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湾沚区 耕地变良田 丰收有底气
时间:2022-02-14 10:27:2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许雅 字号:【

  秋高气爽,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近10万亩水稻已陆续进入收割期,一台台农机在田野上驰骋奔忙。

  9月22日,六郎镇周圩村汇丰农业的水稻田正在收割,公司总经理戴二保开着SUV穿行在田间。“现在丰不丰收,看天、看地、看技术。”指着田间的水泥路和U型渠,戴二保说。2020年,戴二保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种植的2000余亩水稻,平均下来预计每亩可收680公斤干稻,亩产可创下十余年来的新高。

  作为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湾沚区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5.56万亩,占全区基本农田面积的64.6%。

  红杨镇永平村的种粮大户杨明荣,2020年红杨镇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验收后,他发现自己的承包地已经“大变样”——高低不平的田块变得几乎一样平坦,一条条3米宽的机耕道纵横交错,为机械化操作提供了极大便利。“过去抢种、抢收是最让我们发愁的,如今农机能敞开‘撒欢’,看着心里就舒坦!”杨明荣感慨,他今年种植了750亩再生稻,8月上旬已完成头季收割,头茬平均亩产达到1300余斤,预计二茬稻亩产可达600斤,10月中下旬即可全面收割完成。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方便进行机械化操作,还鼓励农户利用现代化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让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都达到高标准水平。

  六郎镇与戴二保共同出资,建设了一座150立方米的粪污资源化站点,使周边350余亩高标准农田水稻灌溉施肥更便捷。据了解,一个家庭农场粪污资源化站点可以解决3000余户的农村卫生厕所粪污流向问题,同时又让农作物用上了原生态肥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戴二保还在农场的育秧工厂引入了烘干设备,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帮助实现粮食颗粒归仓和精深加工。

  目前,湾沚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平均亩产增加100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160元。

  据悉,芜湖市秋粮种植以单、双季稻为主。据初步统计,全市一季稻种植面积165万亩、双晚43万亩,其中优质专用水稻面积164.43万亩,较去年92.2万亩增加72.23万亩;5000亩以上优质专用水稻种植片区32个,面积31.7万亩,比去年增加16.1万亩。市农技中心建立市县共建各类示范区40余个,辐射带动全市粮食生产。

  作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和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芜湖积极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探索打造“高标准农田+”发展模式,其中的“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以提升粮食产能为核心,发展特色农业,扶持主粮生产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截至目前,芜湖市已建设高标准优质大米原粮生产示范基地15万亩,亩均增收330元,预计到2022年底,全市可建成高标准农田278.56万亩,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70%以上。

  湾沚区立足优质稻米生产,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芜湖大米”品牌打造,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和“芜湖大米”基地建设紧密挂钩,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和模式,大力推广再生稻模式生产。自2015年起零星试点,2020年再生稻生产面积2.3万亩,2021年生产面积较上年增加25%,达到2.8万亩。再生稻模式已成为种植户的首选,也已成为湾沚区优质专用粮食生产的代名词,“中国再生稻之乡”新名片逐步擦亮,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农民持续增收。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