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减法”太重要!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评论员 字号:【

  “希望各方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携手合作,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近日,习近平主席在向国际粮食减损大会致贺信中指出。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关系国计民生。世界粮食年产量大约28亿吨,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内,损失约占到总产量的14%,也就是3.92亿吨!如果世界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2800万吨损失,相当于节约耕地8000多万亩,这可以养活7000万人。如果我国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损失650万吨,按照一年一人需400公斤粮食计算,可以养活1600万人。

  损失浪费数字惊人,节粮减损空间也大。节约,就意味着“增产”,相当于增加了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做好节粮减损这道“减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世界温饱问题尤为重要。

  减损是发展方式。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生产成本不断增高,补贴支持“不够解渴”,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多重挑战,进入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加快的“新常态”,同时面临总量供给的刚性需求压力。长远来看,自带“绿色增产”属性的粮食减损,是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减少机收环节损耗已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主要工作常抓不懈的通知》要求,将机收减损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生产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贡献机械化力量。今年夏粮和早稻,因为机收做到了精细化,我国少损失了30亿斤粮食,挽回了150万吨粮食。

  珍惜是优良传统。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古往今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不能丢。

  粮食生产需要水、土、肥、药、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用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耕地和四分之一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多年来,耕地质量下降,农业用水占全国水资源消耗较大,环境资源这根“弦”绷得很紧。因此,做好节粮减损,就是节约珍贵的水土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消耗,有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以往经验来看,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一边增加粮食产量,一边抓好节粮减损。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粮安工程,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不断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十三五”期间,每年粮食产后流通环节减少损失约1300万吨,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减少污染排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节约是法定义务。仓廪实,天下安。从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到《反食品浪费法》出台,再到国家发改委印发《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工作方案》,《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发布,期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这些年,我们围绕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

  文明养成需要刚性约束,更需你我相互带动。粮食减损,涉及生产、收获、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国际性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今,减少粮食全产业链上的损失,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开展“光盘行动”,不仅是引领社会消费的新时尚,更是一项制度性约束的法定义务。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亿斤到4000亿斤用了14年,从4000亿斤到6000亿斤用了12年,如今已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节粮减损,因为重要所以需要重视,因为紧迫所以需要解决,因为复杂所以需要合作。对于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使放眼全球,节粮减损这件事怎么强调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