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村庄看振兴——鲁东采访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夏树 魏龙飞 字号:【

  从“农工商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到潍坊模式、诸城模式、寿光模式,鲁东大地,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经验。

  夏末秋初,鲁东大地,生机勃勃。

  我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到诸城、去岚山、进东港,田间地头看产业,走进村庄看振兴。

  得利斯:农民办企业,企业富农民

  得利斯村,隶属于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因为这个村有一个上市公司,名字叫得利斯,所以村民一合计,干脆把村名也改为得利斯。村民的意见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从此,村庄和企业“同名同姓”。

  走进得利斯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别墅,一行行迎风招展的绿色树木。村在林中建,人在绿中行。

  村民郑淮茂家的院子里,数盆鲜花正在盛开,两只鹦鹉在鸟笼里跳上跳下,颇有灵气。今年74岁的郑淮茂戴着助听器,正在客厅里悠闲地看电视。

  郑淮茂被村里人称为“文曲星”,五年前他编纂了一本473页的《得利斯村志》,把改革开放以来得利斯村的发展变化,全部写进了这本书里。谈起村子的过去,郑淮茂说:“人多地少,全村人守着2500亩地,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我们村的人勤快,地里收拾得挺好,亩产也不低,可人均就一亩地。到20世纪70年代,村里还有30多户100多口人,因为吃不饱肚子闯关东去了。”

  现在的得利斯村,家家都住着别墅,目前正在按照“德风小镇”的统一规划,重新进行装修,一户一特色,打造美食、展示、销售、游乐于一体的食品工业旅游小镇。一个村要打造一个风情小镇,底气来自企业里数量不菲的外来务工人员。

  在郑淮茂看来,三四十年时间,一个鲁东村庄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简直难以置信。“谁能想到,得利斯能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

  得利斯村,从米厂、面粉厂起步,到生猪屠宰,到冷却肉、火腿肠、低温肉制品加工,一步步成为行业龙头。

  “我们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做法就是:全村一起办企业,企业带领全村共同致富,一个人也不落下。”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被媒体誉为“火腿肠大王”的郑和平,是当年“农工商大合唱”的主角之一。如今虽已年届古稀,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仍然时刻关注着公司发展和村民共同富裕。

  今年7月18日,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参股公司——山东丰得利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产品涵盖水饺、面点、馄饨、休闲4大品类。这标志着得利斯“产业版图”实现新的扩张,食品产业链条再添新环。

  “这些年我们的着眼点,一直没有脱离过基础农产品加工,立足农业、服务农民、致富农村的这个初心,从未改变。”现在得利斯的掌门人郑思敏,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在央媒和大学都工作过。这个“海归”是个地地道道的本村人。

  “我们的水饺生产线,可以非常细微地控制面和水的比例,满产是每小时4吨的生产量。生产设备和技术都是非常先进的。新开发的夹心油条系列产品,有6种口味。一直以来,得利斯就是在围绕老百姓的餐桌做文章。”郑思敏说,我们打出的口号是“国民餐桌美食家”,满心希望能将人们从厨房劳动中解放出来,既能吃上美味的食品,又能享受更多的家庭生活乐趣。

  在郑思敏看来,从肉制品、冷鲜肉,到牛肉产品,到宾得利快厨,得利斯的战略调整或业务拓展,都是建立在乡村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得利斯具备原材料、供应链、品牌、产能、渠道等诸多先天优势,此次进军速冻米面产业,将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基础农产品的增值,造“富”于民。

  一粒榛子:绿了荒山,兴了产业,富了百姓

  7月20日,中国榛子产业发展大会在诸城召开。来自全国榛子产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的代表35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榛子产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榛子精深加工与技术创新、产品品牌打造与提升、营养与健康生活等进行讨论交流。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说,这次会议为助推榛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兴特色经济林等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个全国性的专业会议,为什么在诸城召开?因为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村庄:诸城市皇华镇胡沟村。

  “谁能想到,7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野岭?风吹石头跑,半夜听鬼叫。”“榛子大王”魏本欣的一句话让与会代表惊叹不已!

  今年65岁的魏本欣,干过民办教师,当过报道员,种过食用菌,1999年他在清凉山上搭了个90平方米的工棚,办起了铸造小作坊,一步一个台阶,在企业越做越大的时候,他想到了这片荒山,他想到了生态,他要上山“种树”。

  “刚来的时候,这万亩荒山,一点水也没有,看着让人干着急。7年了,创业艰辛,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是找水的事,恐怕这辈子也忘不了。那时候,一天到晚满脑子都是水,要栽树没有水可不行。我投资600多万,把一条条小沟填了,大沟治理成水塘、水库,现在这山上大大小小的塘坝有十几个。”提起往事,魏本欣如数家珍。

  只有和农民一起干,才能干大,才能干好!在找水的过程中,魏本欣明白了这个道理。按照成本价提供榛子苗,用土地入股的方式连接农户。在没有进入盛果期的前5年,为入股农户发放工资,提供技术指导。进入盛果期后,再按效益分红。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灵!

