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阜平富起来——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刘靖
时间:2022-02-14 14:22:0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陈敬谦 字号:【

  1975年出生的刘靖现任河北保定市委常委、阜平县委书记。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嘱托,按照“坚定信心”和“找对路子”的指示,扎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勇闯具有阜平特色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之路。

  全县209个行政村、1208个自然村,他都跑遍了;全县39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每个产业项目点,他都去了不止一次;这里的每道梁、每条沟都早已印记在他的心里……坚持一线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问题、一线推动工作,他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每年下乡公车就跑出近十万公里,下田上山不知刮破了多少件衣服、磨破了多少双鞋子。他总说,“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必须要有一线思维。”

  他叫刘靖,2014年11月到河北阜平工作,2018年7月任阜平县委书记。七年多来,他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嘱托和承诺。

  坚定脱贫信心,誓把黄土变成金

  阜,盛也。“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但这对阜平来说,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刘靖刚到阜平时,全县有164个行政村是贫困村,占78.5%,贫困人口10.8万人,贫困发生率54.4%,“穷山沟、土坯房,乱石滩、不长粮”。面对这种现状,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脱贫攻坚是党员干部的使命责任,一刻也耽误不得。”刘靖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节假日也从不休息。

  2018年9月24日晚,担任县委书记刚两个月,刘靖出差完成工作后冒雨赶回阜平的路上,突然发生交通事故。车辆当场着火报废,随行的工作人员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刘靖肩胛骨和肋骨受伤、身体多处擦伤,被连夜送医院急救。

  此后,家人开始担惊受怕,亲朋好友劝他干工作没有这么拼命的,刘靖也陷入了沉思。“躺在病床上,我问自己,为工作付出生命到底值不值?”他说,“想到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们,想到焦裕禄同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铮铮誓言,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下定决心,珍惜干事的平台,不辜负组织的重托。”

  刘靖牵挂着县里的工作,仅住院一周,就返回岗位。经历了生死考验,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比以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坚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立下脱贫攻坚的军令状,在全县形成了干事创业、奋力攻坚的浓厚氛围。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带着聂荣臻老帅“阜平不富,永不瞑目”的期盼,带着总书记对阜平“很深的情结”,阜平向贫困宣战,誓把黄土变成金:在北太行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座工厂化食用菌大棚架起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战斗堡垒”;一个个村庄焕然一新、整洁美丽;一片片山间果园,春来时山花烂漫、点绿了青山,秋收时节则又成了瓜果飘香、漫山金黄……这片红色热土,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到处洋溢着信心和由衷的喜悦。

  八年脱贫攻坚,阜平换了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的重要讲话,在全县每个村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脱贫攻坚也要有干革命一样的精气神”,全县上下都树起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锲而不舍,尽锐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刘靖提出,“将全县划分为8个战区,实行县委常委负责制,每月开展一次擂台赛”。他还对自己加码要求,“坚持每周下乡三个工作日,每半月到包联乡村开一次座谈会,在贫困户家中吃顿饭、住一晚,示范带动全县干部群众鼓足精气神、拧成一股绳”。正是在这样的实干作风引领下,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八百多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吸引五千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全县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

  八年脱贫攻坚,终于让这片红色热土实现山乡巨变:乡亲们腰包鼓了,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29元,增长3.3倍;乡村的产业兴了,建起了食用菌、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等扶贫产业体系,总产值达到34.72亿元;村民的房子新了,共建成39个搬迁安置小区,17714户53748人住进了新楼房;村里的人气旺了,年轻人回来了,村里生活气息更浓;山间的道路宽了,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28公里;教育医疗完善了,新建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做到了所有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无辍学,医疗、低保、养老、残疾人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而最让刘靖欣喜的是:“扶贫扶智更扶志,脱贫群众有了‘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大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坚定,过上好日子的信心更加充足了。”

  找对振兴路子,把蓝图绘在青山绿水间

  阜平是全山区县,“九山半水半分田”。为了更好落实总书记“找准路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要求,刘靖聘请专家团队编制产业振兴总体规划和易地搬迁等专项规划,做好全县的顶层设计和抓总工作。

  脱贫致富,关键是方向对路。阜平通过“政府+企业+农户”带贫模式,明确了“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食用菌、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六大产业,找准了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一次下乡过程中,史家寨乡的菇农王卫青和刘靖拉起了家常,说起自家菌棒不出菇,并对发展香菇产业提出了担忧。刘靖现场察看了王卫青所承包大棚的蘑菇长势后,笑着说:“别人家的出菇早那是个别现象,是因为菌棒运输过程中不小心‘震醒’了,你这个才是正常的生长呢。按我说的办,我们打个赌,如果你今年弄大棚赔钱了,我拿自己工资给你补。”

  他向王卫青普及了香菇种植技术,讲解了产业扶贫政策,及时消除了王卫青心中的顾虑。一年下来,王卫青挣了十来万元,生活也有了奔头。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初期,一些干部怕失败了‘惹祸上身’,群众怕‘干砸了一屁股饥荒’。有这种心态很正常,但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迎来转机。”刘靖说。

  刘靖同乡亲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一步一个脚印把想法变成了现实。群众由衷地说:“这个书记靠谱!”

  经过持续深入的工作推进,阜平因地制宜在山下建设食用菌园区102个,发展规模养殖210家,全国最大硒鸽养殖基地落户阜平。阜平还发展了10万亩的低山丘陵苹果、桃、梨等高效林果产业带,9万亩的高山中药材产业带……这片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通过挖掘山水、人文和红色历史资源,从脱贫攻坚到夯实产业振兴,善于革命革新的阜平人在旅游富村强县之路上越走越有劲,硬是在昔日“老区、深山区、深度贫困区”的冀晋腹地,打造出了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

  青山之上花果飘香,富民新产业开始崛起;绿水之间鸟语蝉鸣,安居新田园徐徐展开,构成了一幅幅秀美的山乡新画卷。

  如今的阜平已经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党员们干劲更加充足。刘靖说,“大家都盼着总书记再来阜平走一走,再到骆驼湾、顾家台转一转,看看我们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