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梦想与情怀
时间:2022-02-14 11:10:5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袁定阳 字号:【

  我是袁隆平的三儿子袁定阳。5月22号下午1点07分,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送别的那天下午,灵车缓缓驶出湘雅医院,途经湖南省农科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往明阳山殡仪馆,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群,挤满了道路的两边。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全部售罄,告别厅外排队的人群,足有两公里。“袁老师,一路走好!”“袁爷爷,一路走好!”那一声声呼喊,撕人心肺、悲痛欲绝!

  这几个月来,我经常处在恍惚之中,父亲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怀念父亲的日子里,我时常想到父亲的两封信。第一封是父亲写给我的信。

  我们家兄弟三个,大哥,是五月一日出生,父亲给他取的乳名叫“五一”,后来,二哥和我就依次被称为“五二”“五三”。我曾经问母亲,父亲为什么会给我们取这样的乳名,母亲笑笑说:“简单呗,好记,你父亲不喜欢复杂,他是一个简单的人。”

  可是,在我少年的记忆中,总觉得父亲是一个“并不简单的人”。我们兄弟三人,很长时间都很难见上父亲一面。有时候很晚才到家,第二天一大早又出发了,有时候三五个月也不回家一趟。

  我1970年出生,从小跟母亲一起在安江生活。高中以前,父爱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多次问妈妈,爸爸在外面干什么,怎么老是不回家?妈妈笑着说:“你爸爸在外面种稻子呢,不种稻子,我们吃什么呀?”那时,我天真地以为,父亲可能是个种粮大户,在海南承包了很多田。

  那一年,我从怀化安江县转到长沙县读高中,那是记忆中与父亲相聚最多的一年。在入学的前几天,我意外地收到了父亲留在我书桌上的一封信,说是一封信,其实只有半张纸,但字迹很工整。他说因为工作忙,没法照顾我,要我自己照顾好自己。叮嘱我要多带些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到学校。要抽时间锻炼身体,将来不管干什么工作,没有好身体都是不行的。看到父亲简短的信,心中暖暖的。遗憾的是,当时年轻,没有把这封信保存好,今天已经无法找到了。但这封信让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父爱。

  父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一个偏远的山区——怀化市安江农校工作,刚开始父亲从事俄语教学和红薯育种试验。我曾经问父亲,是什么原因让您如此痴迷杂交水稻研究?他心情沉重地对我说:“1958年粮食紧缺,你们没法想象啊,而我是见证者,我知道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啊!”父亲的话让我沉思良久。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沿着父亲的足迹,从事水稻育种工作,要为老百姓都能吃饱饭、吃好饭出一份力!

  父亲曾经对我说,最聪明的人是农民,他年轻时就特别喜欢跟农民交朋友,把农民当成自己的老师。一有时间,就往农民那里跑,请教他们怎样才能提高稻谷的产量,农民兄弟告诉他:“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句话让父亲深受启发。有一次,他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父亲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种子吗?第二年,他小心翼翼地把这株稻,种在试验田里。结果,稻田里出现了高高矮矮、参差不齐的景象。父亲通过仔细研究比较,发现这种现象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的规律,证实这株稻子就是天然的杂交种。两年后,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水稻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这一思路,拉开了我国杂产水稻科学研究的序幕,也让父亲从此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我说的第二封信,是父亲写给他母亲,也就是给我奶奶的一封信。1974年,我爷爷因患胃癌病危,父亲因南繁工作无法脱身,未能床前尽孝。1989年,我奶奶在安江病危,父亲正在长沙主持一个杂交水稻现场会。等他赶回安江,奶奶已经走了。父亲一下子扑过去,抱住奶奶嚎啕大哭,边哭边说:“儿子不孝啊,儿子不孝啊!”