  “我们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深加工+互联网’的模式,带动周边3000多个农户、6个专业合作社一起种榛子,建成了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2.1万亩榛子基地,为贫困山区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目前入股农民已有2000多人,分红多的一百多万,少的也有四五万块。”

  “上阵还是父子兵。”儿子魏玉明辞去了钟爱的工作,来到山上,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魏玉明说,父亲年龄渐渐大了,但事业才刚刚起步,我要接上来,把榛子产业做大做强!

  缘于一个村庄的万亩荒山,成就一个绿色生态产业。现在,魏本欣的榛子产业链,已经延伸到东北、华北,产品销售大半个中国,胡沟村以及周边村的千余农户,靠种榛子走上富裕之路。榛子全产业链条的建设发展,振兴了一方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我们将继续保持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为打造‘一榛三鸟’——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魏本欣的话语铿锵有力。

  养老民生:村民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

  “天大地大,民生最大。”岚山区委书记刘峰梅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高兴镇向阳村,养老服务中心格外别致:庭院式设计,南北两侧分别排列着厨房、餐厅、医务室、洗浴室、休息室等,中间是个小花园,可供老人娱乐休闲。

  对当地7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今年6月2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免费就餐,免费医疗,免费服务。

  “哪有这样的好事,政府做饭我们吃,各项服务全包齐,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村民庄光荣说。

  “第一天吃的芸豆角肉馅水饺,一共来了76个人,那个热闹像过年一样,这辈子都忘不了。”村民王喜勤高兴得合不拢嘴。

  “过去剃个头可费事了,找儿女剃还捞不着人。现在上午到这里来玩玩,转悠转悠,剃个头洗个澡,中午吃顿饭,下午一块儿打打牌,还能一起说说家常话,多好啊!”村民费守全说。

  据村支书张帅介绍,向阳村养老服务中心包含中医馆、沐浴、洗衣、理发、餐厅、故事讲堂,还有娱乐,考虑劳逸结合,在养老中心的旁边还准备了一块菜园地,是75岁以上老人的“责任田”,总共八个功能区。

  向阳村的做法,是岚山区老年农民康养工作的一个缩影。

  岚山区现有60岁以上老人10.46万人,占总人口的24.2%。在刘峰梅看来,岚山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以‘免费午餐’为突破口,为全区老人提供就近可及、普惠公平的养老服务,真正实现党委政府放心、子女省心、老人安心,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岚山区委办公室主任刘兴华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

  岚山区把老年农民的康养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建立村级为主、区镇兜底,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养老服务载体,以“应养尽养”的实际行动,破解民生难题、回应民生关切。目前,全区374处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营,实现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区2.6万75岁以上老人,每天都能吃上免费热乎饭。

  刘峰梅总结了“五感”:“农民的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指标和标准,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

  的确,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农民的感觉。

  辣椒基地:退役团政委来到荒山上

  夕阳下,东港区南湖镇苇沟村到处郁郁葱葱。山东锦汇园现代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臧传勋迎上来说:“我带你们上山看看我们的辣椒园。”

  半山腰上,绿油油的辣椒“站得”笔直,微风过处轻轻摇曳。

  “公司成立于去年4月,主营育种育苗、种植示范、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臧传勋介绍,“我们以苇沟村为中心,打造万亩辣椒产业园,主要面向国外市场,构筑辣椒供应链,通过开展新品种试验开发、工厂化育苗、创意农业、观光采摘、商贸物流等项目,致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特优辣椒生产中心、加工集散中心、科技产业化应用中心。”

  总经理臧真伟,原来是部队的团政委,去年他和几个战友从部队转业来到这里,在荒山上搭帐篷,开始了创业之路,投身乡村振兴之中。

  “以辣椒产业为特色,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农田高效治理,规模示范种植,产品加工销售,形成辣椒全产业链条,三到五年时间,形成‘一园三仓五基地’的发展格局。一园就是国家级现代农业(辣椒)产业园,三仓是储备仓、产地仓、交割仓,五基地是组培育苗基地、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配套住宅基地。”

  “刚开始不好干,人生地不熟,老百姓也不了解咱,不过慢慢就好了,要不人家也不来跟你干。”臧真伟指着不远处在地里干活的农民说:要让农民流转土地有收益,出工干活有收入。

  公司重点加强技术指导,带领农户发展大田生产及大棚辣椒种植,变一季有鲜椒为四季有鲜椒,主要是打开国际市场,实现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得效益,农民得实惠,产业才能良性发展。

  “实行订单种植,统一销售,直接辐射周边千余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带动周边五六百农民就业,每年可增加农民纯收入五百余万元。”臧真伟介绍,虽然不在部队了,不管到哪,都是一个兵,只不过战场转移了,现在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战役”当中,一定要再立新功!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产业做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乡村。人才来了,又会促进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唯有如此,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才能真正有效衔接。

  在田埂上行走,我们的思絮在鲁东大地上飞翔!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