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农业食物系统该如何继续?——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深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锦华 字号:【

  “当前农业食物系统已十分脆弱,新冠肺炎疫情敲响了转型未来农业食物系统的警钟……”在《2021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的首页,赫然印着这样一句话。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举行2021中国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了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成立以来的第一份报告——《2021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研究院由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前所长、国际知名农业经济学家樊胜根教授担任院长,陈锡文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在发布会上,陈锡文反复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粮食安全与国际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研究中国粮食问题,需要国际视角。可以说,樊胜根作为国际顶尖农业与食物研究机构的前掌门人,此时被邀请回国担任此职,正是中国农业大学想以国际视角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研究农业问题、粮食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报告序言中表示,中国已经开始将人类健康与地球健康的双赢纳入发展议程。“学校将服务领域从粮食拓展到食物系统,将从过去传统的农业技术研究和传统的粮食安全研究,拓展到食物领域、全球领域,再拓展到全球食物经济和政策领域,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先进的国际理念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报告的发布有哪些特殊意义,报告为未来政策的制订提出了哪些建议?记者专访了报告牵头人、主笔人樊胜根教授。

  “世界农食系统已经受到挑战”

  记 者:报告主要围绕后疫情时代农业食物系统的转型展开思考。那么,请问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粮食安全带来怎样的影响?您为何提出要加强对后疫情时代农业食物系统的重新思考?

  樊胜根:2020年11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了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的启动仪式,陈锡文主任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当时,各位校领导、专家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研究院能不能拿出一些有分量的、兼具中国和全球性视角的重大报告。所以,我们要发布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报告。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世界各地农业食物系统的供应链。疫情期间,我们判断,如果各个国家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健康危机会转化成粮食危机。所以我们很早就跟联合国和国际上的各方面专家,以及国内的专家一起来研判未来的疫情走势对食物安全造成的影响。

  在新冠肺炎之前,全世界已经有6.9亿的人遭受饥饿,有20亿人粮食不足、营养不良。也就是说,世界农食系统已经受到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和水土资源损失带来的影响。过去几十年全世界的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了60%,所以这个情况非常危急。

  2021年3月23日,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警告称,全世界已有超过3400万人竭力应对处于“紧急状况”级别的突发性饥饿。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还在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这对我们农业的挑战已经显现出来了。过去十个月世界粮价一直在上涨,现在的粮价已经比新冠发生之前上升了30%。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30年世界将有8.4亿人面临食物不足遭受饥饿困扰,根本无法实现联合国“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必须重塑全球农业食物系统,推动农业食物系统转型。

  2020年9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发展的经验、历程与智慧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要求相关的研究应当更加具备全球视野,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我觉得做研究的人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要超前,至少超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随着新冠疫苗的快速使用,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疫情将会得到控制。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就需要考虑怎么样重建未来的农食系统。这个重建不是说简单的恢复,而是要建得更好。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CIFAE)、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IAED)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共同发起出版《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主要目的是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我非常高兴我们的报告是通过开放式的平台,与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学者合作完成的,包括这么几块内容:第一,农食系统如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第二,如何通过改变膳食结构实现健康与环境双赢;第三,面源污染与农业绿色转型;第四,电子商务助推农食系统转型的中国经验;第五,农产品贸易的变革与挑战。

  农民减排,需要得到价格补偿

  记 者:报告内容很丰富,始终围绕人类健康与地球健康双赢的发展目标展开研究,请您就碳中和概念及国际贸易问题谈一下认识?

  樊胜根:碳中和目标我觉得是未来的一个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潜力。我们用模型来测算未来能够通过哪些途径达到碳中和,甚至于超前实现目标。尤其是农业食物系统怎样为我国的碳中和作贡献。

  在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业生产活动温室气体上升了18%,但到2016-2017年开始下降,很大原因是化肥使用量开始减少。

  所以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减少食物损耗和浪费、调整膳食结构等措施均能减少农业食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农业生产技术是最有效的减排措施,效果最为显著。据测算,在综合方案下,以上所有措施同时实施,2060年农业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比2020年减少47%。

  改变消费者行为,可以为碳中和作出很大的贡献,比如低碳生活等等。尤其是吃什么很重要,需要引导居民改变膳食结构,适当减少红肉食用占比。比如一斤牛肉需要约十几斤粮食喂养转化,一斤鸡肉只需要一两斤粮食。改变一下饮食结构,对粮食的消耗量影响很大。畜牧业特别是牛羊业,会排放大量甲烷,加重温室气体排放。

