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丘陵大县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黄波 字号:【

  今年2月19日,四川省2020年度乡村振兴先进县名单出炉,南部县在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10个先进县中榜上有名。乡村振兴,对于逾百万人口的南部县而言,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又是一个丘陵大县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跨越的伟大实践。

  “三大机制”

  创建工作落实落地

  2020年4月28日,南充市委、市政府将南部县推荐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培育县。县委、县政府将创建工作作为“三农”工作“一号工程”,组建工作专班、拿出真金白银、动真碰硬督导,全力推进创建乡村振兴先进县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建立了系列工作机制。

  建立强而力的领导机制。一是坚持县委总揽、挂帅出征。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创建工作,压实县级领导的挂联责任、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一把手的主体责任,村(社区)书记的直接责任,全县形成县乡村三级书记共抓、四套班子齐管、所有干部齐上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乡镇主导、挂图作战。细化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十大工程”,实行挂图作战、按图施工,每季度开展1次现场验靶交账。三是坚持立体联动、挂责问效。出台《南部县创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考核办法》,将创建工作纳入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组建27个专项督查组,采取“每周督查通报、每月现场考评”的方式,深入一线开展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被两次约谈通报的单位,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倒逼工作加快落实。

  建立强而实的推进机制。一是建立项目整合、打捆投入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投入,累计争取、整合、撬动各类资金26亿元,集中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新支农方式,建立健全政银担保合作模式,设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基金500万元,支持农业实体经济发展。组建南部县农业投资公司,集中发展投融资业务,参与民生工程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二是建立竞争立项、滚动调项机制。到村项目一律“竞争立项、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三是建立干群互动、自主决策机制。到村到户项目实施一律通过“三议五会”程序决策,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建立强而优的引领机制。一是严格规划约束。坚持多规衔接,全县规划“一盘棋”、一张蓝图管到底,推动建设传世佳品和百年精品。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深化院地合作、政企合作,依托川农大、中科院等,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坚持发展环境引领。紧盯项目资金、涉农补贴、“三资”管理等重点领域,坚决查处“微腐败”行为,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

  “五大行动”

  大美南部入画来

  实施产业提振行动,建设实力乡村。围绕定水—升钟湖、盘龙—八尔湖、火峰山—长坪山“三条特色产业示范线”,建成25万亩晚熟柑橘,南部县晚熟柑橘产业园被评为全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新疆天业节水集团,建设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设施,全域推广智慧监控、智慧决策、智慧灌溉,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认真贯彻“国五条”和省“猪九条”“新八条”等生猪稳产保供政策,全年生猪出栏78.312万头。完成撂荒地复耕3.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43.1万亩、同比增长4.3%,粮食总产量达52万吨、同比增长5.4%,油料产量9.2万吨、同比增长24.5%。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6%,超过高标准农田占比考核指标14个百分点。202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3亿元,同比增长7.3%,总量和增幅均排位全市第一。

  实施环境提优行动,建设美丽乡村。大力提升基础配套,新(改)建村组道路452公里,村、组道路硬化率达100%;建成“三源九厂九线”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农村人吃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自来水。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要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集中清运、集中管理的村占比达90%以上,村民小组保洁员配备率达100%;建成污水处理厂68个,实现42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65%以上的行政村农村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全面实施“五改三建”,新改建农村公厕453个,改造农户卫生厕所257811个,实现农村公共厕所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均达90%以上。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建成国能生物质发电厂,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85%以上、化肥农药用量减少15%以上。

  实施素质提升行动,建设文明乡村。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成国家三级县级文化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91个,实现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和覆盖率100%。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大力开展文明镇村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33个、文明村293个,其中,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131个。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全县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

  实施治理提效行动,建设和谐乡村。大力实施“133”党建示范工程,创新“在产业带上建党委、产业链上建支部”模式,选优配强村(社区)支部书记,培养选拔150余名复合型人才为党组织带头人。推进村民自治示范,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并举,实现491个行政村(居)“村规民约”全覆盖,乡村自治组织健全率、管理制度完善率达95%。推进基层法制示范,深化“平安南部”建设,实现“雪亮工程”全覆盖,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村级法律顾问配备率达到100%,“六无”平安村(社区)达到85%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法治示范村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

  实施收入提增行动,建设幸福乡村。做实产业增收,围绕“1+5”特色产业,建立健全“三园带农”等群众利益链接机制,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83元,同比增长9.5%,排位全市第一。夯实政策保障,养老保险、医保、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助尽救助,覆盖率达100%,72497名农村低保户对象、123340名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救助资金分别提标至4680元/年、6084元/年,均不低于全省标准。推进民生事业,优化乡村卫生资源,新(改)建乡镇卫生院26个、村级卫生室451个,每千乡村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7.52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改善提升义务教育薄弱环境学校3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8所,推动农村群众享受均等化的医疗教育服务。

  新征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建强乡村振兴主引擎。一是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围绕南部县“1+5”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25万亩柑橘产业的主导优势,引导要素向产业园区汇聚,推广“大园区小业主”模式,通过招引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规模化、市场化效益,不断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聚焦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加强要素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链补链,大力引进产加销和烘干冷链物流项目,持续推进农业产业智慧化管理。三是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充分发挥南部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擦亮“绿色”“有机”两张名片,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知名度、附加值。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宜居地。一是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美丽、文明、生态、宜居、富裕”目标,持续加大农村污水、垃圾、厕所治理,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充分发挥集镇衔接作用。聚焦嘉陵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促进沿江、沿河、近湖的集镇连片开发,形成生态水系集镇网络,有效带动辐射周边区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三是扩大城市公共服务辐射范围。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下乡,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融入乡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教育、养老服务、文化体育、电商物流水平,逐步形成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营造乡村振兴新气象。一是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农耕文化遗产,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大力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继续坚持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大力开展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三是加强“三治合一”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建设法治乡村,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

  (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