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好草 养好畜 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十三五”草产业与草牧业发展综述
时间:2022-02-14 12:01:0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吴宓 字号:【

  发展草产业与草牧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系统工程,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大力发展草产业与草牧业,走出了一条草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立足三域地势

  开展草产业高效生产

  安徽省利用农区秸秆、丘陵草地、山区饲草三种资源,以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建设、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构树扶贫工程五大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饲草供应体系建设,集成平原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丘陵山区草地改良三大技术模式,推广饲料玉米选种与种植等六大技术体系20多项实用技术,草产业生产成果显著。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成效明显。2018年制定出台了《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文件,在全国率先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推进了一批试点县和示范园区建设,“十三五”期间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秸秆综合利用博览会。秸秆综合利用开始由被动倒逼向主动创新转变、由单一利用向多元利用转变、由纯生态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十三五”末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455.67万吨,比“十二五”末增加了212.17万吨,“十三五”秸秆饲料化利用量累计达2159.69万吨;2020年秸秆饲料化占到秸秆综合利用结构的20.84%,占综合利用量比例的10.61%。

  粮改饲与奶业振兴深入实施。在粮改饲试点市县开展粮改饲技术服务指导,适时举办粮改饲现场观摩交流培训班;在苜蓿优势产区和奶牛主产区开展饲草生产合作社、饲草生产加工企业、奶牛养殖企业(场)和奶农合作社开展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技术服务和指导。“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支持安徽省实施粮改饲和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建设,发展全株玉米青贮和苜蓿种植等优质饲草生产,累计完成收储全株青贮玉米262万亩,建设高产优质苜蓿基地10万亩,收储优质饲草2750万吨,实现了种养双赢、节本增效。

  草地改良增草增畜增效。一是利用自然资源,降低了牛羊生产成本。全省新增草地改良6.5万亩,项目单位新增种草面积9200亩。皖南地区水热条件好,牧草生长期长,单位面积草地生产力高,项目实施单位的草地经改良,可食鲜草产量增幅10%以上。二是筛选出适合安徽省不同生态区种植的35个牧草品种,制定了7项牧草地方标准和2项牧草生产技术规程,研制出优质牧草的高产栽培技术。三是因地制宜开展饲草种植、天然草地改良、划区轮牧、牧饲结合等服务指导,在有效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草地的保护、改良和有序利用。

  基于三大产业

  推广草牧业关键技术

  集成规模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等8个系统性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皖东天然草地畜牧业等5种天然草地改良与利用技术模式,充分利用皖北地区大量农作物秸秆和南方草山草坡草地资源,缓解了人畜争粮的矛盾,实现绿色发展。

  围绕“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目标,推动草业发展和奶业振兴。重点推广全株玉米和优质高产牧草种植收割加工青贮利用技术等10大关键技术。2020年末奶牛存栏16.4万头,年奶产量37.6万吨,分别比2015年增长26.15%和22.88%。成年母奶牛苜蓿使用率提高10%以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逐年提升,奶源基地高质量发展。

  围绕“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目标,推进肉牛业增草增畜和草畜配套。重点推广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等10大关键技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增加优质肉牛出栏。2020年末肉牛存栏76.7万头,全年出栏肉牛64.6万头,牛肉产量9.9万吨。“十三五”是畜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时期,肉用母牛存栏量明显增加,肉牛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

  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目标,推动肉羊产业绿色发展。重点推广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等9大关键技术。指导肉用山羊产业科学利用草地资源,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环境友好养殖,引导肉用绵羊产业科学利用秸秆资源,开展规模化标准养殖,增加优质羊肉产量。2020年末肉羊存栏597.87万头,全年出栏肉羊1439.77万头,羊肉产量20.66万吨。“十三五”期间,突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产业链增值增效,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良种繁育体系日臻完善、疫病防控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循环发展长足进步。

  协同三方部门

  拓展草与畜发展空间

  清查草地资源、调查饲草分布,拓展发展空间。一是按照2017年农业部《全国草地资源清查总体工作方案》,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安徽省草地资源清查任务,为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和草牧业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按照2018年农业部《全国草原监测工作安排》,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完成了安徽省饲草业调查监测项目。编制了《安徽省饲草业调查与监测报告》和成果图件,建立了安徽省饲草地资源数据库,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空间提供了信息支撑。

  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创造发展空间。一是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与全国农业高校合作,在秋实草业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安徽农业科学院牧草研发基地等科研实践基地,既开展大规模紫花苜蓿和燕麦种植,也开展大麦、黑麦草、狼尾草等饲草作物试验。《饲草优质高效青贮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二是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开展了江淮水牛繁殖调控、监控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人工授精成功率高达80%;开展了肉羊最优饲料配方筛选工作及高值秸秆全价料标准化成型生产技术,节省饲料原料成本20%~25%。三是开展品种区域试验,完成全国总站任务。2015-2020年,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合肥)区域适应性试验任务共9区组26份材料。累计承担紫花苜蓿、饲用大豆等牧草申报品种的区域适应性试验任务共21区组62份材料。四是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提升畜牧服务效能。与安徽省牛羊协会和产业技术体系合作,构建 “省市县三级”上下协同、“政产学研推用”六方主体左右协同机制。

  内联贫困村、外接长三角,创建市场空间。一是推深做实牛羊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农村脱贫成效。先后出台《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成立特色产业扶贫专家组》等系列文件,制定了《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产业发展标准》。省级农业科技人员组建7个扶贫专家组会同142个县级扶贫专家组,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牛羊扶贫产业,有效拓宽增收渠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二是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草牧业振兴和长三角协同发展。宿州瑞龙牧业与长三角牧业联盟达成全株玉米青贮委托生产合同,公司在墉桥区、泗县、蒙城、泗洪、怀远等1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成长期订单种植,共选用国内外优良青贮专用品种5个,播种面积3.8万亩,年收获优质全株青贮玉米十万多吨。通过良种良法,不仅提高了品质,而且增产20%以上。安徽省争华食品有限公司注册的“仲兴羊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安徽省第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总定位,加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政产学研推联合,加强畜牧科技推广服务,促进畜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