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乡村产业花开正艳——甘肃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观察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毛绪强 字号:【

  3年,20个镇,2.09亿元财政资金撬动15亿元社会资本投入,镇域内产业增收效益达50多个亿。这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甘肃又是如何将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打造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点的?祁连山下的乡村产业之花为何如此美丽?记者深入甘肃金昌、张掖、天水等地的农业农村生产一线找寻答案。

  李香兰告诉记者,现在的好生活搁以前想都没想过。

  “每天一斤奶,只要三块五,每月看病抓药基本上都能报销;以前住的是土房子,现在都换上了安置房,吃水、取暖都方便;子女该上班的上班,孙子该上学的上学,更是不用操心。”她把这一切都归功于“村里这两年有了好产业”。

  76岁的李香兰老人是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村民。两年前,党寨镇被纳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承担起制种玉米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蔬菜产业提升促进项目等任务。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之一的陈寨村自然受益匪浅,不但借机发展起了自己的产业,而且带动人均收入突破16800元。社会效益更是达到以10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95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了社会资本为主、财政资金为辅、主导产业带动、二三产业联合、经营主体引领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这些便是李香兰所说的“好产业”,也是甘肃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一处缩影。

  乡村要振兴,产业须兴旺。三年来,从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从高山盆地到戈壁沙漠,甘肃省依托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在广袤乡村中全力打造产业兴旺的战略支点,努力推动各地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如今,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乡村产业与生产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农民利益与产业发展联结更加紧密;项目建设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融合发展、带动增收致富的作用更加突出。祁连山下,陇原大地上的乡村产业花开正艳。

  戈壁滩上建起“菜篮子”,农民种菜增收多一季

  走进永昌县朱王堡镇陈仓村,几百座蔬菜大棚绵延数里,寒风中,它们如同受阅士兵般,整齐排列道路两旁。这里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也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所在地。

  “我们现在有198座生产棚,31座育苗棚,基地里一年四季都有蔬菜种。”朱王堡镇镇长张仁吉介绍,在没搞设施农业之前,当地很多农民外出打工都是三月份到十月份,到了冬季用工减少,想找份事儿干比较困难。通过项目示范引导和规范建设,产品品质好了、价格明显提高了、市场销路也广了,就地就近务工人员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可以领取12个月工资。

  地处北纬38度黄金带,朱王堡镇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高原夏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品种优选和适应性培育,这里产出的娃娃菜、西兰花等10余种蔬菜备受市场青睐,娃娃菜、西兰花、甘蓝等11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河西走廊冬季漫长寒冷,如果不发展设施农业,高原夏菜种露播也就是春季到秋季,漫长的冬季和初春就只能闲下来。”甘肃华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成有说,“通过设施农业现在一年四季都能种菜,特别是冬季的蔬菜不仅可以远销南方省市,还可以填补本地蔬菜空缺,不愁销路。”

  冬春忙大棚,夏秋忙露天。海拔1450米到海拔2500米之间,东西种植距离达100公里,朱王堡镇高原夏菜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强镇设施农业建设,变农闲为农忙,让当地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增收。2019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

  蔬菜种得好还要卖得好,从采摘到市场不超过36小时为宜。为此,金昌达盛新业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起了产销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产品展示、电子结算、测土配方等服务。在这里,朱王堡乃至金昌的高原夏菜将通过分销走向全国。

  大棚外寒风凛冽,大棚内暖意融融。走进大棚,正在侍弄菜苗的陈仓村村民赵金玉告诉记者,自家的20亩地按每亩1000元价格流转给了华宇公司,每年能得到2万元流转费用。除此,自己和丈夫在基地打工,每个月收入近万元,加上光伏发电项目每年10万元的分红,自家在镇上买了三个门面房一处楼房,“日子过得一点不比城里人差”。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融合为路径,目前朱王堡镇“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农业产业强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镇高原夏菜加工储存能力达20万吨以上,产品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蔬菜供应基地。2020年,高原夏菜亩均收益达1万元以上,带动周边蔬菜种植户亩均增收1400元以上。

  “全国劳动模范”、永昌县泽民农产品收购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祯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是个示范性很强的好项目。它带动能力强,能调动农民特别是广大小农户参与发展乡村产业的积极性,让多数人在产业发展中受益。”

  党建引领产业,为现代农业发展装上“红色引擎”

  走在祁连山看乡村产业,富民增收永远是不变的主题。

  与永昌县朱王堡镇相比,除了同样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外,甘州区党寨镇还承担着制种玉米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的任务。在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中,党寨镇更注重依靠党建引领的重要作用。

