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时光留芳——深切怀念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孟富林
时间:2022-02-14 12:45:1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夏树 字号:【

  11月6日,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上午11时许,手机上突然跳出孟富林主任前秘书陈春来的名字,便有一种不祥之兆。果然,春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孟主任走了。

  国庆假期我回合肥,到省立医院去看望孟主任,当时他已经病危,医生正在准备转往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人员告诉我,前两天精神状态还不错,新任省委书记到病房来看望的时候,他还提前起床穿好衣服,坐在沙发上等着,尽管已经不能说话了,还坚持在纸上写下一段话,表达感谢之情,祝愿安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我认识孟主任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那时,我在安徽工作,是农民日报社安徽记者站的站长。当时,三农工作上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粮食连年丰收,农民负担逐年加重。乡村里,时常发生农民因为缴不起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而自寻短见的恶性事件。可以说是自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农民怨言最多的一个时期。

  记者站经常接到农民的电话,有时刚说两句,就听到电话那头哇哇大哭。面对农民的诉求,我也时常搞一些调查报道。正在这个时候,大约是2001年初春,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省人大办公厅打来电话,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有没有时间随同孟富林主任,到皖西老区调研农民负担问题。接到这个电话,真可谓喜出望外。

  孟主任出生农民家庭,从基层干起,一直没有离开过农业农村工作,对基层、对农民都有很深的感情。出发的那一天,是个星期一,早晨8点钟,我们一行人乘坐一辆面包车,从省人大机关出来,经过五里墩立交桥,一路向西,第一站去的就是金寨县,这是一个将军县,革命战争时期有十万人参军入伍,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修建梅山水库,又有十万移民,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离开金寨去了霍山县,最后去的是舒城县。三个县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到一地,刚走下中巴车,孟主任就会对当地干部说,我知道皖西山区土特产很多,但不准给调研组的同志搞任何土特产。我们这次来,就是想摸摸真实情况,你们的任务,就是把我们带到最贫困的农民家里去。他还很严肃地叮嘱当地干部,绝不准弄虚作假,搞“群众演员”。

  走在田埂上,看到农民在田里干活,孟主任就走过去,主动握着农民满是泥巴的手,问收成,问负担。有一天,在铁冲乡的一块水稻田里,一个农民问孟主任:“你是上面下来的大官吧?”他笑着说,不能说大官,也就是个大个子,意思是说他自己个子高。诙谐的话语把农民都逗笑了。

  和农民交谈,他总是先讲两句笑话,让农民放松下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家几天吃一顿红烧肉啊?”不管农民回答多长时间,他总是有意识地拖长声调:“那不行,还要多吃肉啊!”然后他就对农民说:“你家在哪里啊,到你家看看好不好?”

  到了农民家里,他就干两件事:一是看“负担卡”。那个时候,为了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农村经管部门专门给每个农户发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农民的名字,家里几口人,承包地亩数,全年各种负担明细。这个小本子被农民习惯称为“负担卡”。孟主任总是拿着小本子,和农民一笔一笔核对,问农民是不是按卡上的数字缴,乡村有没有多收钱。第二件事情就是掀锅盖,看看农民吃得怎么样,特别是对剩菜,看得最仔细。他说,从剩菜碗里最能看出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这个不大好做假。看到农民家里剩菜最多的是白萝卜烧土猪肉,他回过头来对我说,这是你们六安一道有特色的土菜。

  谁家的房子最破,他就往谁家去,乡村干部想拦也拦不住。他总想多走走多看看困难户,尽可能多听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特别是增收减负的“良策”。一路上,他反复跟县乡干部说,要找到农民增收困难的真正原因,既要从灾害、市场、价格上找原因,也要从品种结构、开拓市场、品牌效应上找差距。要围绕农民增收这根主线,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因地制宜实施品牌工程、流通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

  白天走访调查,晚上就召集我们随行人员开会,他称之为“兜兜情况”。要求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要如实地说出来。在为期一周的调研将要结束的时候,他在总结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仍然记忆深刻。他说,从这次实地走访的情况来看,老区农民吃饭是没有问题了,粮食是够的,生活也有改善,收入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负担也在逐年增加,违规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比较严重,我们也看到也了解到不少。全省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发挥监督作用,督促政府不断减轻农民负担。夏树同志你作为中央媒体的新闻记者,这次跟我们一起调研,你们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该曝光的就要公开曝光,要理直气壮地为农民说话!

