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位于福建省中北部,是传统农业大县,绵长的农耕文化在“八山一水一分田”间静静流淌,孕育出朵朵富民强县的雪儿银花。多年来,作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销县之一,古田县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由小到大、蓬勃发展,不断深化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模式,融入科技创新,深耕产品研发,引进金融服务,创造了“全县70%的农业总产值来自食用菌产业、70%的农村劳动力涉足食用菌产业、70%的农户收入来源于食用菌产业”的傲人成绩。
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中国食用菌之都,如何夯实底气?近年来,古田县再一次把发展目光聚焦在小农户身上: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围绕食用菌产业引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自身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划算”的产前、产中、产后要素服务,让更多小农户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前端托管,节本增效致富有道
“早年,我们种植银耳一季也就五六千筒,但现在一季就能投产10万筒,一年可以种到四季嘞!”古田县凤埔乡凤埔村的菇农吴花雄高兴地说,种了二十多年银耳,从来没有像这两年这么“闲”,收入还能翻番。这份可喜的转变源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介入。
近年来,古田以承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建设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切入点,将产业链前端可实现规模集约生产、以专业机械代替手工操作的高强度劳动环节交由企业、专业合作社,把产业链后端劳动密集型、生产周期长的种植环节交由农户,逐步形成专业化精细分工、社会化精准服务和集约化精明经营的“县域工厂化”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古田县绿华食用菌有限公司菌包厂内,工人正在银耳菌包自动化生产线上忙碌着。该公司通过引进先进菌包生产设备,实现了拌料、灭菌、制棒等生产流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效率成倍提升。
作为古田县最大的标准化菌包生产示范企业,绿华每年为菇农生产提供4000多万个标准化菌包,涵盖了银耳、茶树菇、黑木耳、猴头菇等多个品种,在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的“县域工厂化”生产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菇农将菌包生产的环节托管给公司,自己只要专注后期的管理养护,更好地保障了菌菇的品质和产量。”绿华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曾信城介绍。除了本地供应外,这些优质的菌包还走出县城,供给县外乃至省外地区。截至目前,已经有300多户菇农与绿华开展合作。今年59岁的张雪民就是其中一位“忠实客户”。
“我都在这边订菌包,一季可以做七八万筒,现在种菇可比以前轻松多了。”张雪民说。据了解,传统食用菌菌包是农户分散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且技术含量低,还面临着菌包感染的高风险。如今,“托管式服务”不仅极大程度地将小农户从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还有效降低了感染率,提高了菌菇的成活率。
“托管给我们,成功率要比农户自己接种高,基本能达到99%以上。”曾信城介绍,“按照传统散户式菌包生产模式,拌料、装袋、灭菌、接种,每筒银耳菌包生产成本约为0.65元,而工厂化生产菌包成本约为0.42元,降低了35%。”
目前,古田县已经建成13家标准化菌种场,配备高压灭菌锅、净化车间、温控培养室、菌种专用冷藏配送车等设施设备,有力推动了菌包生产由代工型向专业型转变,使农户直接跳过了备料、装袋、灭菌、接种等环节,且较大程度保障了质量安全。在“外包”生产前端的情况下,2020年该县农户共节约成本7000万元,生产规模也由每批0.3~0.8万袋提高至3~7万袋,有力带动了规模经营。
与此同时,古田县进一步聚焦加工需求,推行食用菌鲜品烘干全托管。
农户只需将鲜品运送至烘干厂,实行鲜品清洗、削蒂、晾菇、烘干全托管,相比传统烘干模式,每斤鲜品可节约成本0.01元,每批次可节约0.3万元,同时也避免了农户自有烘干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全县烘干厂现已达50多家,日烘干能力达3000吨。
借力聚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走进位于古田城西双创基地的十方田运营中心展厅,耳黄酒、银耳曲奇、FD冻干银耳茶……近百款食用菌深加工产品被整齐码放在展架上,令人眼前一亮。
据十方田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兰介绍,2017年,古田县依托民富中心设立民富商城并创立的“十方田”品牌,是为探索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提升古田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而打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公用品牌,也是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帮助小农户实现产后商品化处理的重要平台和拓展增收的营销渠道。“这里展示的食用菌深加工产品,有一大部分原材料都来自当地农户。”
近年来,古田加大工厂化栽培,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企业通过开展“订单式农业”,制定了灌溉、温度、湿度等种植标准,由农户负责种植,再由企业高于市场价收购,用于产品精深加工,入驻民富商城的企业产品,再通过“十方田”体验馆或线上民富商城,销往全国各地。