  为此,父亲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痛苦。有时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奶奶是江苏镇江人,在教会学校读到高中,当过小学老师。她非常疼爱我的父亲,还是我父亲的英语启蒙老师。母子连心、母子情深,在一个寒冬的深夜,父亲满怀深情地给他天堂里的母亲写了一封信,题目是“妈妈,稻子熟了”。他在信中这样说: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我总以为会有时间,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

  可我怎么就这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2010年,父亲80岁生日。湖南卫视为他举办了“为了大地的丰收”专场文艺晚会,《妈妈,稻子熟了》,感动了无数观众,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受父亲精神的感召,我对杂交水稻、对父亲所从事的科研事业,有了深深的敬意。1990年,我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广西农业大学农学系的遗传育种专业。父亲听说我报了这个专业,专门找我谈了一次话,他说:“从事育种这一行,就意味着吃苦,就不要想着升官发财,你做得到吗?”

  见我坚定地点头,父亲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我大四时开始实习,父亲把我带到田头,认真地给我讲解杂交稻的特性,又带我走进农民家里,了解粮食生产情况。他一再叮嘱我:“干农业首先要对农民有感情,要对土地有感情,搞农业科研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父亲这样教导我们,他自己更是说到做到,他不管到哪里都有农民朋友。有时在农民家里吃饭,临走时父亲总是把餐费悄悄地压在饭碗底下。逢年过节,经常有农民大老远赶来给父亲送些咸肉、咸鱼、土鸡蛋之类的土特产,父亲一般都会很高兴地收下,但也一定要从家里找出相应的礼品回赠给农民朋友。

  我大学毕业后,父亲知道我立志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决定送我去香港中文大学农学系继续深造。临行前父亲对我说:“中国人口多,粮食不能完全自给,万一哪天别人卡我们脖子呢?我们要有危机感啊!我们搞种业的人,就要有大志向——不仅要让中国人吃饱饭,还要让世界上处在饥饿之中的人们,也能用上我们的良种!”

  父亲的话语,直到今天仍然回响在我的耳旁。

  我获得博士学位后,主要从事水稻分子育种、水稻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第三代杂交水稻研发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省部重大项目和课题10余项,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时,有人提议让我担任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案报到父亲那里,他明确表示不同意。直到多年后,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父亲才勉强同意。父亲对我说:“有了职位,更意味着责任,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任务还很重,就像一座金字塔,要使塔尖长高1厘米,塔底就要多打100米的基础。”

  2019年,父亲生病了,有时喘气都很困难,医生建议卧床休息,他却坚持每周至少一次去20公里外的实验基地看一看,到田里摸一摸他心爱的水稻。有时,我们会想方设法加以劝阻,每每这个时候,父亲总会喃喃地说:“如果不能工作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91岁高龄还坚守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稻田旁,这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2021年4月7日,父亲已经病危,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他的病情受到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派专机从三亚送往长沙湘雅医院救治。

  生命的最后关头,父亲仍然牵挂着他热爱的杂交水稻事业,不停地询问第三代杂交稻和超高产攻关等工作的最新进展。5月中旬的一个晚上,父亲突然进入昏迷状态。在医生的抢救下,慢慢地苏醒了过来。

  他把我叫到床前,对我说:“五三,你快……快打电话,通知大家来开会,不然就来不及了……”

  此时此刻,我怎能忍心让父亲再召集大家开会呢?但我知道,对于弥留之际的父亲,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提出这样的要求了。我含着眼泪跟母亲和两位哥哥商量,并经过主治医生同意,叫了两位科研人员来到父亲的病床前。

  “老师,我来开会了,您认得我是谁不?”

  “你呀,你就是那……那个……你跟我说说你的项目……项……要抓紧啊……”

  我母亲在一旁直掉眼泪,她说:“我也来参加你们的会,你说说,我是谁?”

  “你呀……你是……爱人……”

  母亲笑了。笑着笑着,她哭了,她哭得那样的伤心。

  我母亲是安江农校毕业的,也是父亲在安江农校教书时带的第一批学生。他们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在当年生活困难时期,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拉扯大,全身心支持父亲的事业,我从来没听她有过一声抱怨,总是默默地站在父亲的身后。父亲遇到挫折时,她第一个送去宽慰,父亲取得成绩时,又是她第一个表示祝贺!今天,父亲走了,带着他的“禾下乘凉梦”走了。母亲的悲伤可想而知。我们兄弟三人要更加孝敬母亲,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

  我们将继承父亲的遗志,学习父亲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家国情怀,毕生为中国水稻高产、更高产,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