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市大余县 “时间银行”存爱心助善治
时间:2022-02-14 12:35:5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大余县打造以“时间换积分,积分换服务”的“时间银行”积分模式,以“时间币”为桥梁,连接积分与时间,在全县通存通兑互换服务时间与志愿服务。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新风尚,助推乡村善治。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地处赣、粤、湘三省交汇处。近年来,大余县针对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紧紧抓住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机遇,创新“时间银行”积分制新模式,以“时间币”为桥梁,通过党委领导、政府引导、村民自治推进“时间银行”,在全县通存通兑互换服务时间与志愿服务,“时间换积分,积分换服务”,培育积极公民,厚植善治土壤,着力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

  定性定量,“时间银行”明德育人

  在细则制订上下功夫。积极征求村民、老党员、老干部等多方意见,完善积分细则,对“积美、积孝、积善、积信、积勤、积俭、积学”7个方面进行量化,让细则更具可操作性,与村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激励村民崇尚文明行为,如制订细则“为本村单身青年牵线做媒成功计20分/起”。以满足村民服务需求为导向,制订包括“家政服务、维修保养、农业服务、公共服务”4方面的服务选项;根据实际服务时长,设定时间与服务的兑换标准,通过服务时间与服务的互换,将公德行为内化为习惯,实现“你为我出力,我为你尽心”的良性循环。

  在积分和时间的互通互换上下功夫。每个家庭可在“时间银行”办理一本“储蓄存折”,农户通过积分可定期到“积分超市”兑换物资;农户或志愿者通过向有需求的村民提供服务获取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存入的时间可在自己需要帮助时用于兑换志愿服务或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储户。每名储户有基础分100分,超出100分的积分可按每10分转换成1个时间币存入“时间银行”;储户存入的服务时间1小时等于1个时间币,时间币可兑换物质或服务;时间币不够的储户在支取服务时可向“时间银行”贷款。以“时间币”为桥梁连接积分与时间,通存通兑,家庭积分以“时间存储”开展互助新模式,有效节约村级积分兑换物质的开支,进一步推动了村民以德行换德行的良好氛围建设。

  打破局限,“时间银行”开拓创新

  全县推行,打破地域局限。在新城镇水南村等21个试点村“时间银行”建设的基础上,在11个乡镇全面推行“时间银行”建设工作。存入“时间银行”的时间可在全县的“时间银行”支取服务,做到全县统一品牌,各村以支行形式运行,实现了跨区域办理、就近能办的目标。

  政策反哺,打破激励局限。打破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局限,通过每年度开展储户“评优评星”活动,实施“三奖”(精神激励奖、物质激励奖、优先礼遇奖)政策反哺,进一步树立“好人好报、德行天下”的价值导向。例如邀请星级家庭参加有关重大活动;每年安排星级家庭免费检验;星级家庭成员可在县内景区享受免门票参观浏览的待遇。

  智能助力,打破线下局限。搭建“时间银行”数字平台,县、镇、村三级建立管理账号,将“积分储蓄存折”转换成电子存折,在电脑端平台上进行积分兑换、积分登记、积分统计、积分归档,实现全村积分情况皆知,构建广覆盖、快响应、速登记的管理体系。村民可登录“大余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使用积分上报、服务需求发布、志愿服务“接单”等功能,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工作结合,打破常规局限。坚持“时间银行”与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将群众参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春耕生产工作、应征入伍工作等纳入积分奖励内容,将森林防火宣传、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纳入志愿服务内容,联通多个领域,实现各项工作互进互促。

  规范护航,“时间银行”行稳致远

  成立“一组一会一场所”。成立镇级“时间银行”积分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辖区村级“时间银行”建设;成立村级积分评议委员会,每月对所有上报或线下记录的“七积”积分和志愿服务时间进行评议审核,并推举季度“优秀家庭”和年度“星级家庭”;成立积分超市,统一标识、标牌,落实线下兑换网点,确保“时间银行”正常运行。

  建立完善“1+2+3”制度。健全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积分超市工作职责,搭建专业志愿服务人才库,为“时间银行”提供人才保障;健全积分超市物资接收制度、积分超市物资兑换制度两项制度,确保“积分超市”物资丰富,进出平衡;制定积分使用管理办法、积分兑换办法、积分奖励办法3项办法,确保物资兑换和时间兑换公平、公正、公开。

  推行“3榜积分”。以月积分为依据,分别对积分排名前列的家庭通过红榜公示;对积分排名靠后的家庭通过黑榜进行曝光,并确定专人进行重点对接帮教;以年度积分为依据,对各村年度积分榜总积分、总服务时间排名前三的家庭进行奖励。让村民在红黑榜和年度积分榜中体会荣辱感,达到警示村民的作用,调动村民参与“时间银行”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