民富商城除了展销企业产品外,还主动对接贫困户销售需求,代销贫困户产品,目前已帮助代销产品400多户。“不仅如此,我们也要求‘十方田’的授权企业优先收购贫困产品,吸纳贫困户就业。”余兰说。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2019年8月起,古田县启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发动村党支部带头领办合作社,吸纳农户作为社员,带领群众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以食用菌、水果为主的“2+N”特色优势产业。并以合作社为主体,全面对接市场、营销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合力推动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在吉巷乡,坂中村党支部借助邻近城区和传统食用菌产业优势,2019年成立了农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将标准化食用菌专用房出租给菇农,合作社通过收租金的方式运营,还建起了智慧银耳观光园、特色房车营地等发展乡村旅游。
“村民收入增加了,村子环境改善了,我们村也成为周边游的热门首选。”村支书彭仁东说。当年村集体收入增加35万元以上,眼见在家也能致富,许多出外打工的村民开始回流,村庄重现生机活力。
在卓洋乡,领办合作社走出了“新花样”。卓洋乡树兜村党支部联合周边6个村抱团成立天蓝食用菌合作社,建设标准菇棚40间。各村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租用花菇生产房参与经营,既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又有效促进了村集体增收。
作为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桥梁,目前全县共有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79个,落实产业发展项目107个,2020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50多万元。
牵手金融,盘活资产变资金
古田县大桥镇中村的菇农陈广速每天赶早来到菇房,查看银耳长势。看着一层层排列整齐的菌包上逐渐冒出大大小小的“花瓣”,陈广速满眼都是期待。
“当时银耳市场不错,我也想多做点,但手头上资金又不够。”回忆起4年前筹措发展资金的经历,陈广速不免感慨,虽然守着几口菇棚,但却不能作为银行贷款的担保抵押物,这让他很是无奈。
传统的农民资产很难作为合格抵押物获得银行的认可,成为农民获取贷款的主要障碍。为此,古田县设立了新型农村金融中介组织——民富中心,旨在帮助培育、孵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民富中心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接,并通过民富中心引导金融机构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提供批发型贷款及配套金融服务。社员以民间契约的方式将未确权的资产抵押给合作社作为反担保,实现了农户资产变资金的可能。
在得知民富中心的“两权”抵押政策后,陈广速将自家的5口菇棚抵押给合作社,再让合作社给予其担保,向信用社申请贷款10万元,用于搭建菇棚,扩大生产规模。当前,陈广速的菇棚已经增加至10口,每批能生产4万筒银耳。
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古田县还创设了“古田县农村征信和政银企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推进整村、整社授信制度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微易贷”“菌菇通宝”“仓单质押贷”“菌菇贷”等信贷产品。带动农户发展的同时,古田也在多渠道探索解决普惠金融实施中的风险问题,推行“金融+保险+仓储”的服务模式。
在全国首创“银耳种植险”。据参与银耳种植保险试点的古田县绿华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曾信城介绍,菇农可为每桶菌包投保0.06元,如果种植过程中发生感染,即可获得2元的理赔,目前该保险已通过公司为350多户种植户提供了4300万袋银耳种植保险,保额达8500多万元,赔款金额290万元。
利用支农惠农及扶贫等财政资金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筑起“农业保险+农户资产+合作社保证金+财政风险补偿金”防线。即古田政府注入24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对经处置后的贷款实际损失部分,财政补偿70%,金融机构承担30%;再由合作社在合作银行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至少1:5比例为农户信贷额度提供担保,农民将资产抵押给合作社,一旦出现风险,由合作社进行资产处置,采用收储返租或转让的方式,实现涉农资产可流转。
期货方面,持续推进冷藏库建设,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据悉,全县现有冷藏库308个,库容达14.1万立方米,极大降低了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户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户对食用菌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古田县农业农村局林纪嵩说:“接下来,我们要运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引导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单独或联合成立农业服务组织,实现服务农业和发展集体经济互促共进,助力乡村振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