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传来好消息,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稳,民心稳,社会稳。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交上粮食丰收的喜人答卷,着实鼓舞士气、振奋人心。这个丰收分量重、成色足,为我们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增强了我们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
重农,“种”出“丰收果”。大国重器,粮为首要。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第一年,也是首次将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纳入五年规划,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被提到新的高度。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秋粮面积稳中有增,超过12.9亿亩,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为全年粮食夺取丰收夯实了基础。
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发力,有力调动了种粮农民积极性。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一分钱,释放重农抓粮强烈信号;针对4月以来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况,夏收夏种关键时期,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面对河南地区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7月,中央财政先后两批次下拨了1亿元的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协调金融机构给予受灾农户免息贷款,支持河南灾后恢复生产。一系列硬措施,保障了粮食生产有序开展,让丰收根基更牢。
实干,“干”出“总产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丰收是广大三农系统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不畏艰难,过五关、斩六将,干出来、拼出来的。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抓紧抓好粮食生产。7月,农业农村部联合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三部门召开防灾减灾视频会、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开展“奋战100天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面对河南暴雨灾情,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包片包省督导,并派出4个工作组、22个专家组指导受灾地区恢复生产;近期,又开展部长包省指导服务,指导抗灾抢收抢种工作。
齐心换来丰收景。广大干部群众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有力应对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严重洪涝和干旱带来的严峻考验,实现了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能稳产、无灾区多增产。算总账,增的比减的多,打了一场全国总产增加的漂亮仗。
“两藏”,“藏”出“双提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粮食生产的两个关键。“两藏”战略的实施,带动了粮食生产效益和品质“双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建成后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大幅提升,农业节本增效效果明显。前不久,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出台,再次彰显粮食命脉在耕地。正是有越来越多的耕地沃土生金,丰收的成色才更亮眼、地基才更稳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底气更足。
强化种粮全过程科技支撑是今年的新特点。粮食问题的要害之一是种子。今年以来,推动种业振兴的举措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选育优质品种的热情高涨。科技赋能,让粮食品质呈现更优更绿的特点。从品种布局不断优化,到绿色高产技术、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持续彰显着科技之于粮食生产的巨大作用。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为粮食增产注入“硬核”力量。
减损,“减”出“新分量”。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降低机收损耗是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机收减损1个百分点,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今年各地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重要工作抓实抓细、常抓不懈,机收损失率较常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成为颗粒归仓的“隐形英雄”。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必须绷紧。我们要毫不懈怠,一环不落、一招不让,全力以赴抓紧抓好秋收和秋冬种工作,确保今年粮食丰收到手,切实为明年夏粮和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