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抓好早稻生产 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以江西信丰县为例
时间:2022-02-14 10:24:2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明星 字号:【

  早稻对于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抓好了早稻生产,就掌握了全年粮食生产的主动权。作为江西省农业大县,信丰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咬定粮食生产全年目标任务,打好早稻生产第一仗,连续两年保质保量完成早稻生产任务。2021年省、市下达早稻生产任务面积19万亩,实际完成任务面积19.27万亩。但是早稻生产中还存在农民积极性不高、技术缺乏等一些问题短板,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全年粮食生产。近期笔者调研了信丰县早稻生产情况,思考如下。

  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早稻?

  种田成本高,亏损风险大。信丰地属丘陵地带,田块分散制约着早稻规模种植和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全县以小规模和散户种植为主。加上人工劳力和物化成本连年攀升,生产受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影响明显,而且粮食最低收储价格不高,对提振信心的效应有限。种种因素叠加,导致种植早稻亏损现象较为普遍。经测算,种早稻平均每亩成本需要包括种子90元、化肥110元、农药90元、土地流转金150元、农膜60元、翻耕180元、雇工400元等共计1080元,产量约800斤/亩。若按照2021年粮食收储最低价格122元/百斤计算,种粮总收入976元/亩,若不计国家和省市县的各级补贴,净亏损104元/亩。如遇上气候灾害(如持续降雨)影响,产量要低得多,亏损更大。据调查,2020年603户早稻种植大户亏损面达50%以上。反观经济作物如烟叶、甜玉米、半夏等生产效益远高于粮食生产,又进一步客观影响到早稻生产。

  老青劳力交接断档,基层农技人员缺乏。一方面,农村种田老龄化现象严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种田的绝对主力军,虽热爱土地,但他们面对播种育秧、杀虫除草、田间管理、收割烘干等环节的体力需要已力不从心,而本应作为现阶段的种田主力青壮年,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可参与劳动的较少,导致粮食生产交接断档。另一方面,种粮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高质高效的生产模式、机械化生产方式都考验着种植户的能力。在家务农的青壮年种植管理技术大多还停留在上一辈的言传身教、传统种植管理的模式中,不太懂种早稻的技术流程和肥水管理。大阿镇党委书记刘东海说,近两年镇里每年种两万多亩早稻,但没有懂早稻的技术人员,只能从社会上高薪聘请,人员工资包吃包住一个月5000元以上,还十分抢手。所以镇里除了补贴资金外,还得到市场上去抢“技术员”。

  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从全县来看,基层水库建设力度大,小型以上水库已全面完成除险加固;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在大力推进,项目区内的渠系建设成效明显。现在最大问题是,“两头有人管,中间成真空”,从水库到水田这段水利设施建设没人管,渠道未完成畅通工程,大部分小型灌溉山塘淤积严重、蓄水量下降,灌溉渠年久失修、不畅通,“肠梗阻”现象普遍,经常是有水到不了田间地头。而且“最后一公里”的投入没有着落,最后只能是乡镇硬着上,挤出有限资金购买提灌设备、水泵设备,才能解燃眉之急。

  种植习惯和地域限制影响生产积极性。目前的种植习惯在十几年前的结构调整中已形成并逐渐固化,再要农民调整过来,需要给予补偿。如大阿镇种的水半夏田要改为水稻田,政府应补偿青苗费和前期化肥等投入。荒废多年的地要种水稻,需要翻耕,农民要求政府完成翻耕作业后才来种早稻。同时,早稻由于生产生育期短,米质没有一季稻和晚稻口感好,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不愿种低产田。虎山乡、安西镇、万隆乡、崇仙乡、油山镇等乡镇的山区面积大,冷水田为主,种植早稻光照不足,有效积温不够,不宜发展早稻生产。

  农民为什么又种下早稻?

  随着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农民思想认识的提高,种粮综合效益上去了,信丰县掀起了“单改双”、弃耕地复种的高潮。

  政策扶持叠加,助力早稻生产扩面积。一是强化集中育秧奖补,确保早稻秧苗充足。去年,信丰县对集中育秧抛秧面积3亩以上每亩奖补300元,机插秧1亩以上每亩奖补500元。落实集中育秧抛秧2623.16亩,机插秧171.78亩,发放奖补资金87.28万元;同时,为解决种粮大户育秧难题,县里成立了四个工厂化育秧中心,为大户开展代播社会化服务。二是强化大户种植奖补,激励大户扩规模生产。去年,县里对30亩以上的早稻种植大户(合作社)按照150~400元/亩的标准进行奖补,共培育发展种粮大户603户,大户早稻生产面积总计达到63641.16亩,占总面积的1/4;今年,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在每亩普惠制补贴100元基础上,实行增量向种植大户倾斜,对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再补贴100元,对列为示范点的规模基地再叠加补贴100元。三是强化重点农机县级奖补,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开展早稻生产拖拉机、翻耕机、收割机、烘干机等重点农机具除享受中央购置30%的定额补贴外,还叠加享受购置20%的县级定额补贴,全县助力早稻机械化生产。四是乡镇加大早稻补贴力度。近两年,嘉定、小江等乡镇在县里补贴基础上,从有限自有资金中列支专项,再给予每亩100元的补贴。以往,种粮大户一般只生产一季中稻,但是通过县级早稻奖补政策,农户发展双季稻生产的意愿增强。一季变两季虽然耕种强度提高了不少,但是播面的翻倍,总产量的增多,种粮效益也更加凸显。

