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基于在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北路务工的84名农民工实地访谈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孙岩 昝雪松 字号:【

  去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抗击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深远,尽管国内疫情平稳可控,但全球疫情仍呈扩散蔓延态势,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整体就业环境的负面影响仍将持续,特别是对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的就业更应给予高度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全国14亿人口中,农民工有2.9亿。吸纳农民工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为建筑、制造、物流、餐饮以及其他服务业。本文通过对在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北路务工的84名农民工的实地访谈,分析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农民工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稳定和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建议。

  农展北路地处北京市东三环边,交通便利,商户众多,基本涵盖重点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各个行业。笔者访谈的84名农民工,从行业来看,建筑施工人员17名,快递员(或送餐员)7名,餐饮行业服务员9名,美容美发行业人员8名,保安保洁人员10名,出租车司机5名,超市和菜市场人员8名,个体户7名,环卫、绿化等公益性岗位人员8名,维修安装等技能人员5名;从年龄来看,50岁以上的39名,30至50岁35名,30岁以下10名;从性别来看,男性69名,女性15名。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疫情对农民工群体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短期内就业机会有所减少,部分农民工面临失业风险。84名受访者中,有15人疫情期间换过工作,原因为“雇主用不了那么多人”;有21人曾“停工在家”,原因为“开工延迟,短期内难以找到新工作”。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农民工返岗务工已逐步回归到正常状态。但在短期内,吸纳农民工就业人员较多的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很多企业或商户面临市场紧缩、资金紧张等问题,被迫减小生产规模,减少用工数量,导致部分农民工就业岗位减少,失业风险加剧。据了解,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减员近三分之一。

  农民工工资收入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造成压力。从访谈情况来看,84名受访者中,除环卫、绿化等公益性岗位人员,以及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保安保洁人员收入未减少外,其余人员均反映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建筑业、餐饮、美容美发、出租车司机减少最多,约减少50%;其次为安装维修等技能人员和个体户,约减少30%;快递员、菜市场和超市人员减少幅度较小,约为5%至10%。农民工多数为按照工时支付工资,疫情之下,一些企业或商户通过降薪来缓解经营压力,给农民工本就不太宽裕的生活带来不小的负担。我国脱贫攻坚战刚刚取得全面胜利,还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由于短期内工资收入减少,对于易返贫致贫的农民工造成一定压力。

  部分农民工情绪低落,就业信心和心理预期受到一定打击。在访谈中发现,一些农民工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流露出了迷茫、无奈等消极低落的情绪,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农民工负面情绪表现更明显。谈到对未来预期,84名受访者中,60名表现出“有信心”,18名觉得“很迷茫”,6名表示“走哪算哪,过一天算一天”。在外务工的农民工,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老小要靠他们外出打工养活。疫情加剧了这部分人的失业风险,减少了他们的工资收入,会对他们以及家庭造成打击。但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情绪更趋于稳定,表现出对未来“非常有信心”。一位25岁负责空调安装的小伙子说:“我觉得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我有技术,工作认真负责,不愁找工作。”

  农民工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实地访谈情况,笔者认为农民工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工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基本处于“有活就干,没活闲着”的状态,很少主动花时间去研究和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而社会上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政策宣传普及面有限,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导致就业信息服务不能完全到位。农民工了解就业信息的途径少,“人带人、人找人、人帮人”仍然是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84名受访者中,近80名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获得就业信息,而通过“就业服务中介”“招聘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获得就业信息的比例不足5%。

  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从访谈情况来看,受访者绝大多数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仅有少数商超理货员、出租车司机和快递员为大专学历,84名受访者中没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不强,工资待遇水平上不去,只能选择去建筑工地或者服务行业打工,很难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农民工就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业难的矛盾已转化为农民工结构性失业与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

