式等都出现新变化,多元化需求不断提升。这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新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目标任务看,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连续六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但供求紧平衡的形势将长期存在,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农技推广服务,将先进的农机装备、农技农艺、信息网络、经营理念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入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现阶段主要矛盾看,突出表现在服务主体对服务需求的转型升级和现有农技推广服务间存在供需关系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技术需求侧,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主力军,在服务上迫切需要丰富内容、拓宽范围、增加环节、延伸链条。不仅需要单一“好技术”,更需要一揽子“好方案”,能用、管用、好用、适用的“四用”技术和省时、省力、省工、省心、省钱的“五省”方案。在技术供给侧,突出表现为缺乏引领转型的重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慢、农技推广服务力量散等“缺、慢、散”问题,增产技术多、提质增效技术少,大宗品种多、名优特色品种少,单一技术多、综合集成技术少的“三多三少”情况普遍存在,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创新机制模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大平台,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益。
贯彻新理念,迫切需要转变农技推广服务的方向与理念。集成创新是理念意识,是目标方向,也是机制方法,是今后一段时期农技推广服务的战略走向,也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建设方向。对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而言,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努力实现几个转变。从推广向服务转变。突破以往农技推广机构就是推广技术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强化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服务意识,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从推广技术向政策咨询、运行机制、市场信息、金融保险等综合性的全程服务转变。从产中服务向全链条服务转变。改变以往只关注产中环节的技术服务,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帮助其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开拓市场、创建品牌。从只关心单一品种、单一技术向更注重区域绿色协调发展转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区域发展要求,开展重大、共性、关键、绿色技术跨地区集成熟化、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形成区域性全程综合技术模式,提升区域科技支撑服务能力。
构建新格局,着力打造“一主多元”“一性三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近年来,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新时代对农技推广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无论是农技推广机构,还是社会化服务组织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牢固树立大体系观,推动农技推广机构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同发展,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格局。“一主”是“多元”的保障。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主体作用,履行好公益性推广主责主业,重点做好种肥墒苗病虫等农情信息监测预警、重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长期性、基础性和公共性工作,切实补上市场化服务组织做不了、做不好、做起来不划算的农技服务“短板”。同时要通过强化对新型服务主体的指导,带动其为广大小农户更好地服务,切实承担起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监管责任。“多元”是“一主”的支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力量,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市场化主体通过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等方式,从事部分可量化、易监管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支持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经营性组织开展农资统供、统耕统种统收、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产品统购统销等全程服务,加快构建“一主多元”“一性三化”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