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是培育农村新动能的重要路径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金祥 字号:【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是中央从顶层设计层面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制定的战略举措,也是国家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一些粮食主产区和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原则,遵循“农头工尾”和“粮头食尾”的思路,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逐步唱响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主旋律,立足本地独有的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将农村资源禀赋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了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依托县域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格局,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处做,大幅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保农业供给、保农民增收、保农村小康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应清醒地看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依托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比较迟缓、农业生产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三次产业融合度较低、农产品品牌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体制机制落后于形势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和短板极大地束缚和阻碍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有效进行。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牵涉各方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开展,稳步推进。

  一是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要继续发挥市场导向和引领作用,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差异化发展为路径,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要加快构建粮经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集中建设规模化绿色化有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高标准生产示范园区和基地示范县,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二是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要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扎实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不断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切实保护和发挥好以寒地黑土为主要特色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要以农业大县为主体,以乡镇村屯为依托,进一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加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力度,积极探索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

  三是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以全产业链运营理念为统领,以构建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三大体系”为抓手,以农业产业化为牵动,不断将“三大体系”建设嵌入农业产业化各环节,逐步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纳入农业产业化全过程,以“三大体系”的健全完善助推产业化的提档升级。要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总体要求,积极引进和大力培育战略性龙头企业,围绕“原字号”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加快消化粮食库存,不断推进粮食加工业向医药、生物化工等方向发展。要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努力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不断推动农业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四是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要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通过整合辖域内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一批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以开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灾害防御等关键性技术攻关为重点,不断发挥科技创新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作用。要建立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载体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对接服务,对转化落地的重大科技成果,地方财政应提供专项资金给予扶持。要抓好“互联网+农业”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建设,总结推广一批基于“互联网+农业”技术的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化作业模式,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应用。

  五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原则,重点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向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两大作业环节倾斜,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要争取国际政策的支持和扶助,构建国家级水田、旱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以此为依托,辟建一批以信息化为统领的、生产高效、产品优质、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园区。

  六是进一步强化金融和政策支撑。金融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和支付结算等金融产品,尽快开办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等方面的业务。要主动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等业务,推动农村各类资源资产的权属认定,实现确权信息与金融机构联网共享。要组织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引导他们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开展贷款服务。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抓紧研究制定政策,以政策引导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政策规范农村集体资产核查和量化工作,进一步激发农村和农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