  当前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与中国膳食指南、EAT-柳叶刀的建议存在一定差距,肉类消费过量,也就是说我们吃的红肉偏多,蔬菜水果全谷物偏少,奶、蛋相对偏少。少吃红肉也是减排,我们可以吃得更健康更环保,助力碳中和。如果按照中国膳食指南、EAT-柳叶刀的建议改变膳食结构,不仅能每年减少300万人死亡,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少20%。

  另外,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固碳主体。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增加森林、草地、湿地面积,也可以为碳中和作贡献。

  还有就是增加碳汇,建立碳汇市场、碳交易市场。有一点很重要,如果农民采取一些减排甚至零排的措施,必须要得到补偿。也就是说,碳有价格。世界上1吨碳过去是定价20美金,现在提高到60美金。农民减排,需要得到价格补偿,才有动力去做。

  最后说一下贸易问题。利用国际市场满足我们国家日益增长的高质量营养健康食品的需要无可非议,但要考虑到风险的问题。比如政治风险、气候风险、战争风险、交通运输的风险。当我们的农产品从一国进口超过20%就要打个红灯了,要关注。

  不久前,苏伊士运河里一艘船把通道堵住了一个礼拜,可以看出来对全世界的石油运输、货物运输影响多大。如果有一两个地方,将贸易的通道阻断了,那我们一年进口约1亿吨的大豆怎么去管控风险?所以,我们企业要走出去重点培养进口市场,进口从哪里来,我们的投资,我们的贸易,就去哪里展开多元化培养。

  现在大家还不知道气候风险对国际市场的影响。美国和巴西的干旱每几年发生一次,我们还没有看到美国和巴西同时发生干旱,如果未来哪一年巴西、美国、中国都发生干旱,全世界大豆产量减了30%~40%,全世界的玉米减了20%、30%、40%,怎么办?所以风险的叠加、累加,可能会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这个需要我们去研判。另外,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出口市场。过去我们是拼成本、拼价格,现在要拼品牌、拼特色,高质量的农产品出口,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国内的农民利益。

  重塑后疫情时代农业食物系统的七大措施

  记 者:最后请您综合所有研究总结一下成果,对未来的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樊胜根:综合来说,报告提出了重塑后疫情时代农业食物系统的七大措施:

  一是调整农业技术研发方向,优先发展多赢型技术创新体系。农业食物系统未来要应对气候变化、自然资源退化等多重挑战,就必须由过去只注重生产性技术转向注重多赢的技术创新。为颠覆性、集成性综合技术创新创造环境,同时加强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先发展可持续集约型和注重营养的技术,以期在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的同时兼顾环境可持续性。

  二是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创新财政政策支持方式。增强对营养、健康、可持续性的食物产业的财政支持,对不健康、不可持续的食物征税;将财政刺激政策中的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支持营养健康、低碳可持续食物的生产,增加环境友好型食物供给同时改善居民膳食质量;在生态补偿试点建立的上下游财政转移支付安排,完善补偿机制。

  三是加大制度创新,建设高效的和包容性的食物价值链。制度创新有助于营造建设高效、安全、营养、包容、可持续食物价值链的社会氛围,加速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建立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将绿色、健康和营养的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扩大社会保障,探索建立城乡互融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脆弱人群尤其是小农的健康、营养、教育和就业;在农业中为妇女赋权,改善母亲的营养健康,加大对妇女的信贷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改善家庭饮食多样性、减少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

  四是增加农村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投资,顺应产业数字化趋势。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此外,电子商务为提升小农的生计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加强农村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机制、培养具有电商思路和技能的新农人等措施,可充分发挥电商的推动作用。

  五是保持贸易畅通,增强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中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贸易限制会导致市场趋紧并加剧危机,应倡导保持国家间贸易畅通,加强全球农业贸易政策协调机制建设,保障各国的食物与营养安全。同时,发展国内地区间贸易,提高本地农食系统的效率。

  六是敬畏尊重大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未来,要以长效预防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为抓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循环农业、再生农业以及农业-食物-生态大系统循环方向升级。停止将农业及其他活动扩展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自然栖息地,制定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效监测和评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碳汇能力、防控疫病疫源、降低未来再发生疾病大流行风险。

  七是引导居民行为改变,实现人类健康与地球健康双赢。加强对健康和可持续膳食的宣传推广,引导居民健康膳食,增加全谷物、水果和豆类的消费,减少对精制谷物和红肉的过量消费;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是引导居民行为改变的重要着力点,提倡适度饮食,珍惜食物,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减轻水土资源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