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取得连续丰收的同时,粮食生产的物质和服务费用快速上升,逐渐步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而且成本压力无法向市场价格传导,“两头挤”导致种粮收益空间日益缩小。在我国原粮整体竞争力不足、加工环节优势不断凸显的背景下,更要树立“大产业”理念,延长粮食产业链,形成国内大市场,巩固扩大粮食产业园模式,促进粮食全产业提质增效。
部分粮食单产、单位成本等指标处于弱势地位
在单产水平方面,我国水稻、小麦单产相对较高,2019年单产分别为471公斤/亩和375公斤/亩,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2%和59%。但玉米、大豆单产差距较大,2019年玉米单产421公斤/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明显低于美国、阿根廷,是美国的60%、阿根廷的78%。2019年大豆单产130公斤/亩,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是美国的61%、巴西的56%、阿根廷的67%。
在单位成本方面,主要受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增加较快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无论是亩成本还是斤粮成本,其绝对水平都大大高于同类粮食主产国,凸显成本劣势。2009年后小麦成本超过美国,到2018年达到1012.94元/亩,是美国的3倍。2010年玉米成本开始高于美国,2018年达1044.80元/亩,比美国高41%。2009年是中美大豆成本转换的分水岭,之后我国大豆生产成本超过美国,并且差距越来越大,2018年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为666元/亩,比美国高36.13%,比巴西高74.11%。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粮食成本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出波浪型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制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但粮食成本刚性上涨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具有必然性。进一步拉长视野,成本上升难消化背后则是粮食生产与需求不匹配导致综合效益不高的矛盾,比如笔者在部分产粮大县调研发现,种粮农民对政策性收购依赖性较大,偏向追求产量。同时,粮食收购储存细分品种不够,储备粮品质与市场需求易出现矛盾,导致企业时常优质粮源不足,市场竞争处于劣势。因此,除了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竞争力外,还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后续环节拓展,关键是要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产购储加销”全程优质、全链提升,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产业链竞争力强、效益好
粮食除了直接用作饲料和食用外,大量用于深加工,可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三产融合模式带动产生了一批发展势头好的粮食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以小生产博大市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河南延津县依托优质小麦资源,引进面粉龙头企业,创建全国第一家以优质小麦为主体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小麦生产、加工、科技、流通、服务等多环节,直接财政创收可达1个多亿元。2019年笔者调研的“面粉之都”河南永城市,成功打造了面粉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安徽怀远县打造糯稻产业,引进知名企业,拉动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参与构建现代产业化联合体,建立了专业分工、紧密捆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从优质糯米产区到加工集群转变。同时,带动县域经济活力,经济总量在全省61个县中排名第11,超过许多非产粮大县经济总量。产粮大县做好粮食加工这篇文章,就能成为搞活经济的基础,就能有效把国家要粮食、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这三个目标统一起来。
山东省滨州市统筹研发、品牌、营销、对外合作四管齐下,全市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达到3.4: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点,位居全国前列,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了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跃升,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河北省面粉企业研发高附加值专用面粉19款,整体拉动周边优质小麦订单供给3万余吨,直接带动农户增收近4000万元。贵阳市支持粮食企业申报并主持省级农业攻关“低嘌呤豆浆加工关键技术的质量安全控制与应用示范”产学检研项目并取得成效,积极为企业申报“贵州好粮油”提供质量技术服务,为助力企业实现“粮食优加”,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注入了科技力量。只要科技创新跟得上,现有政策稳定不变并不断强化,粮食加工后续环节增值就能弥补前端原粮成本高的不足。
思考与建议
尽管我国在粮食精深加工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整体上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深度和增值程度较低。粮食加工业产值与粮食生产产值之比仅为1.8~1.9:1,低于发达国家的4~5:1水平。这个差距正是我国粮食加工业的潜力所在,实施“三大工程”是粮食产业经济对地方发展贡献的破题之举。
开展粮食精深加工。组织农业部门、企业、粮农共同选择优质品种,着力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粮食及粮食制品供应。粮食生产要从重视产量考核转到更加重视质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建议在全国全面开展绿色优质品种专种、专管、专收、专储、专用行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变绿色为效益,通过优质来提升粮食效益。要大力开发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探索粮食副产物的全值利用,提高米糠、碎米、麦麸、麦胚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着力开发满足营养需求的功能性食品。引导主销区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建厂,提升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装备和产业化水平,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
打造粮食产业集群。通过完善经营环境、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在粮食主产区因地制宜建设农业产业园平台,形成“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粮食产业化集群。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内大市场,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打造若干个世界先进的粮食产业集群。探索设定面向国家粮食产业集群区域的专项税收政策,通过提高产业集群内地方政府在主要税种与中央政府的分享比例、减免区域重点行业税收等方式,激发种粮抓粮积极性,确保产粮大县大省不吃亏,让产粮大县大省安心搞好粮食生产。进一步加大粮食安全产业集群区域的财政支持,把粮食加工企业的免(减)税优惠额度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定量返还的核算依据,以增强县域经济保障能力。
巩固扩大粮食产业园模式。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集“生产+加工+科技”于一体的综合农业新业态,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要总结和巩固粮食产业园发展模式,推动全国粮食产业园快速发展。设定地方粮食产业园奖励性补贴,支持农业设施、土地流转、产业融合、科技与信息支撑、公共区域品牌、贷款贴息等,吸引更多企业入园落地。把粮食产业园打造为返乡下乡人员干事兴业的重要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支持企业开展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全程机械化生产、高效生态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经营模式;支持技术创新、改造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提升粮食生产效益。不断总结粮食产业园发展经验,把成熟的产业园经营模式推广复制,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将粮食产业园培育成为粮食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作者单位:崔奇峰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昕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