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保障我国食物供给安全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锡文 字号:【

  4月30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2021中国农业发展论坛暨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锡文与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以及报告撰写人员代表共同发布《2021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经济管理学院、企业家校友联谊会、MBA教育中心联合承办。本刊围绕相关内容展开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连续8年总产量均在6.3亿吨以上,其中有5年在6.6亿吨以上,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66949万吨,创历史新高。但是,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创历史新高,达13926.5万吨(含大豆),相当于国内粮食总产量的20.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两个:第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现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技术水平不足以提供满足14亿小康水平下的人口的食物消费需求;第二,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不适应人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

  以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难以做到所有农产品都实现自给,特别是在人民生活超越了小康之后。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登上6.6亿吨台阶,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粮食(含大豆)进口量突破了1亿吨,迄今已连续6年进口粮食超过1亿吨。与此同时,油、糖、肉、奶等重要副食品的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从我国当前食物供求的总体格局看,口粮自给有余,但饲料以及油、糖、肉、奶等重要副食品,都存在一定的供求缺口。我国是一个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人口大国。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去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国际市场,显然不现实;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总规模巨大,守不住食物供给主要依靠国内生产的底线,那更是危险的。因此,必须坚决贯彻好中央的要求,坚决守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去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总体看,为切实保障我国食物的供给安全,必须双管齐下,国内挖潜力,国际布好局。

  国内挖潜力

  国内挖潜力,涉及到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但当前最紧要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多次强调的两件事,一是耕地保护,二是种业创新。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人民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我国当前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要切实按照中央要求,在科学规划国土空间的前提下,坚守生态、农田和城镇建设边界这三条红线。从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城镇建成区的总面积,早已超过了规划所确定的用地指标,城镇建设缺地,主要矛盾在于结构性矛盾。因此,非农业建设用地,应当更多地走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路子,而现存的耕地,必须用“长牙齿”的硬措施来严格加以保护数量,提高质量。否则就不可能满足“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但再怎么保护,耕地要增加是难了,因此就必须着力推进以种业创新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进步。在广大科技人员努力下,我国种业创新有了很大发展,但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反映在创新性、突破性的新品种少,单位面积产量低。如大豆,我国目前每公顷平均产量为1.95吨,比世界平均水平2.75吨低29%,只相当于巴西的57.2%,美国的61.1%。玉米,我国去年每公顷产量为6.32吨,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8吨(高9.34%),但仍只相当于美国的60.13%,阿根廷的78%,欧盟的84.15%。当前我国在育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自主创新育种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因此都热衷于“修饰性育种”,结果得到的都是“实质性派生品种”,路子越走越窄,难以有重大突破。因此,一定要下决心改革体制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把育种的力量凝聚到创新性育种上。只要在种业上有重大突破,再加上保持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在我们有限的耕地上还是能够不断收获更多的农产品。

  国际布好局

  国际布好局,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更新观念,不能把农产品进口单纯看作是一买一卖的纯商业行为,要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来更新观念。既然我国的食物供给安全已离不开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那就要明白只有全球的食物供给安全了才能有我们的食物供给安全。因此,要加大农业方面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要帮助那些有资源但缺资金和技术的国家发展农业,提高他们的食物供给自给率。要着眼于全球食物供给的增长,这才能保障我国对食物进口的需求。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全球食物供给安全的担当。二是改变贸易行为,这不仅需要调整进口来源,还应实行多元化战略。我国有些农产品的进口集中度过高,如大豆的进口,64.1%来自巴西,25.8%来自美国;低芥酸油菜籽,84%来自加拿大,15.9%来自澳大利亚。过于集中,风险很大。同时,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不是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国际大粮企采取的办法,最主要是两个:一是在粮源地建物流中心,仓库、码头、专用线等一建,给当地农场主以稳定的信心,放心生产;二是赊销农业生产资料,相当于预购定金,收获后以农产品折抵,不仅双方有利,而且掌控了粮源。当然,从我国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看,我们还可以把有些产品的初加工,有些转化粮食的畜牧业放到境外去,既降低我们的成本,又让出口国在就业、税收等方面获益,形成稳定的双赢局面。

  总之,我国居民的食物需求还在增长,因此要抓紧统筹谋划,国内有限的资源必须保哪些品种,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把该保的一定保住;哪些品种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只要这两方面共同发力,我们应当有信心和能力,切实保障我国的食物供给安全。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经报告人授权刊发)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