  “农民不增收,无颜谈发展。”孟主任在调研中对县乡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成为我的文章的标题,刊登在报纸的头版上。这次调研,虽然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却走了8个乡镇、14个村、40多个农户,以及15个乡镇企业。记得有一天晚上7点多钟了,才从乡下回到县委招待所,他还诙谐地说,今天收工不算晚。

  2003年,对于安徽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上半年,非典闹得城乡不得安宁。在村头,农民把文革时期的红杠子红袖章都派上用场了。下半年大水,淮河沿岸的几个行蓄洪区都启用了。从王家坝到姜家湖,一片汪洋。在阜南县、颍上县,孟主任多次坐铁皮船上到庄台上,看望受灾群众,了解救灾情况。这一年孟主任70岁了,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对农民的感情依然那么真挚,挂念着受灾群众。非典最严重的时候,他戴着口罩来到了舒城县,找到那个他几十年的老朋友,也已经七十多岁的村支书,了解疫情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一个村庄里,他看到农民为了躲避疫情,在家里用废旧塑料条编织篮子,一个人一天能编十几个,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受欢迎。孟主任非常高兴,要我们报纸好好宣传。他说,既能减少流动,防止疫病传播,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变废为宝。他还说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

  临走的时候,孟主任握着老支书的手说:“我们都上岁数了,保重身体啊!小孙子上学了吧,成绩还好吧?”“孙子长大了,学习成绩不错,那年您给他买的那身衣服,一直没舍得给他穿,现在小了,也没法穿了,我们家里商量就留着做纪念吧。”说起这件事,还有一段故事。那一年,老支书卸任了,有了空闲时间,就到合肥去看望孟主任,那时孟主任还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安排得很紧,就这样还是抽出时间,和老支书见了面,热热乎乎地聊家常。老支书走后,秘书过来报告说:“老书记带了2斤茶叶来,我没有收,让他拿回去了。”孟主任一听就急了:人家大老远提点茶叶来,你不收,人家又提回去了,这心里是啥滋味啊?你赶紧叫司机开车去追,看走到哪里了,我给点钱,你们到商场给他小孙子买身衣服,买好一点的。

  2005年10月,北京安徽企业家联谊会搞一个活动,想邀请孟主任到会给大家鼓鼓劲。孟主任一口就答应下来了。他说,安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最需要北上广深的大企业到安徽来投资,我这个退休老同志如果能出点力,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到了北京,我们还可以抽时间,去看看我们安徽的老书记万里同志。

  那天,在中南海,万里见到我们几位来自安徽的同志,显得非常高兴,一一同大家握手。落座后,孟主任向万里汇报安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万里侧着耳朵,听得特别认真,好像生怕漏掉什么内容。之后,万里问了三个问题:首先问了金寨县的情况怎么样,还有多少困难户?第二个问题是,淮河治理得怎么样了?他说,淮河治不好,年年闹水灾,是安徽的一个心腹大患。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省委那个老班子,谁还活着?孟主任给他一一做了解答,当时万里的听力已经很差了,需要秘书贴着耳朵大声复述给他听。当孟主任说,你们那届省委老班子只有王光宇同志还健在的时候,万里的脸上出现了凝重的表情。小声说了一句,噢,他们都走啦。

  临走时,我们请万里同志保重身体。他笑着说,我现在每天都锻炼,简单地说就是一动一静,动就是打网球,静就是打桥牌。万里同志生于1916年,那一年他89岁。他在安徽担任省委第一书记期间,因积极支持小岗村大包干和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受到广泛好评,坊间流传“要吃米,找万里”。

  2007年4月,孟主任得了一场大病,在省立医院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医生建议到上海长海医院进行手术切除。那一天是5月9号,早晨八点钟进的手术室,快到下午一点才出来。时任省长王金山让他的秘书钱力打电话到上海,询问手术情况,要求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手术以后,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从合肥前去探望的同志和亲友也很多,虽然刚动完手术身体还很虚弱,但他坚持从病床上坐起来交谈,以示感谢之意。他说,人家大老远来看我,我躺在那里,像什么话呀!因为频繁活动导致刀口术后感染,发起了高烧。到5月12日这一天,刚刚度过危险期,他睁开眼第一个想到的是,当天是国际护士节,他又坐起来,向前来查房及治疗的医护人员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敬意。

  十二年之后,当年被赶走的疾病又回来了。孟主任用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三年多时间,无论是在北京、在上海,还是今年清明过后回到合肥,始终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离开北京同仁医院那天,走路都颤颤巍巍,可他还专门到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向大家一一道别,表示谢意。今年国庆节前,连续高烧不退,他还在纸上写下一段话,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在病中他学会了使用微信,用微信向大家问候“早上好”“节日愉快”。10月5日上午,他还给我发来微信:“听听秋风,闻闻花香,让生活添彩,让时光留芳。新的一天,真诚祝福平安健康,早上好!”

  斯人已逝,时光留芳!89岁的孟富林主任走了,他热爱三农、关心群众、务实求真、和蔼可亲的高贵品质,却是一笔不走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三农工作者学习。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