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山东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2-14 14:28:1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山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 李希信 字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山东围绕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等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培育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各类人才活跃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山东省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围绕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等环节,强化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抓组织领导,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始终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根本性、长期性任务常抓不懈。“农村实用人才总量2015年达210万人,2020年达29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2011年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印发《山东省农村实用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确定了山东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人才工程。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在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中,也都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发展思路和得力的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人才观念和责任意识,2010年山东省委出台《关于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意见(试行)》。2011年,又出台《关于健全完善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的意见》,通过实行议事决策制度、述职报告制度、出色项目评议制度、调研咨询制度等,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有关涉农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机制。各市、县(市、区)也都不断加强涉农部门人才工作机构建设。为指导全省人才工作,省里先后印发了《山东省实施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绿色行动”的意见》《山东省乡村之星选拔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充分发挥乡村之星示范带动作用的意见》,部署安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

  抓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素质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012年,省财政直接用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的资金达7400万元。各级充分利用党校、农校、农广校、成教中心、职业中学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及市场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全省依托各级农广校建立了141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已经成为山东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同时,注重整合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优秀培训资源,逐步形成了健全的培训网络和培训体系。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省乡村之星所在村打造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让省乡村之星现身说法,做给实用人才看,带着实用人才干,把知识讲授、现场观摩、亲自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寿光牛头镇村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基地,仅上半年就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00余名。青岛市充分发挥驻青农业高级专家作用,组建了以青岛农业大学农业专家为主体的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委员会,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潍坊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诺华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农民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协作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优势,计划成立“山东省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指导中心”,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培训和服务等工作。

  抓政策扶持,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创造活力

  东营市制定了10多项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和经济开发实体。比如,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实行“六优先”,即优先解决生产用地、优先解决资金、优先供应新品种、优先提供新技术、优先提供信息、优先承包经营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去年以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创办领办科技示范基地65家,成立民营经济实体100多家。

  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农民、培训农民、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合作社往往就是一个人才培训基地,一个技术推广基地,一个信息发布基地。目前,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6431个,其中62%由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带动农户达237万户。潍坊市由农村实用人才牵头成立的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1500余个,带动农户近30余万户,每年培训农民120万人次以上。沂水县科技状元唐兆青联合20多户农民成立了大雪枣产销合作社,坚持走“科研、示范、推广、带动”的路子,组建大枣科研所,建设高科技示范园12处,聘请32名技术人员常年巡回指导,大枣亩产提高20%以上。

  青岛市实施农业科技人员联系种养大户活动,1302名农业科技人员,与郊区2701个种养大户结成“联户对子”,长期跟踪服务,帮助提高科技致富能力。东营市对实用人才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实用人才倾斜,给予资金扶持。济宁市制定了针对经济基础薄弱县种养业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一定规模的基地项目给予财政补贴,2005年全市发放补贴资金1752.7万元,带动项目资金投入6.6亿元,涉及农户8.6万户。

  抓表彰激励,优化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环境

  齐鲁乡村之星选拔管理制度是山东省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一大亮点,每人每年政府津贴1.2万元,享受和政府特贴、突贡专家一样的待遇。截至目前,山东省已评选了七届齐鲁乡村之星。各市都相继建立市级乡村之星选拔制度,把乡村之星的管理服务工作纳入了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完善了乡村之星信息库,积极探索乡村之星跟踪服务机制。部分地市制定了《农村实用人才评选管理暂行办法》,评选表彰了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享受与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同等的津贴和医疗保健待遇。

  同时,山东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总结推广肥城市实施农村党建“递进培养”工程的做法,“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勤劳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模范”。目前,全省采用这一办法,共选拔后备干部10万多名。日照市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努力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基层组织骨干力量,切实提高他们的致富带富能力。目前,全市8593名村“两委”成员中,76%以上的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并成为致富带头人,84%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领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

  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激励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重要手段。为积极营造乡村之星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山东省编辑出版两届《山东省乡村之星风采录》,在基层农村进行了广泛发放,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他们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带动和影响了更多的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创业发展。

  产业引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

  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发挥着聪明才智,在推广农业新技术、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活跃农村经济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实用人才大都是某一行业或领域的致富典型,对农民择业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不少农村实用人才通过领办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带动本村、周边村甚至一个乡镇、一个县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基地、专业村和专业乡镇,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农村实用人才一般头脑聪明、思路开阔、见多识广,接受新事物快,对新技术学得快,对市场信息敏感,是上连科技专家、下连一线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既是学习、应用、传播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主要渠道,又是把新信息、新思想、新理念、新生活方式引入农村的重要力量。

  安置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一方面,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带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拓宽了就业渠道,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实用人才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安置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非农产业经营收入。

  加快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已难以进入市场体系,不少农村实用人才自发成立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统一为会员提供生产技术、管理知识、销售信息等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自己办不了、政府办不好的事情,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实用人才中,有的是市场经营的能手,有的是产品流通的高手,有的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好手,掌握着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必备的信息、市场、技术等要素,是农村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他们活跃在农村,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