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下午,寒风凛冽,留京过年的我来到了彭记铁锅肥肠东四总店。此时虽早已过了饭点,但店内却依然肥肠飘香、顾客满座,不禁让我感慨不愧为北京“网红餐厅”。然而,此次我来,并非只是为了美食打卡,更是为了一解乡愁。
因为这家肥肠店,是我们河南省潢川县人彭恩虎、彭振,带领着乡亲们披星戴月,数年如一日辛苦经营起来的。本来就是老乡,加之我经常到店里大快朵颐,就跟店里人熟悉了,见到彭恩虎、彭振分别叫“彭叔”“彭哥”。久而久之,我既看到了肥肠店作为“网红店”的光鲜亮丽,又看到了背后的辛酸和坚持。
每个“打工人”都有当老板的梦想。彭恩虎是彭振的叔叔,两人虽然相差十多岁,但都不甘心守着一亩三分地务农为生,年少外出闯荡,在饭店当过学徒。2008年两人一拍即合,在老家开起了饭店,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赔了个底朝天。沉寂几年后,两人心有不甘,最终东山再起,在东四北大街上开了家肥肠店。
如今,肥肠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又在北京开了两家分店。我真是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高兴。“过完年初二就营业了。”彭叔说,今年赶上了疫情,虽然正常放了假,但大家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除了几个家里有事必须回的,剩下的三十多人都没回去,所以就早点开门。
谈笑间,“客服”彭叔已经接了几波顾客的电话。在后厨忙着的彭哥也抽空出来聊了会儿天。作为主要掌勺人之一,只要店开,他就在店,周末从不休息,但每年都会回家过年。
彭哥的老家原本在村上,靠种地为生。后来父亲开起了货车,家也搬到了乡镇上,土地就给了亲戚种。母亲在镇上小饭店打零工,加之彭哥辛苦工作,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也就有能力让孩子在市里上小学,因为农民出身,学历不高,所以一家人尤其重视教育。
一年未回家,家里人尤其孩子很想念他。但今年春节特殊,作为饭店创始人之一,彭哥深感责任重大,以身作则,带头就地过年,只能跟亲人“云相聚”。彭哥说:“家里人得知我不能回家过年,虽然很失落,但还是很理解支持的。”
“那大家在京咋过的年呢?”我不禁好奇。“年三十中午,大家在店里一起吃的团圆饭。”彭叔解了我的疑惑,并掏出手机给我看照片。照片里,门上贴着福字对联,店内大红灯笼高高挂,张灯结彩,三大桌丰盛的菜肴旁坐满了人,大家吃饭聊天,觥筹交错,喜笑颜开。
彭叔说:“大家回不去,肯定想家。我也想家,想念家中的亲人。但只要心中有爱,在哪里都能过个温暖年。大家朝夕相处,一个店就是一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在京过个年也挺好的。”
“老板还给我们发了红包。”员工孙斌接过了话。他也是河南农村人,三十出头一帅小伙儿,走南闯北过,最后经朋友介绍来了肥肠店。“我在这里四年了,今年虽然没回家,但这个年过得也很温暖。大家一起吃,一起玩,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空闲时和老婆孩子视频聊聊天。”孙斌说完,又去招呼顾客了。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到了晚饭时间。面对一锅热气腾腾的肥肠,大家举起了杯。“这几年网络发展得好,我们店被捧为‘网红店’。但我们不太懂这些,只知道在顾客来时,端出一锅好吃的肥肠。”在灯光的映衬下下,彭叔的脸格外红。“彭叔,今天初五迎财神,肥肠店一定越来越好的!”大家再次举起了杯。
这春节夜色里亮着的肥肠店,让身处异乡的员工过了暖年,让就地过年的我感受了家乡味,更为大众端上了“舌尖上的美味”。愿疫情早日散去,这些心中有大爱、坚守岗位的人们来年都能回到家乡,和许久未见的亲人们一起过个团圆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