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减贫伟大奇迹的生成逻辑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社评论员 字号:【

  8年脱贫攻坚,在人类减贫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却让近1亿贫困人口告别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减贫目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历史将重重记下这一伟大胜利。在人类反贫困事业的进程中,世界将永远铭记这一伟大奇迹。

  解读这一伟大奇迹,不得不回答“中国为什么能”。

  回首来路,答案愈发清晰。

  (一)

  2012年12月29日,党的十八大后仅40多天,太行山深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山高沟深,天寒地冻,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党的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在这里,在看望贫困农户、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期间,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令。

  十余万个贫困村、近亿贫困人口,且多在生存条件恶劣的久困之地。如何让乡亲们尽快过上好日子?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的道理。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的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4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勉励和鞭策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人民的美好祈愿,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正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誓言如天,承诺如山。

  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庄严承诺就是各级党政干部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充分发挥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响并打赢了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

  (二)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而法无定法,唯变不破。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贫困人口数降至10%以下时,也就进入了减贫最艰难的阶段。201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最后的贫困人口,不仅各有各的不同,分布也更为分散,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方式,必然力有不逮。

  新的历史阶段,“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就在2012年的河北阜平扶贫开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开始思考和谋划。他当时就指出“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2013年11月3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座谈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正式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治贫规律科学把握的背后,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神品质的体现。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提出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要求: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六个精准”覆盖了扶贫对象识别、帮扶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贯通了扶贫开发全过程。为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又创造性地采取了建档立卡的措施,将全国的贫困人口按照所属的区域、年龄结构、贫困原因等方式进行分类归档。针对不同的贫困人口,再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确保精准方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