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时间:2022-02-14 11:09:0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吴俊 字号:【

  记得那一年,还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长沙坐公交车,经过湖南省农科院附近,不知道是谁兴奋地喊了一声:“快看,袁隆平!”我向窗外望去,远处的田野里,袁老师正弯着腰观察稻穗,那么专注,那么忘我!车上的人纷纷挤到车窗边上,目光里充满敬仰。

  从那个时候,袁老师就成为我心中的偶像。后来,当我幸运地成为他的学生、成为他团队的一名成员,我才知道,在田里忙碌,就是袁老师的工作常态。他,既是中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一辈子躬耕稻田的逐梦人。

  在他73岁那一年,大家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他再骑摩托车下田了,于是,袁老师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门特别颁发的小汽车“荣誉驾照”,这个“特别”,就是只能从院内开到试验田。有一次记者采访袁老师,他得意地说:“我喜欢飙车。”我当时就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飙车咯!但袁老师就是这样,永远的“自信爆棚”,永远的不服老!袁老师有一位与他同龄的故交,喜欢摄影,曾给袁老师拍过很多经典照片。在他们俩85岁的那一年,两位老人见面时,相互打量着越活越年轻的彼此,开怀大笑:“我们都是‘85后’!”

  2020年8月27日,农历七月初九,袁老师迎来了90周岁生日。他像往常一样,去理了20元标准的短发,理发之后,他从口袋里掏出100元红包,塞给了多年给他理发的师傅,乐呵呵地说:“从此,我就是‘90后’啦!”

  袁老师有很多业余爱好,还特别喜欢陪夫人去菜场买菜……有一次从菜市场出来,已经上了车,有位叫雅娟的小朋友,看到电视里的袁爷爷,兴奋地一边跑一边大喊“袁爷爷”,袁老师听到喊声后,立即打开车门下了车,慈祥地摸了摸孩子的脑袋。后来孩子长大了,很有出息,一家人逢人就说袁爷爷摸她脑袋的故事。

  有袁老师的地方,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他很幽默,他很诙谐,他很认真。生活中,他喜欢给身边的人取绰号,中心很多大专家,都有他给起的绰号,既形象又诙谐。打气排球时,袁老师对每一球的输赢,都特别在乎,及时点评,找出原因。他,就是这样,无论做什么,都全身心投入,无论做什么,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在袁老师身边工作多年,深感他对年轻人的特别关爱。2019年,我参加新华社组织的新青年演讲时,他欣然为我题词:“忠于热爱,奋斗青春”。没多久,袁老师看着我的身材,对我说:“小吴,我那里有一件衬衫买大了,我看你穿应该合适,拿去穿吧!”就这样,我得到了一件袁老师赠送的衬衫,心里那个高兴啊!

  袁老师特别喜欢实干的年轻人。许多时候单位提拔干部,学历、资历、荣誉都是比较重要的考量,尤其是科研院所,普遍要求博士才能入职。但在我们研究中心,袁老师最看重的就是实干,就是能力。他破格选用4位年轻人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2009年,正值第三期超级稻攻关最关键的时期。有一次下田,袁老师看到有一块示范田水稻长得特别好,就问这是谁种的,身边的邓启云老师便将皮肤晒得黝黑、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的李建武拉到了袁老师面前。第二个叫彭玉林,袁老师每次下田都看到他在田里一丝不苟地做试验。第三个是杨汉树,在中心工作多年,做杂交、田间管理都是一把好手,因为学历不高入不了编,为此,袁老师特意要求中心搞了一场特殊的面试,不考专业理论知识,单考技能比拼,袁老师全程参加,结果杨汉树脱颖而出。周继勇则更加特别。有一次,一群人陪同袁老师查看一片水稻,袁老师问这个品种的穗数和穗粒数是多少,现场没人回答,只见周继勇鞋子一脱,直接冲到田里现场数了起来,袁老师看到这个场景,非常高兴。这4位年轻人都是袁老师在田间地头发现的人才,他们只有本科或者专科学历,但都能够脚踏实地、躬耕田野,受到了袁老师的器重,今天都已成长为我们中心的科研骨干。

  我们都知道,杂交水稻研究,经受了多少次的波折,多少次的失败和质疑。

  1989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低温,造成全国两系制种大面积失败。这时有人“唱衰”两系育种,但袁老师没有动摇,他力挽狂澜,让两系杂交稻最终大面积推广应用。

  1996年,原农业部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这个计划为后来中国种业进步,为粮食大面积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超级稻计划,一共制定了四期目标,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这四期目标,都是袁老师带领的团队率先实现,而且跟“四”这个数字非常有缘。首先是技术路线,袁老师提出“四良”配套: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其次是袁老师要求做四步摸底,一是看整体长势,二是理论测产,三是产前一周实测产量,四是产前2天的第二次实测产量。

  2018年,袁老师提出“三分田养活一个人”高产科技工程,简称“三一”工程,获得湖南省立项。要实现三分田养活一个人,一亩田年产稻谷要达到1200公斤。在讨论项目指标时,有人提出种经济效益较大的优质稻,有人提出稻田养虾等混养模式,只要赚的钱能折合1200公斤稻谷就算过关。袁老师把本子往桌上一丢, 非常严肃地说:“我不同意!钱有什么用?当你没有饭吃的时候,两个金元宝也买不到一个大馒头。”袁老师对于高产目标,就是这样执着。他用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追求两个字:高产!

  我在农村长大,农民对一碗米饭的虔诚,我深有体会。每年的“尝新”,都很有仪式感。稻子熟了,打上新米了,邀上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炒几个好菜,第一碗白米饭,一定要盛给最年长的长辈。每年的这一天,我的爷爷总会念叨:“我们可以吃饱饭了,感谢米菩萨!”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老百姓,捧着白米饭时,他们总是打心眼里感恩,感恩风调雨顺,感恩我们这个时代。

  杂交水稻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一是国家的体制优势,二是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袁老师无私地将 “野败”提供给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迅速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协作研究。

  谢华安院士回忆说,当年水稻新品种“汕优63”第一次通过审定、第一次获得全国年推广面积第一名,袁老师都是第一个告诉他、第一个祝贺他。杂交水稻研究,一直都是相互协作,对国外也是无私地援助。我们省里一位领导到利比里亚访问,走出机场时,人群中打出的巨大横幅是:欢迎来自袁隆平院士家乡的尊贵客人!这让大家非常感动,感觉到一位农业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分量。

  2012年,我随同袁老师到印度,参加第六届国际杂交水稻大会,袁老师做完报告后,全场起立,长时间地鼓掌,那一幕,是多么令人感动。

  今年5月22日,袁老师离开了我们,全球为之恸容。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凉

  每当这首熟悉的旋律响起,泪水就会涌满眼眶。袁老师,您没有离开我们,您只是进入了梦乡,在梦里,稻穗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壮。风轻轻吹过,您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