  劳动社会保障程度应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及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颁布以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依法用工,维护了农民工基本权益。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后,为保障农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工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民工群体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在就业地社会保险缴存率依然低于城市其他就业人员。从访谈情况来看,约有六七成受访者签订了劳动合同,仅有三成受访者缴纳了北京市社会保险,且均按照最低基数缴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农民工面临待岗、失业、薪资减少等问题,劳动关系风险增大。互联网时代,要警惕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问题被无限放大,进而演化成为社会矛盾热点。

  返乡就近就业创业机会不多。 关于“为什么不在老家务农或者在老家附近工作”这个问题,受访者谈及最多的因素有“没有土地或土地面积小”“农产品产量低或价格低,种地不挣钱”“老家附近没有工厂或乡镇企业”“想多挣一些钱”“想出来见见世面”等。由于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仅靠种地难以完全满足家庭的经济需求。而老家附近乡镇企业、工厂等吸收就业能力有限,因此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一些村庄因青壮年农民工外出打工而“空心”,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象的出现,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一名陕西籍55岁的农民工激动地说:“但凡在老家有一点出路,谁愿意抛家舍业出来打工啊。”但是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外出务工态度更主动更积极,愿意到大城市“见世面,长本事,多挣些钱”。

  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对策建议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促进农民工就业,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具有关键意义。必须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工增收的治理效能;必须以保障人民健康为根本前提,全力以赴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促进就业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保障;必须以精准施策为根本原则,摸清农民工就业意愿、就业困难和用工单位基本需求,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帮扶。结合实地访谈情况,对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提出以下建议:

  多管齐下打出援企稳岗政策“组合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的总体要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入挖掘援企稳岗政策潜能。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社区服务岗位,扩大政府购买基层教育、医疗和专业化社会服务规模,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多管齐下稳定和促进农民工就业。

  切实加强“互联网+”就业信息服务。在访谈中了解到,农民工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就是“获取就业信息”。建议大力开展疫情常态化下就业宣传,拓宽农民工了解就业政策和信息的渠道,营造促进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探索搭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平台”,为农民工推送丰富真实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及岗位需求信息;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的精准对接;探索鼓励“共享用工”“兼职配送”等灵活就业新模式,进行用工余缺调剂,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务输出大省建立劳务协作机制,组织开展定向的劳务协作,实现多方共赢。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通过送科技下乡、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特别是帮助体力型农民工,转型成为技能型现代产业工人;针对用工单位需求,积极开展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培养农民工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将一部分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培训方式,开发线上培训平台,见缝插针抢抓技能培训时机,为农民工免费开放职业工种教学和技能培训。

  构建筑牢劳动关系“防火墙”。加强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开展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宣贯专项行动;建立农民工就业监测分析机制,动态监测劳动关系、工资拖欠、裁减人员等情况,及时妥善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对疫情常态化下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畅通维权投诉渠道,及时研判、预防由劳动关系风险可能引发的局部社会风险,化解劳动关系领域潜在的局部群体性问题。

  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就业途径,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也将成为新的热点和趋势。从访谈情况来看,六七成以上农民工的父母、配偶或子女在老家,他们在外务工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因此大多数都有未来回老家就业的打算。建议进一步优化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政策,引导农民工转变思维方式,改变就业模式,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充分利用各县区的孵化园、示范园、产业园等,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组织符合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对接;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参与到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建设工作之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挥其在脱贫攻坚、稳定就业、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托底安置贫困农民工就业。从访谈情况来看,环卫、绿化等公益性岗位,或政府部门保安保洁岗位的农民工,就业表现更坚挺,几乎未受到疫情影响。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需要,建议统筹开发公益性岗位,适当扩大公益性岗位规模。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一批保洁、环卫、消杀、值守等公益性岗位,鼓励引导并积极开发养路、护林、护草、生态管护等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和易返贫的农民工就业,予以托底安置。

  此外,对于农民工就业、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困难,倡议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根据实际情况协同解决,积极提供必要帮助,及时开展心理疏导,统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关爱。农民工自身也要调整好心理状态,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抢抓时间学习提升,自觉抵抗就业风险。未来更要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意识,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闯出一条更为宽广的就业大路新路。

  (作者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