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也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三农”工作重点将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重大部署。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产业是脱贫之本,富民之基,是坚持和落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总方针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实支撑,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基础。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是脱贫地区农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主要载体,是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通过产业振兴,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引领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环京津地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主要成效
2017年3月,由原农业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起了加快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主要是张家口、承德、保定的28个贫困县。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因地制宜实施特色种养、林果、光伏、旅游、电商、家庭手工业等六大特色产业扶贫项目5.3万个,累计带动321.4万贫困人口,形成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
合力攻坚,支撑要素保障到位,精准实现贫困户产业覆盖。河北省积极对接配合农业农村部28家事业单位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部省各选派39名和48名挂职干部,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等“六大任务”,启动实施千村“一村一品”推进、万名农技人员“进山上坝”等“八大行动”,圆满完成技术援助、营销帮扶、企业合作、典型示范等“四个一批”工作任务。5年累计投入贫困县省级以上财政支农资金324.82亿元,特别是2018年以来每年为10个深度贫困县每县安排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截至2020年8月末,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84.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年均增速达到2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6个百分点;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166亿元,余额49.04亿元。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3.49万个,实现助农取款服务100%全覆盖。
突出特色,全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融合打造高质量农业产业。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9个创新团队,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组织237名特色产业岗位专家,与贫困县产业基地实行一对一定向服务,形成“专家团队+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扶贫产业培育+创业主体培育”的服务链条。在贫困县主导产业上建成农业创新驿站81个,通过驿站转化、应用、推广600多个农业新品种、38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示范引领81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辐射带动近10万农户增收致富。指导每个贫困县确定1~3个特色带贫优势产业,贫困地区培育年销售额10亿元农产品加工集群20个,创建扶贫产业园56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6个、产业强镇16个。
培强主体,构建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持续提升产业带贫收益。贫困地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由2015年的40%提升到2020年的70%,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贫困县打造区域公用品牌91个,其中围场马铃薯、巨鹿金银花、临城薄皮核桃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临城薄皮核桃、巨鹿金银花、隆化肉牛入选“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区域品牌”。近三年贫困地区农业大招商签约项目162个,总投资776.39亿元,引进正大、中粮、益海嘉里等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143家。实施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7种产业扶贫模式,保定农业创新驿站、威县“金鸡”资产收益扶贫、阜平“老乡菇”产业扶贫等5个模式入选2019年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建议
环京津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但扶贫产业总体还处于培育成长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要瞄准一个“转”字,推动脱贫攻坚政策平稳转型支持乡村振兴。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农业产业要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防止急功近利。”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扶贫产业的绿色转型。一是坚持生态为重,让绿色农业稳步前进。注重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等,从点上项目产业上升为区域规划产业,突出特色和全产业链开发,针对市场需求,通过巩固、增强、提升,促进内生性产业发展,创新有利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降低资源环境利用强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体制机制,形成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绿色发展格局。二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积极探索农工、农文、农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打造乡村旅游的景观,发展农耕体验、户外拓展等农业旅游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要素聚合、叠加衍生和交互作用生成新的经济形态,形成“旅游+大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智慧”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发展以循环农业及创意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农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科教兴农、人才强农。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一支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高素质农民,加强科技服务,搞好示范引导。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产业振兴提供农业科技支撑。二是构建特色优势的农技推广与服务新体系。强化县级、健全乡级、完善村级服务网络,形成市县乡村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一套科技服务体系和网络,逐步建立实验示范基地、培训基地,形成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推广体系。通过聘请知名专家、选聘专职农民技术员等有效方式,推广农业绿色技术、先进实用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延链扩链提升产业价值,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拓展农业多功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为方向,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做大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地理商标美誉度和公共品牌知名度,打造品牌衍生品系列产品线,以品牌溢价创造更高的价值,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型、向县域主导产业升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二是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产销对接的“硬件”和“软件”,加强共享农业网络平台建设。改善农村公路、物流、信息等基础条件,合理规划初加工、分拣、包装以及仓储等基础设施,鼓励政府联合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强生鲜农产品错季销售的冷链仓储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产业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地定制农产品营销方式。
提高农民参与度,由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脱贫地区全域覆盖、全体受益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在做大做强上持续发力,更要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做实做细。一是扩大农民参与产业振兴的广度与深度。要探索市场驱动机制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和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服务等生产方式,引领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共享,提高农户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二是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产业利润分配模式,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产业链利益相关主体沟通平台、信息平台和诚信监督平台,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让农民分享到更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提升产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要秉持底线思维,把农业产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筑牢防贫底线,建立健全防贫长效机制,坚决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为百姓兜住稳稳的幸福。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等政策执行体系。继续落实“四不摘”政策,衔接好产业振兴的产业体系、政策体系和责任体系,重点完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支持政策体系。针对脱贫地区农户小规模、短周期的融资需求,创新信贷模式、简化贷款流程、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确保群众贷得到、贷得起。二是形成支撑有力、保障有效的多层次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农业利益补偿政策,通过农业保险或者国家补贴政策,有效弥补农产品生产投资力度大、周期长、生产成果不稳定点带来的风险。在现有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下,提高保险补贴比例,扩大保险补贴范围,以激励保险机构提高农业保险产品的保障额度和丰富农业保险产品种类。利用农业保险的精准属性,以小农户尤其是脱贫农户为目标客户,构建普惠性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利用政策兜底来增强产业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设立产业振兴风险补偿基金,重点用于补偿不可控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体,以灾害救助为辅,以风险预警、干预、教育等风险管理方式为补充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