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难忘三峡人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树丛 字号:【

  长江又来大水了。

  据安庆市水文站测报,今年长江安庆段最高水位是18.45米,是继1954年1998年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高水位。

  今年安庆6月2日入梅,8月1日出梅,是历史上最长的梅雨季,可谓“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大别山区成为今年全国的降水中心,降雨量最多的岳西鹞落坪达到2179毫米。长江的高水位,安庆的“暴力梅”,大别山的强降水,使安庆的防汛工作“压力山大”。

  然而,相对于1954年、1998年,今年安庆的抗洪却多了许多从容,完全可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来描述。1954年安庆长江干堤上的广济圩、巨网段多处溃破,1998年安庆上游九江大堤决口,就是比今年水小一些的1999年也发生过多处险情,长江大堤崩岸、渗漏、管涌接连出现,我们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天天为那些隐患危堤而担惊受怕。

  今年的安庆江堤则大不一样,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滔滔江水高过大堤内侧的沿江路好几米,船在江面行,人在堤上走,汽车在最下面的沿江路上穿梭行驶。戏雨少年,撑伞美女,振风佛塔,长江大桥……油画一样的景致。看到这样的照片,我的眼前浮现出当年解放军官兵干部群众在江堤上抗洪时的情景。同样的洪涝,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究其原因,主要是1998年大水之后,中央投入巨资加固了长江大堤,更重要的是三峡大坝的建成,发挥了巨大的拦洪作用。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水利史上史诗般的超级工程,于1994年开工建设,2006年全面建成。今年是其建成后,发挥防洪挡水作用最大的一次。据长江水利委的官方数据显示,仅在迎战今年长江1号和2号洪峰过程中,三峡大坝就拦截了150多亿立方洪水,最大削峰率达46%。长江安澜,三峡头功!

  在忆及三峡工程建设功绩的时候,我想起了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的宏伟设想,想起了毛泽东同志“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篇,想起了邓小平同志“航运问题不大,生态问题不大,防洪作用很大,发电数量很大”的一锤定音,还想起了水电专家李鹏总理的《三峡日记》。但最使我难忘和惦念的,是那些为建设三峡大坝失去家园移民到安庆的三峡人。

  三峡工程移民数量是我国水利工程移民的历史之最,总数达130多万人,其中迁往外省的有十几万人。三峡移民采取了中国特有的开发性移民政策,“前期生活补助,后期发展扶持”是这一政策的核心,“稳得住,能致富”是移民的主要目标。中国有句俗语:树挪死,人挪活。三峡移民成败的关键,在于让移民有一个稳定的生产生活条件,“挪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移民,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据说“解手”这个词,就来源于古代的移民史。明代的朱皇帝是移民最强有力的推行者,或开垦,或戍边,或避疫,明朝大大小小的移民工程数不胜数。明开国之初,山东、河南、河北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瘟疫,人口骤减,十室九空。而距离不远的山西却社会安定,人丁兴旺。于是,官府就组织了一批又一批声势浩大的移民活动,把人口迁往地域辽阔的齐鲁大地,至今我家乡山东还有许多人说自己的老家是山西“大槐树”。移民,虽说是给百姓开辟新生活,但故土难离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根。当时,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官兵用绳子将移民的手捆住,遇有内急,报告兵丁,方能解手方便,解手就成了这件事的代名词,一直传至今日。

  根据中央安排,全国有11省市接受了12.5万三峡移民,安徽省是接受移民较多的省。2001年,安庆市宿松县、怀宁县被定为移民安置点,接收移民1589人,其中宿松县1064人,怀宁县525人。因省属国有华阳河农场坐落在宿松县复兴镇,方便为移民调整生产生活用地,所以宿松成为接收三峡移民最多的县。

  宿松的移民来自于重庆的巫山县。要说巫山县可能许多人不是很清楚,但要说“小三峡”“大宁河”,很多驴友都会为之兴奋。大宁河是长江在巫峡的支流。黄河,因泥沙浑浊变黄,曾几何时,长江大部分河段的颜色和黄河并无二致。但是你经巫山转船沿大宁河逆流而上,不仅有“出峡又入峡,大峡套小峡”的峡江险流,更会为水的清澈至极而惊叹。我在山东团省委工作的时候,为给三峡工程出把力,我们组织青年团员捐款,在那里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因而有幸看到了大宁河水的清澈透明之美,惊叹之余,搜肠刮肚竟然找不出一句合适的语言去表达。随行的伙伴说连水底鹅卵石上的灰尘都能看见,惹得我们捧腹大笑。后来,我读到了公刘先生的《小三峡印象》“滴翠峡真个像两匹其长无比的锦缎,这样的山色望久了眼珠子也会发蓝……”我为诗人的才情鼓掌,也为大宁河小三峡的景色叫绝。巫山不仅有大宁河的美,还有大昌古镇的名气。古镇始建于晋,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的郡县治地,也是水运交通的大码头、药材山货的集散地。历史上,这里有大量的明清建筑和名胜遗迹,也有从云南、湖南、湖北填川的移民,“大宁大昌不思故乡”,讲的就是那些因做生意而来大昌的移民的心境。宿松县一千多名移民就是来自大宁河畔的大昌镇。