  “几年前,村里就想发展蔬菜产业,可多数村民们不接受。”陈寨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志波是近几年村里产业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18年,为了打消村民们顾虑,陈寨村组织村民到山东寿光考察学习蔬菜种植。回来后,先由村“两委”干部带头种下300亩地,当年辣椒等蔬菜卖出400万元效益,村里务工性工资开出150万元,这不但让村民们“开了眼”,而且尝到“甜头”,多数从“不支持”变为“支持”并参与进来。

  发展产业,有地还得有钱。仅靠村里原先零零散散的几片地肯定不行。在党员干部的劝说下,村民们纷纷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资金更是为陈寨村发展蔬菜产业锦上添花,这让村民们增加了发展产业的信心。这一年,陈寨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6090万元,建成高效智能日光温室436座、连体钢架大棚53万平方米;蔬菜种植面积达7150亩,蔬菜年产量超过2万吨,销售总额达到1.2亿元。

  “依靠传统种植,一亩地纯收入也就在1000元左右,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每亩地纯收入突破了4000元。现在全村有1600人参与到生产环节。”陈志波说。

  党旗飘起来,党员动起来,产业强起来。近年来,党寨镇紧紧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立足资源禀赋促进“党建+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党组织推动和党员带动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红色引擎”。

  “强村+强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帮穷村”,党寨镇通过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打破乡镇地域限制,成立国道227线乡村振兴示范带设施农业片区党委,集中优势力量共谋发展。如今,陈寨村、马站村、小寨村、七号村和梁家墩镇六号村、五号村,这6个以设施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在片区党委的统一谋划下,经过两年发展,形成科学育苗、绿色定植、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订单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集聚起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一改从前各村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

  据介绍,通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党寨镇建成制种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万亩,建成连体钢架大棚30万平方米、高标准智能化日光温室348座1788亩,进而带动全镇蔬菜生产面积达到2.6万亩。通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不但让当地乡土经济、乡村产业得到进一步培育壮大,而且涌现出一批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如张掖金满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祁连牧歌实业有限公司、金南瓜生物高科有限公司等,这些龙头企业为当地壮大农产品加工能力、培育农业品牌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产业强了,农民富了,农村美了。陈寨村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过程中,不但找到了产值,而且提高了颜值。该村以老旧房屋拆除为突破口,拆老屋、除废旧大棚,高标准整理出8100亩可供耕种土地,用于发展蔬菜产业。在村文化广场后面,占地近百亩的休闲农庄,如今不但是村民们休闲健身的场所,而且承担着果树育苗的功能。

  据统计,党寨镇通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带动本地及周边农业产业新增稳定就业500余人,设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临时用工高峰期日均达1000人以上,镇域及周边乡镇就地就近就业明显增多,较项目实施前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民就地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6%。二十里铺村民徐丽霞告诉记者:“忙的时候就干自己家里的活,闲了就到村里的合作社来干活,一个月下来,能挣到3000元左右。流转费加上务工费,收入也不错,感觉自己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了。”

  打造苹果特色产业强镇,托起山区农民致富梦

  决战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天水市将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加大建设力度,为山区农民致富增收拓宽了途径。

  位于秦安县北部的安伏镇,是一个半山半川区乡镇。两年前,该镇立项实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目前相关任务已全面完成。

  镇上有两家水果龙头企业,一个天水梦源果品有限公司,一个秦安雪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司相距不远,只不过主要销售途径有所不同:一个主推线上,一个主走线下。

  “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产业园,我们争取到150万元的项目支持,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对我们帮助特别大。”天水梦源果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红芮,从十六岁就开始倒腾苹果,对这颗“红果果”有着深厚的感情,用她的话说就是“这里的苹果承载着山里人致富的梦想”。节假日期间,梦源公司的“创意”苹果在线卖出了88元一个的“天价”。

  走进秦安雪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包装生产车间,一条大型果品自动化分选生产线两侧,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颗颗红润饱满的苹果在这里经过清洗、检测、分选、包装后,送往全国各地的超市或批发市场。

  “以前的生产线只能粗略地把苹果进行分类包装,现在这套新上的生产线不一样了。不但按照果品精确分类,而且能给苹果做全身扫描,解决了以往看不到的霉心病等问题。”雪原公司负责人蔡二成种了三十多年苹果,他告诉记者,2019年新上的这条生产线投了近500万元,通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争取的250万元财政支持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就业人员从业能力,雪原公司的“扶贫车间”分别设立了果品分拣包装、实体销售、卫生保洁、驾驶运输等多个扶贫岗位,共吸纳贫困人口稳定就业25人,每年人均收入4万元左右。在果品销售旺季时,能解决周边镇36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建基地,强龙头,促融合,全力打造苹果特色产业强镇。”天水市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