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及培育模式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荣志 伍涛 黄圣男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创新创业已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农村双创人才概念解析

  关于人才。《辞源》对“人才”有三种解释:一是人的才能,二是有才学的人,三是人的品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人才被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通常人才是指“特定阶段内在一定的社会经济领域,具有一定标准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关于创新。“创新”这一概念由奥地利经济学家Schumpeter提出,他认为创新就是在生产、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中探索、创造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理念从工程、技术范畴扩展到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包括产品或服务、工作流程、营销方法以及组织方式等各个环节上的改进和创造。Atkinson进一步指出,在信息时代,创新理念还应当扩大到服务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应用和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商业模式以及创造新的客户体验等。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创业实践日益丰富和复杂。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背景提出的概念,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国内研究者对于这类人才的定义尚没有形成共识。吴红霞等从能力角度出发,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主要指的是既包括创新素质又包含创业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应同时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和综合知识等素质。刘沁玲则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能够识别或创造具有创新性的创业机会,通过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或新模式等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创造新价值的创业活动者,这种观点既考虑了能力又兼顾了社会价值。

  关于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所谓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指饱含乡土情怀、具有超前眼光、充满创业激情、富有奉献精神、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而且指既具有创新素养又具有创业潜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即擅长创新、发明且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我国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仍主要以创业者为主,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创业活动,拥有创业精神的行动者。

  农村双创人才主要分类及实践特征剖析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鉴于创新创业所处行业,实践中可以将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分为三类。农业企业经营者,包括主要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经营者、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致富带头人。涉农相关行业的创新创业者,即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行业的自主创业者,包括返乡大学生创业者、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和农村能工巧匠。非农就业者,包括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经验,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其中大部分人将成为未来潜在的返乡(或异地)创业者。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是利用自身所积累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有效整合资源,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繁荣农村经济进程中表现突出,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代表。了解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特征及能力,有利于针对性甄选和培养,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带动作用,解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问题。

  基于上述分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动力特征。相对于一般创新创业人才而言,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要有强烈的利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去实现向非农领域转变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动力,要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去实现自我价值;具备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的双重特征,实现从创新意识到行动、从科技创新成果到市场和企业的转化。其个性特征包括勇敢、开放和执着坚韧的个性,以及富有责任心、冒险精神、勇于探索和主动进取的工作态度等。一定的资源禀赋,这是实现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支撑条件,是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成功创业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个体在先前工作中积累的知识、技能与经验以及先前创业经验。社会资本是指个体现有的稳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潜力。资源禀赋主要包括: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现今具有相当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又有一技之长,如掌握种养技术;善于学习和了解关于市场和服务方式、经营管理手段、技术应用和转化的知识;具备一定非农就业创业经验及人际网络。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是成功创业需具备的特定能力。创业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别机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当个体感到自己欠缺某些方面的创业能力时,可以通过积累相应的知识信息和工作经验来提升创业能力。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组织经营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两种创业能力。组织经营能力包括信息搜寻能力、分析决策能力、人际沟通和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包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的能力,有继续教育和培训经历、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应用和转化能力等。

  据调查,当前我国农村创新创业实践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2020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本乡创新创业人员3100多万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阻碍了农民工外出务工步伐,2300多万名滞留乡村的农民工中约有2.6%(60万人)产生留乡创业意向。二是人才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创新创业人员中,除返乡农民工外,还有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城市白领等高素质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整体质量显著提升。据监测,40%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60%以上的创业项目具有创新因素,80%以上属于产业融合类型。三是乡土特色更加鲜明。农村创新创业多依托当地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小专精新特产品,发掘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创响了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四是技术应用更加新“潮”。55%左右的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广泛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5G视频农业、农村电商、直播直销、点对点直供等新业态新模式。五是带民富乡异常突出。研究数据表明,平均每个农村创业项目能够吸纳6人长期就业和16人短期灵活就业。40%的农村创业项目吸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30%的项目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帮助。

  我国农村双创人才培育模式浅析

  在各方面因素交互作用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合实证分析,培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政府主导型。网红具有时尚和创业兼具的形态,其直播带货成为农民和农业企业用来拓展农副产品销路的方式。通过培育农民当主播,卖自家的货,犹如打开了一片全新“蓝海”。浙江省若干省直部门联合某知名互联网企业主办的公益直播盛典,特邀某地区的数家企业多个产品出现在直播间,与明星和网红主播一起,直播售卖农副产品。尝到直播甜头后,该地召集当地农民、农场主、返乡创业青年、村“两委”班子,以及电商从业者等恳谈,论证村播可行性。该区政府通过征集筛选首批百余名农民学员,展开为期一周的“理论+实践”村播培训,使其成为“农民主播”,并陆续加大培训力度。这种由政府主导组织,师傅带徒弟,“直播+培训”的模式,帮助农村学员熟悉电商直播流程,直播卖山水、卖特产、卖民宿的农特产品销售模式逐渐形成规模。从“播播播”“买买买”到“来来来”,一批精干的农村主播慢慢扛起了村播“大旗”,品牌也应运而生。

  能人带动型。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通过创办、领办企业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就业,这是一种近似“能人经济”培育模式。这些能人饱含乡土情怀、具有超前眼光、充满创业激情、富有奉献精神,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通过这些能人的带动,培育更多农村创新创业的“领头雁”,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能。这些能人有头脑、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一个人创业,引领带动周边人员乃至整村或整乡共同发展;示范引领明显,带领周边人员创业,把其他创业者聚集在周边,开展合作与服务。

  园区集群型。以农业企业、园区(基地)为主的平台载体,为农村创新创业提供见习、实习、实训、咨询、孵化等多种服务。这些园区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园区作为企业的重要聚集基地,借助自身规模、品牌、资源等价值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资本扩张起到推动作用,集聚带动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成功培育。园区集群型资源聚集度高,借鉴工业园区的做法,实现园区内要素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技术集成;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实现了“五通一平”,建立众创空间及创业孵化基地等涉农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或生产设施,创业者入驻即可创业;政策服务到位,集成了注册登记、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财务代理、融资担保、法律服务等服务,能够为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龙头企业带动型。依托国家或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优势,带动当地农村创新创业为企业配套服务,引领当地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具有龙头引领作用,产业特色鲜明,从事的是当地优势或支柱型产业,在当地是名副其实的“领头雁”;能够带动创业并配套服务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基地”等模式,带动当地创业者创业,为龙头企业自身提供配套服务或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具有企业集群优势,建设创业创新孵化区。

  特色产业拉动型。围绕特色产业,强化产业链创新创业,沿产业链上中下游,面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生产与服务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大中小企业并立、各类经营主体集聚、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特色产业拉动型具有产业特色突出地域优势,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形成农村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拉动人才培育;创新创业载体作用明显,创业者依托特色产业进行创新创业,开办各类特产企业和配套企业,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农村创新创业反促特色产业发展,待创业者创业成功后,扩大了特色产业规模,提升了特色产业档次,打造了特色产业品牌,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型。围绕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速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型具有电商聚集融合优势,通过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提供电商服务,吸引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了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旅游带动融合,休闲旅游将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创新性发展;行业横向融合,促进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餐饮等产业融合,促进增产增收的同时,打造农村品质生活,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刘荣志,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伍涛,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黄圣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