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棚村位于安徽省南部海拔700米的峡谷中。该村曾经是林茶专业村,农民收入相对较高,但随着市场行情变化,新棚村逐渐跟不上发展,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初,安徽省第七批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团结带领村“两委”,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整村出列,2019年全部脱贫,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3.7万元。
今年以来,新棚村持续深化拓展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按照“生态立村、红色兴村、旅游活村、养生富村”工作思路,探索出“红色旅游+茶旅结合+民宿农家乐”休闲康养的发展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抓党建、强组织,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近年来,新棚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工作与村部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学习制度化,增强支部凝聚力。新棚村党支部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聚焦“创新课堂”,以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为基地开展红色教育;聚焦“小载体”,利用“互联网+党建”模式创立党建“有声图书馆”,开辟党员学习教育新阵地;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坚持“小站点”要有大作为,注重把学习教育与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党员带头发展致富等结合。
管理标准化,提升组织战斗力。新棚村党支部在接地气、求实效上下功夫,真正让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抓阵地建设,投入资金51.8万元新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党员活动室,配齐党员远程教育设备;抓组织发展,严守党员发展程序,坚持每年发展1名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结合村“两委”换届,选配3名年轻同志作为村“两委”后备人选;抓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将每月10日作为“党员固定活动日”,今年以来共开展活动10次。
服务精细化,强化便民保障力。对党群服务中心工作进行规范提升,全面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投资10万元新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为村民提供文化娱乐场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万元新建“海联同心”标准化卫生室,改善村民就医环境;投资57万元实施高包、小桐坑等村民组安全饮用水改造项目,保障群众用水安全;投资168.54万元实施电网改造工程,有力地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抓品牌、兴产业,打造红旅康养基地
村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打好红色牌,培育红旅康养产业。
抓好红色品牌,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2月,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主体工程正式开工,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跟班作业,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目前,新棚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正在申报省级爱国主义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赓续红色血脉,教育和引导年轻一代。结合“四史”学习,与青年商会建立联系帮扶制度,不定期组织省青年徽商商会、各市徽商年轻一代和侨界代表人士来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走红军路、重唱红军歌,重温峥嵘岁月,进一步增强践行企业家精神的初心使命和行动自觉。
开展传统教育,让康养产业蓬勃兴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截至10月底,已接待110批次1万余人来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带动23家农家乐蓬勃兴起、16家村民完成民宿改造,在民宿用餐3900多人次,近1000公斤高山硒茶、2000公斤黑毛猪肉销往各地,带动农户增收。
抓作风、优治理,美化山村人居环境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作风养成,优化村域环境治理,用红色精神引领乡村文明发展,改变村民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引导广大村民大力倡导和树立时代新风尚,助力乡村
振兴。
制定村规民约,促进邻里和睦。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制定《村规民约》,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出发,引导村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习”,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美化山村人居环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实施环境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积极推进全村环境整治工作,共设置垃圾箱23个,安排专人专车负责清理垃圾,及时拆除11处破旧脚屋,组织生态护林员清扫养护21公里村村通道路。启动康家居民点杆线下地工程和村文化活动广场项目,发动村民在房前屋后、公路沿线种植花果树木,计划通过3~5年时间把新棚村打造成花海长廊。
创建美丽庭院,共建和谐家园。向全村农户发放《新棚村创建“美丽庭院”倡议书》,号召按照“五美”要求(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种树栽花绿化美、院落设计协调美、家庭文明和谐美),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从改变“我的家园”做起,共建“美丽新棚”。作为厕所改造整村推进示范村,全村102户改厕任务已全部完成,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抓项目、促振兴,铸牢红色发展根基
多次召开村“两委”、党员干部及村民代表会议,开展乡村振兴大讨论,形成发展共识。新棚在抓项目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和打造合适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由脱贫村向红色示范村的嬗变。
进一步抓好硒茶支柱产业。按照实施“红色”与“绿色”相结合、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目标,继承产茶传统,开发“新棚硒茶”。申报“一村一品”,改造低产茶园630亩,开辟新茶园120亩。投资120万元购置设备、新建茶厂,建立标准化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与市县科技部门结对,邀请特派员驻村开展高素质农民茶叶管理技能培训。与南翔集团华夏国际茶博城联系合作,让新棚高山有机硒茶进入安徽高端市场,努力走向全国。
以项目支撑夯实发展基础。与农业、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对接,对新棚村域道路、桥梁、清溪河治理等做进一步规划,申报桥梁改造、小河流域治理、红军历史文化步道等46个项目,金额达5000多万元。多方引资,在高包、小桐坑等地新建山泉水蓄水池,建设光伏电站三期,将原新棚组近10亩闲置荒地打造成红军屋,将村废弃小学改造成新棚红旅康养接待服务中心。
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思想内涵,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皖南红军总医院报告厅二期、红军总医院广场、新棚大桥等4个项目预计12月底建成,届时将参照江西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苏淮安恩来干部学院办学模式开同步教学、上党课,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植入人心。
当前,新棚村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观念滞后,发展思路不够清晰。过去几十年由于交通不便,导致发展受限。而今虽然路桥通了,脱贫了,但群众的思想观念还存在思路不清、动力不足、止步观望等现象,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本村有学识、有能力、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缺少回乡创业意愿。二是人才欠缺,留人用人氛围不浓。目前新棚村在职村干部4人,平均年龄偏大、学历不高,不能有效适应乡村振兴需要。在民宿产业发展上,既缺少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民宿人才队伍,也缺少留人用人的环境。三是标准不高,基础设施需要完善。近年来,新棚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凤台大桥,打通了杨梅坞至张家桥通道,到七都镇的距离由33公里缩短到18公里,但是路面较窄、大部分是弯曲的山路,与打造新时代山村红色旅游示范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大引资力度,进一步做好路面、桥梁、河道堤坝等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系安徽省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