  农民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力宣传种植早稻、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意义的积极态势下,部分农户重新扛起了锄头,干回老本行。比如,大阿镇制作“村组干部带头种示范粮、贫困户种感恩粮、大户种爱国粮”等一条条接地气、入人心的宣传标语悬挂在通村通组的道路上。从去年起,大桥镇青光村干部殷圣高率先在村里种早稻,他说,种早稻是党的号召、党的要求,作为苏区老俵,必须要响应,作为干部,必须要带头。

  农民怎么种下的早稻?

  县级高位推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强力推动,要求各乡镇“应种尽种、应改尽改、种尽种满”,坚决打赢粮食生产攻坚战。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到西牛、大塘埠、大阿、嘉定等重点产粮乡(镇)调度早稻生产;县政府主要领导走遍全县16个乡(镇)现场调度和解决实际问题。成立了多个督导组,明察暗访,督促落实扩面任务。

  镇级压实责任。强化属地责任落实,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镇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责任制。全县16个乡镇切实扛起责任,连续两年签订了《严防耕地撂荒稳定粮食生产责任书》。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后,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评选种粮先进乡镇,对先进乡镇奖补工作经费。

  村级田块落实。坚决杜绝耕地撂荒现象,全县各村迅速行动,详细摸排全村耕地种植情况,一个田块一个田块地落实,一户一户地摸底,对劳动力缺乏、外出务工而导致田块荒芜的进行登记造册,采取“农户自种、大户流转种、村集体兜底种”的方式对弃耕抛荒地进行复耕复种,确保水田尽种早稻,旱地全部翻耕种植薯类、豆类等杂粮。

  农户自耕自种。县、乡、村各级干部上门入户宣传动员,农户根据自身发展能力,对承包耕地自己进行耕种,或者通过流转给大户,确保土地充分得到利用。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和撂荒多年的田块,实行村干部包干制,由村干部组织代耕或直接代耕。

  继续稳定早稻生产的政策建议

  面对县域早稻生产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现实情况,为保障全年粮食生产工作稳面积、保产量的目标,在调研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坚决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但中央和省里要抓好落实,县乡(镇)村的认识也要同频共振。要切实增强抓好早稻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属地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从上到下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

  扩展早稻生产奖补政策。稳定县级粮食生产奖补政策,每年对早稻生产除了规定的稻谷补贴外,县财政部门要确保每年每亩早稻预算不低于300元的奖补资金,激励农户积极发展早稻生产;同时,在稻谷收购上除最低保护价收购外,再给予一定的收购价格补贴,并做到应收尽收,保障粮农的利益。

  继续推进“单改双”。从国家粮食安全的层面上看,多种一季水稻,粮食安全就多一份保证,自然应该大力推进。但从农民的角度上看,多种一季水稻,投入大、费神多,还不如出去打工挣得多,有抵触情绪也就在所难免。要更加突出早稻生产,把早稻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一环,每年都要及早谋划、及早部署、及早落实。抓好示范带动,抓好早稻高质高效示范点和动员好大户示范带动。

  培育和储备种粮大户。鼓励规模化种植模式整体推进,大力支持乡镇引进或发展新型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组织开展规模化、连片化早稻种植,培育培优种粮大户。同时村级合作社可以作为主体对所在村(社区)的重点区域内耕地统一管理,实施就近大棚集中育秧、统一种植早稻,提升早稻种植的成效和收益。借鉴信丰县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全县每年从初、高中毕业生中择优定向委托培养10名左右的粮食等种植人员,充实基层早稻生产力量。

  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加快推进水稻提质工作。加强病虫害防治预警、科学施肥施药等田间管理,组织县、乡农技专家形成合力,深入田间地头,服务好全县粮食种植户,完成传统种植方式向绿色、生态、健康种植方式过渡。引导成立早稻生产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开展市场化服务,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供可持续的技术保障。

  加大农田小水利建设力度。每年要预算一定资金量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到田一公里”的水利建设,切实解决迫切需求,重新启动水利冬修传统,发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压实村两委干部属地监管责任,签订管护责任书,并充分调动农民自觉参与水利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发挥种植主体作用。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在信丰县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