  根据移民工作安排,移民接收地宿松县提供土地,移民迁出地巫山县负责建房、分配。当时,为了工作方便,巫山县大昌镇委托宿松县复兴镇代建,6月份签订委托合同,随后进行招投标,县委书记、县长、镇委书记、镇长,还有巫山县派来的工程质量监管代表,一天24小时倒班排班,倒计时管控建房,硬是在不到70天的时间内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230套新房。整齐大气的新房,和周围避水近岗、沿路靠圩、不分朝向、不管高低的当地农民住房相比,还是很抢眼的,当地群众也煞是羡慕。

  新房建成后,第一批移民过武汉下九江,顺江而来。从移民的辎重行囊,就可以看出他们对那片故土的难舍之情。四川人好麻辣,院子里的花椒树带来了;三峡人爱桔,大文豪屈原写过桔颂,桔树苗带来了;泡菜是巫山人的顿顿离不开的佳肴,腌泡菜的坛子带来了;还有看家的小狗,做伴的花猫都带来了。甚至还有用红布裹严的掺合着泪水的祖坟上的泥土……

  刚下船时,他们也对这些崭新的房子感到欣慰。然而没过多久,建房快带来的问题显现了,有的墙皮脱落,个别的门窗变形,还有细心的人发现排房间距不一样,等等。那些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了千百年的家园的三峡人,带着舍家之痛,以及移民分配外迁中种种难以言状的均与不均、公与不公、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在心中积攒了近十年的无名之火终于爆发了。2001年12月13日,几百人涌向了就近的复兴镇镇政府。

  那天,我正在为安庆大电厂的开工路条在北京“跑部”。主管的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直至县委书记,一个个从现场打来电话,情绪焦急,电话中都能听到现场喧嚣嘈杂的声音。几百名当地的公安集结起来,等待我们最后的决心。虽然人在北京,但我能想象出那些愤怒的三峡人的样子,家都没有了,还惧怕什么?思虑再三,我艰难地做出决定:他们是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心中有气我们要理解,解决问题,承担责任,无论是对巫山方面的意见,还是对我们的意见,都照单全收,不激化矛盾,不火上浇油,要绝对保证移民的安全!就是这样,我们不愿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镇政府受到了冲击,后来被媒体称之为“12·13”事件。

  我以最快的速度,经武汉天河机场奔向宿松现场。下车之后放眼望去,一些干部像泄了气的皮球。几百名公安干警就在现场,忍让后退,挨骂挨打,丢尽脸面,他们很沮丧。三峡移民也很后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哪来的胆量和火气,干出了这样自古以来就是违法的事情。

  那也是我到安庆任职后,面临的最大考验。

  为了沟通思想,理顺情绪,不顾当地干部的阻拦,我到移民中挨家挨户走访谈心。见到老党员张建魁时,他两眼含泪,哽咽着说:“我最怕发生的事发生了,自从十年前全国人大决定移民搬迁后,我们的心都悬着,现在人落地了,心还没落下啊!”他为刚刚发生的事情深深内疚,一个长者的诚恳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我轻轻地拍了拍他肩膀说:“我能理解。我也是离家千里来安庆工作的,我来当市长书记,都还有很多生活不适应,想必你们心中的结更大更多。我们先安好家,过好年,来日方长,以后的事过完年再说。”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三峡人到了宿松,但他们的社会情感还在巫山,一定要让他们找回这个“总和”,找到家的感觉。于是,春节前,一场声势浩大的为三峡移民送温暖活动开始了。宿松几十个部委办局对口帮扶移民户,帮忙修房子,帮忙整理承包田,帮忙处理棉花种子。县委书记带头帮扶联系一家移民贫困户。桐城、望江、岳西、太湖、怀宁、潜山、枞阳,安庆市内的迎江区、大观区、郊区,还有市直及驻安庆的央属省属单位,都捐钱捐物为移民送温暖。大米、腊肉、种子、树苗,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复兴镇三峡移民村。各类捐赠、慰问,每次都有市县领导参加交接仪式。不到一个月时间,几万斤大米、几千斤猪肉、过年的年货、来年的春耕的生产资料等等,从安庆各地送到了三峡移民的手中。

  我们还组织移民代表到岳西、太湖等国定贫困县参观。

  那年春节前夕,我收到了一位三峡移民的长信,还有一首诗。信中说,他也是“12·13”冲击镇政府的参与者,本来很害怕今年这个离开家的“年”。但有了全市人民和政府的关怀,我们这些离家人找到了家的温暖。我们将自己动手,自己调整,新村民变为新主人,做个宿松三峡人,共同建设美好的新家园。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可爱的农民兄弟,多么可敬的三峡人啊!我把信批给了市里几个班子和宿松县委负责同志阅读,还在《安庆日报》上发了消息。市委召开专题会议,检讨我们工作的不足,学习三峡人民的奉献精神,做好移民的帮扶工作。

  一年后,我因工作变动离开了安庆,但一直都惦念着这些三峡人。好消息不断传来:那些原来不会种棉花的三峡人,成了种棉能手。几位老人家从巫山带来的花椒树、桔树都开花结果了。四川泡菜在宿松成了名小吃。复兴镇还有了川味特色的小餐馆。县医院、镇医院一些医生护士还学会了四川话。最大的喜事要数三峡移民小伙子邹家松和宿松姑娘殷刘红结了婚,当地干部和他们两家人一样高兴,都说这是移民工作的最大成绩!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件都让我兴奋不已。

  今年长江的大水,勾起了我对这些往事的回忆。有大水无大患,我由衷地致敬三峡工程,致敬那些可爱的三峡移民。#FormatImgID_0#

  (2020年10月写于北京)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