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强基础、抓源头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琦琪 字号:【

  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仍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好势头,夺取了自2004年以来的第十七个丰收,来之不易、意义重大、令人振奋。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才能有力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保障新征程行稳致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是强基础,加强耕地保护利用;抓源头,聚焦种业科技创新。

  重视耕地退化现状 加强耕地管控治理和建设

  记 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利用的现状如何?

  陈萌山: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养活的人口接近世界人口的20%,耕地利用一直处于高投入、高产出的高强度、超负荷状态,保护耕地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始终比较突出。当前耕地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对土地的需求刚性增加,乱占耕地的苗头依然存在。未来十五年,仍然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各种建设需要大量土地供给,耕地被征用的冲动和风险随时随处存在。同时,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受比较效益的驱动,耕地非农化、农地非粮化仍将存在。

  二是耕地地力下降,耕地退化严重。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我国高产田占耕地面积的31.24%,中产田占46.81%,低产田占21.95%,障碍退化耕地占比高达40%。

  三是农田设施老化,建设水平不高。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目前的农田水利难以满足灌溉要求。农田整齐度、平整度存在差距,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还有距离。

  记 者:您认为应如何提高耕地质量,做好耕地保护利用这篇文章?

  陈萌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情的耕地保护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科技支撑。

  首先是加大管控。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有三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农业整体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守住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这是粮食种植和瓜菜生产的主要依托;三是守住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红线,这是确保水稻、小麦主粮绝对自给的基本保障。从中央到地方要充分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形成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占补平衡,确保以上三个耕地指标不减少。

  二是加快治理。当前治理耕地退化问题,最紧要的是加强耕地质量科学创新,强化国家耕地安全战略科技力量,为耕地治理和地力提升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大力开展土壤组学研究,为土壤改良提供前沿科学支撑;大力开展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监测,创制阻控土壤酸化、盐碱化、黑土地退化和耕层变浅路径和方法,为实现中低产田改造和地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开展耕地保育研究,研制养分管理模式,创制新型肥料,充分利用有机肥、秸秆和绿肥资源,支撑培肥地力;大力开展智慧耕地研究,建设数字土壤、耕地利用、农业遥感、信息技术实验室,推进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监测、评价与管理的数字化改造。

  三是加强建设。根据中央明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今明两年全国仍需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2亿亩,任务重大。建议中央对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也应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要。要适当提高投入标准,力求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建设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强度,加强灌区设施改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聚焦自主创新 打赢“种业翻身仗”

  记 者: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您认为我国种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如何?

  陈萌山: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现代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种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种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种业已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新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40%。近十年,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审定畜禽新品种配套系93个,占全部审定品种56%,其中,自主培育的蛋鸡品种和白羽肉鸭,生产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种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依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一是主要作物品种抗逆性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高抗病虫害的突破性水稻,多价抗虫和兼具除草剂抗性的棉花,抗虫常规玉米等品种的供给明显不足。二是部分种源存在“卡脖子”问题。种畜禽生产性能远不能满足产业需求,有些品种的祖代和冻精还需从国外引进。三是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与调控网络、复杂性状间互作关系等研究不系统,基因编辑原创技术缺乏,实用分子标记开发和分子育种技术应用较少,育种大数据分析、信息化以及相关系统开发与应用不够,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关键种质资源和基因仍然缺乏。四是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主体。育种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差、创新能力与水平不足等问题。

  记 者: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提高我国种业创新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陈萌山:创新是现代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提高种业创新能力,必须加快构建种业自主创新体系。

  要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聚焦重要农业生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和演化规律、主要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等事关种业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研究方向,组建种业国家实验室,不断在种业基础研究取得突破,为新品种的创制提供源头创新。

  要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育种新机制。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种质资源创新、高新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模式,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质高产营养广适的新品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要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现行种业相关制度和政策,完善专利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及畜禽品种审定制度,扩大保护名录,切实保护原创性、突破性成果。为种业原始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更好更优的环境。

  要大力鼓励种业新技术创新,严格审批程序,强化市场监管,采取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促进种业新技术的应用。

  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创新工作体系,构建形成中央统筹、各地分工协作的资源鉴评网络,系统开展种质资源登记,探索多元化保护利用机制,切实做到资源应保尽保、高效利用。还要特别重视从国际上收集种质资源,丰富我们的遗传多样性。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