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建三江垦区 黑土生“金”稻谷香
时间:2022-02-14 10:28:5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见习记者 张昆 字号:【

  金秋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点燃了万亩稻田,片片农田渐渐变成了金色的海洋。

  今年建三江垦区的有效降水量稍有不足,种粮大户胡春光对今年的收成一度有过担忧。第一天的粮食收割工作完成后,他放下心来,“稻谷颗粒饱满,长势很好,看来今年还是个丰收年呢!”胡春光高兴地说。

  近几年粮食价格出现波动,为了保障粮食种植的收益,垦区上下对粮食生产十分重视,建三江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李国俊每天早早地就到田间了解水稻长势与收割情况。今年垦区部分地区出现降水量不足的情况时,李部长等垦区工作人员连续几天难以入眠,经过对目前收割情况的统计,今年水稻平均亩产预计比前三年增加70公斤左右,增产率达到12%。

  谈及今年丰收的原因,垦区人主要总结为三点:水利建设给力,科技应用助力,垦区服务聚力。

  水利给力,夯实丰收底气

  “现在的基础条件比以前真是好多了。雨多了水渠能排,天旱了,水沟里有水可以灌。” 说起垦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七星农场科技示范户周德华总不吝啬他的赞美。

  今年七星农场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升农田防涝抗旱的能力。

  一是借助农田水利设施项目的资金支持,新增4座箱体式泵站,新建3座钢制防洪闸。二是整体上继续对河道堤防进行加固,其中重点加固了七星河堤坝。为了让堤防工程在强降雨中发挥作用,集中力量抢工,在雨期来临之前保质保量完成了堤坝加固工作。三是加强支河及排水沟渠治理,依托国家产业园防洪防涝项目,对别拉洪河流域的洪一干及副沟、七星河流域的七星岗支河堤防以及其他排水工程进行治理。四是完成青龙山灌区田间配套工程,24万亩耕地实现了江水灌溉,缓解地下水开采,增强了水资源保护和持续供给能力,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七星农场是建三江垦区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通过持续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垦区与农场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抗旱、灌溉和渠相通、路相连的农田水利体系,不仅有助于农田整治与机械化应用,还进一步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了粮食持续丰收。

  科技助力,跑出丰收“加速度”

  拨打垦区种植大户周德华先生的电话时,手机里首先映入眼前的便是无人机飞过稻田的画面,语音里也会传来农业科技的宣传推广。与另一位种植大户张景会聊起农业科技时,他总会高兴地谈起曾经来到他农田实习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们,借着他们的帮助,张景会种上高端米,而且至今和他们保持着联系。

  围绕“藏地于技”战略,建三江垦区持续推进科技兴农。如今,科技兴农不只是口号,它已经成为垦区上下的共识与行动。

  不断探索品种改良,打赢种子翻身仗。引进新品种在管理区布点试验示范,筛选出了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新品种9个,并在垦区内大范围推进品种换代更新工作。同时注重本地品种的研发、改良工作,配合农业科技园区与张启发院士工作站开展科研工作,初步选育出适宜本地种植的高抗、高产品系“G3”,并在生产田进行了示范种植,预计较常规品种每亩增产50公斤。

  实施智慧化生产,精准化、机械化控制。以七星农场为例,目前农场全面推广轨道农业应用技术, 实行机械替代人工的作业方式,解决了雇工难、雇工费用高的问题,目前农场已有60万亩农田推广轨道车,节本增效1800万元。对施肥进行数字化控制,探索水稻侧深施专用肥料及合理配比,现推广面积60万亩,节本增效4800万元。

  开展智能农机作业,实现无人化管理。借助农业物联网平台,利用北斗卫星系统和5G网络,实现土地平整、插秧、变量施肥等无人作业。配合农机科技园区引进34家技术合作单位开展技术研究及测试,利用80亩无人化农机作业试验田,开展全时段无人化农机作业新技术试验,初步形成了水田生产全程智能化的技术途径。较传统人工种植,每亩可节省200元的人力成本。

  服务聚力,种出增收好“钱”景

  粮食增产增收不仅需要种植户们出力,同时也需要垦区服务的给力。

  “我现在开始种植优质水稻。优质水稻不仅需要优良品种,同时也需要优质的有机肥和生物肥。我家用的有机肥和生物肥都是通过农场购买的,质量上我信得过”,优质水稻种植户张景会如是说。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垦区和农场积极推进与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先后承担738项科研课题,不断推进新品种开发,推广优质米种植。但是优质水稻的产量相较于一般水稻要低200斤左右,且对肥料以及生产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影响了种植户们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为种植户们合作,农场采取信息综合、统一购买肥料的方式,不仅通过规模化采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时为肥料质量提供了保障,进一步为水稻品种改良减少了障碍。

  新品种种植需要解决新问题,也需要了解新市场。垦区种植户们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水稻种植,且需要及时咨询解决在种植过程遇到的新问题。但市场信息变化较快而且信息分散难以准确、及时获取,种植户们缺少有效获取、分析信息的手段。为此垦区与农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垦区范围内开发APP,主要提供政策查找、专家咨询、市场趋势分析等服务。同时通过在农场范围内建立信息交流群或者在种植户与对接干部之间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将垦区与农场收集、总结、研判的信息传递给种植户,为种植户们的生产安排提供合理的建议,协助种植户对接市场需求,减少内部的无谓消耗。农户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了解市场、解决问题的效果。

  优质水稻需要市场,打开市场则需要知名度。垦区与农场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创办水稻品牌的种植户以大力支持,并借助垦区以及国家农产品平台为垦区优质农产品站台,进一步帮助种植户打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通道。通过信息服务与宣传推介,进一步减轻种植户开拓市场的压力,使种植户能够全身心投入水稻种植、勇敢探索新品种。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