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可持续农食系统 夯实新时期粮食安全
时间:2022-02-14 14:22:3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孟婷 冯晓龙 樊胜根 字号:【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建党百年之际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激励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地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时刻,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践行初心使命,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需进一步推动农业与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夯实新时期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新时期农食系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农业与食物系统(简称农食系统)是实现国民营养、粮食安全、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食系统涵盖了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和食品工业领域的食品生产、储藏、运输、加工、销售、消费和处置(损失或浪费)所有环节,同时关联了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应确保食物安全和营养充足,并以环境可持续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同时系统也应更有韧性和包容性,支持数万人的生计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成绩斐然,居民膳食质量极大改善,但是当前的农食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资源环境方面,水土资源和生态系统退化、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应对与碳减排压力巨大。目前全球有25%以上的土地遭受侵蚀、盐碱化等过程,地力退化严重,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在过去50年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大增,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约束。资源环境退化和极端天气发生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已经逐渐显现,水稻生长期的持续高温,小麦和玉米主产区的洪涝灾害,以及暴雨、水土流失、病虫害等,致使我国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增加以及面临的风险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12%~22%的耕地受自然资源退化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相关区域小麦、玉米和大豆三大主粮单产分别减少1.27%、1.73%和0.41%。我国每年因资源环境退化和气象灾害而损失的粮食产量超过500亿公斤,其中因旱灾而损失的部分占比达六成。如不采取任何适应性方案,到2030年我国食物生产能力将因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降5%~10%。

  营养健康方面,国民膳食营养需求升级、膳食结构快速变化、微量元素缺乏与营养不均衡问题加剧。2021年我国已基本消除饥饿,对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贡献巨大,但是当前以数量安全为主要导向的农食系统,无法满足我国国民膳食结构变化与营养需求升级的要求,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过度肥胖同时存在。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激增。过去几十年,我国居民食用油、食用盐、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远高于推荐值,但水果、蔬菜、豆制品、奶类摄入不足,居民膳食结构已经严重偏离营养健康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动物性食物如红肉、禽肉、奶类和蛋类的消费稳步增长,导致了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逐渐“西化”,也带来了一系列营养健康和环境的挑战。不合理的膳食在加重国民营养健康负担的同时,也使得环境压力骤增。研究表明,如果膳食结构随收入变化(即趋向于更多动物蛋白),那么作物和畜牧生产所产生的与膳食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在2009年至2050年间陡增。

  夯实新时期粮食安全,需综合考虑健康中国、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粮食安全战略应逐渐发展到以营养为导向,即“吃什么生产什么”,也就是以需求定供给。因此,应该进一步深化粮食安全的含义,将农食系统、资源环境和营养健康联系起来,考虑在最大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既提高农业生产力又保障居民营养健康的双重目标。新时期农食系统关注的重点从单纯的粮食数量问题,转变为推动以营养健康为导向、以粮食安全为基石、以资源环境与生态承载力为约束的农食系统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夯实新时期粮食安全

  推动农食系统向高质高效转型。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保障粮、棉、油、糖、肉、奶、果蔬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系统提高农业供给效率。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三产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优势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效益。

  推动农食系统向营养健康转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也要重视肉奶糖油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供给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需求。调整食物供给结构,鼓励和支持健康、环保食物产业链的发展。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营养。通过改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提高城乡居民对高营养食物的可及性。

  推动农食系统向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治理农膜污染,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以市场和品牌拉动农业生产方式升级。减少全环节食物损失与浪费,避免对水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多样性。为颠覆性、集成性综合技术创新创造环境,加强低碳绿色循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推动农食系统向更有韧性转型。加强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加强农业农村灌溉、排水等基础设施投资,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完善对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防范、评估与应对体系,提升多维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农业灾害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加大智慧农业领域的研发与科技服务,进一步增强系统稳定性。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提高农业贸易开放与粮食安全互信,加强农食系统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全球和地区合作能力。

  推动农食系统向包容普惠转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信息技术与电商平台合作,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切实保障小农户、农民工、妇女等群体的权益。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