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本刊特设专栏,围绕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和市场净化五大行动,记载我国种业发展足迹和伟大创造,为打好种业振兴战鼓与呼。
11月23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农业优异种质资源并通报资源普查进展情况。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书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出席发布会。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刘均勇主持发布会。
孙好勤介绍,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启动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些濒临灭绝的资源又重获发展。会上发布了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质
资源。
应收尽收,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组织两次全国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征集调查,但距今已过去30多年和10余年。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国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已全部完成共2323个县的普查与征集,畜禽种质资源行政村普查覆盖率达到97.6%,水产种质资源普查覆盖率超过95%。
本次普查发现了一大批新资源,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8万份,新发现鉴定畜禽遗传资源18个,新采集猪、牛、羊等6大畜种遗传材料5万份,新收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3万余份。抢救保护了一批珍稀资源,中山麻鸭、上海水牛等濒临灭绝品种重新发现并得到妥善保护,同时填补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空白。
据孙好勤介绍,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中重点做了四项工作。
一是强化统一部署。印发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资源普查,摸清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性状等家底,抢救性收集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二是强化上下联动。成立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设立农作物、畜禽、水产普查工作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各省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县级加强力量配备,确保全国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集中种质资源、植物分类、生物育种、信息化等多领域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研究制定了普查技术路线和专业技术规范。全国自上而下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通普查网站,研发了信息系统PC端和手机APP,实现在线逐级填报、逐级审核,有效提高普查效率和精准性。利用生态环境技术,明确优异种质资源的地理生态分布;利用生理和遗传技术,实现对新收集资源的活力检测和比对查重,保障了资源的有效性。
四是强化调度指导。建立了月调度制度,及时通报普查工作进展,部领导带队赴黑龙江、海南、西藏、青海等地方开展调研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带领专家组赴吉林、甘肃、云南等10省区市巡回指导。各地也加大督促力度,推动普查落实落地。
特性突出,优异资源为品种更新添动力
新发现收集的农业种质资源中,有的具有重大产业发展前景,有的蕴藏优异基因并具有潜在育种价值,有的地域特色明显,蕴含传统民族文化。近期,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分别遴选出农作物、畜禽、水产十大优异资源,在本次发布会上集中发布。
据悉,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有:庄红贡米、濮阳莛子麦、珍珠玉米、海萝卜、芹菜、维西糯山药、芮枣、大果型野生猕猴桃、达川乌梅、永兴棉花,主要是粮棉果菜品种。
据钱前介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安徽颍上县发现的庄红贡米。该品种颜色红润、风味独特、品质上乘,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检测发现,庄红贡米营养价值高,铁、锌含量是普通大米的8~15倍,可用于选育功能性大米。二是在山西省翼城县一个偏远山村发现的珍珠玉米。该品种为农民祖传品种,目前只有1户人家种植。珍珠玉米是爆米花专用品种,经过现场鉴定,爆花率达到99%以上,且爆粒体积大,花瓣洁白,颜色大小一致,品相优于当前国外进口的主流品种。三是在云南省维西县发现的维西糯山药。当地傈僳族群众用其制作多样美食产品,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四是发现于陕西秦巴山区的大果型野生猕猴桃,自然野生条件下平均单果重150克左右,优于市面上的大多数栽培品种,是培育超大个猕猴桃的优异资源。
畜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有:查吾拉牦牛、帕米尔牦牛、凉山黑绵羊、玛格绵羊、岗巴绵羊、霍尔巴绵羊、多玛绵羊、苏格绵羊、泽库羊、阿克鸡,其中不少是来自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宝贵品种。
据时建忠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是分布在新疆帕米尔高原荒漠草场的帕米尔牦牛。其对极度干旱适应性强,善爬陡峭山路,是当地塔吉克族乳、肉、毛等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帕米尔牦牛还是高海拔地区边境巡逻的重要交通工具,被誉为“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的拉齐尼·巴依卡,就是骑着帕米尔牦牛进行反恐斗争,守卫家园。二是分布在西藏安多县海拔5000多米的多玛绵羊,和在四川凉山州布拖县发现的、被黎族牧民称作“黑色精灵”的凉山黑绵羊。三是发现于云南怒江州的阿克鸡,因脖子裸露无毛,在中国独一无二,极具观赏性。当地以裸颈为标识,打造“漆油鸡”,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
据李书民介绍,水产十大优异种质资源有: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的长江刀鱼、鱇浪白鱼、中华鳑鲏、黑斑原鮡、黄唇鱼、黄鳍金枪鱼、“虾中之王”锦绣龙虾、中华圆田螺、中华鲎、红毛菜等。
打造“国之重器”,资源库、保种场加快建设
国家种质资源库可谓“国之重器”,是确保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重要设施,对于应对各类自然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于9月份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7月份已批准立项,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月份已正式投入运行。此外,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升级改造有关工作也开始启动。
据悉,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库有三个特点:一是容量大。总容量达到150万份,保存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满足今后50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和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需求。二是保存方式完备。基本实现低温、超低温保存,还可以保存试管苗和DNA,覆盖了世界上所有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式。三是技术先进。保存技术达到或者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保存全过程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种子贮藏寿命可达到50年,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孙好勤介绍,针对畜禽资源保护,农业农村部着力打造“三道屏障”,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第一道屏障,在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的原产地建立活体保种场、保护区;第二道屏障,在重点省份建设9个区域性基因库;第三道屏障,在国家家畜基因库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目前,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已经正式批准立项,明年开工建设,保存容量可突破2500个品种,超低温保存精液、胚胎、细胞等遗传材料将超3300万份。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于10月28日正式投入运行,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投资规模最大、种类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达到35万份,可以基本保存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渔业资源。
除了建设种质资源库,农业农村部持续推动财政资金落实,让这些资源“国宝”有了稳定口粮。从发布会获悉,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新增资金1.15亿元用于保护159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并且按畜种实行最低定额补助,用于必要的饲草料和生物安全防护支出。由此可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正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不断加大。
企业挑大梁,让好资源成为好品种
普查收集是种质资源工作的第一步,最终目的是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当前,农业农村部正在加快开展普查数据的汇总整理分析,接下来要鉴定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加快开展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生产性能测定,明确品种优良特性及对应基因,通过杂交组配、辅助选择、生物育种技术,实现新品种培育的目标。
据孙好勤介绍,根据“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以畜禽为例,目前除国家承担的长期战略保存任务外,159个国家级地方品种资源中,88%以上都是由企业承担。
为了方便企业获得种质资源,农业农村部计划把优异种质资源早日实现共享,目前正在推进资源登记工作,发布种质资源目录,构建资源信息系统,实现种质资源共享的数字化、信息化,让种质资源流动起来、共享起来,让科研单位、企业和育种家知道种质资源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用。同时组织开展优异资源展示推介,讲好种质资源故事,鼓励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突破性新品种。
种质资源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孙好勤表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力度,高效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开展新品种培育,为筑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种质根基提供有力支撑,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更优良的种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