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穆青一段难忘的记忆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廉民 字号:【

  今年3月15日,是中国新闻界泰斗穆青的百年纪念日,各大网站不断有重要纪念文章发表,新华通讯社和郑州大学举办“勿忘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名家暨穆青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清华、人大、复旦、南大等高校和新闻机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追忆穆青和缅怀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不由得让我想起,穆青来蚌埠故乡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

  大约是1993年的5月18日,新华社安徽分社负责人宣奉华,突然打电话到蚌埠市委宣传部对我说,“穆老头”要来蚌埠,尽快向市委汇报并做好接待准备,他会提前一天到蚌埠,并特地强调吃住行等安排一切从简。

  当时,我已经有十多年的专业新闻工作经历,知道穆青在中国新闻界的超级重量。因此,立即认真向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世对和时任市委书记徐景仁作了汇报,并建议拟定预案,两位领导需出面,全力做好接待工作。宣奉华和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等人员到达蚌埠后,在当时的南山宾馆2号楼二层椭圆形的会议室里开会,商量具体接待细节。

  如果没记错的话,5月21日早晨,穆青和夫人续磊乘坐火车准时到达蚌埠火车站。我和宣奉华等接站。我第一眼见到穆青的印象,就是他穿着朴素,脸上总挂着注视你的微笑,特别和蔼可亲,没有任何高官和名牌大记者的架子,非常容易接近,夫人续磊话语不多,看上去很慈祥。到达南山宾馆后,穆青笑着对我交代说,“小李,吃住简单点,不要铺张浪费,也没有这个必要。”进房间刚放下行装,穆青就对我提出来,要去他曾经居住过的房子看看。他说,他家以前住太平清真寺对面,不知道老房子还在不在?

  陪同人员中,我是蚌埠人,以前在蚌埠日报社工作时,从位于华利街老商务印书馆的住处步行上班,每天都经过这里,路熟。穆青对我说,“小李,你带路。”

  从南山宾馆到太平清真寺并不远,说着走着,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太平街与南山路交叉口的回民小学西面。穆青站在马路上仔细端详了一会,指着紧挨着路边两小间平房果断地对我说,“就是这两间房!”他还对夫人续磊说,“老续,以前我就住这里。”这两间平房斜西门朝北,房顶是杂色碎瓦,进屋需要跨上几个小台阶。

  我陪穆青走进低矮潮湿的小屋,他对我说,小李,你看,虽然屋顶由草变成了瓦,但是房梁棒还是原来的,窗户也没有变,还是朝北。穆青还指着说,当时床放在哪里,水缸放在哪里,做饭在哪里,其实,这两间房严格说,只是路边搭的简易房。穆青仔细看完,多次向当时的房主道谢后,随即就转身去了马路对面的太平清真寺。

  位于南山路太平街口紧挨着老房子东几十米,就是回民小学,新中国成立前称成德小学,清真寺和小学这一片都因靠近淮河码头聚集居住了不少回民而兴建。

  穆青走进清真寺,院子里刚好有几位回民兄弟围在一起说话。穆青就走上前,同他们热情地拉起了家常。当有人知道他是穆青后,急忙大声喊着一个人的名字,让寺里年长的阿訇过来。当穆青报出自己原名是穆亚才时,那位老阿訇竟然认出了他。彼此互相致以问候行了礼,老阿訇拉着穆青的手走进了屋。我记得,穆青同回民兄弟交谈时,说到了党的少数民族政策,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等等,还一起照相合影留念。

  走出清真寺,穆青还略带豪气地对我说:“小时候,在这个院子里跟着拳师练过拳。”为此,我特地查阅了历史资料。《安徽蚌埠回族武术略考》中清楚地记载:“1928年,回族查拳名家马忠岐来到蚌埠……穆青和李少初在小学时代都跟马老师学过查拳。”

  中午,回南山宾馆时,穆青不同意去事先安排好的竹园小餐厅里吃饭,要在大餐厅同其他客人一起就餐。我只得通知宾馆,午饭地点调整到可以摆台多桌的中型餐厅琵琶厅里就餐,而且穆青不准上酒水凉菜,要求热菜主食一起上,只是建议加个馒头。他说:“够吃,能吃饱就行!”

  下午,应穆青要求,我们陪他去看看他孩提时代经常玩耍的小南山。上午因市委开常委会,没能陪同的市委书记徐景仁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世对也赶到了小南山。

  当年,为纪念在南山阻击战而牺牲的淮上军烈士,将蚌埠市中心的南山辟为公园。后来因其他历史事件,公园内先后建造了“烈士祠”“纪念碑”等。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政府修建了园厅、花房、四角亭、荷花池、消防瞭望塔等,栽植了各种树木。20世纪80年代,蚌埠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南山儿童公园。公园曾用名中山公园、蚌山公园、南山公园,蚌埠老一代人俗称“小山子”,离穆青家居住的地方往东仅有几百米远。

  穆青说,他记忆最深的是小山子西边有几块大石头,小时候,经常来玩,此行一定要找到,了却一个心愿。穆青进了公园,在看过几个石碑后,径直走到西坡,在看了又看后,指着其中一块比较凸出的大石头,像孩子一样高兴用手指着说,“就是这里”。他喊夫人老续并邀请大家:“来,我们照张相!”在山顶,市委书记徐景仁指着西侧一个圆形可以转动的红色钢架穹顶建筑说,这是可以转动的餐厅,进去坐坐。在圆形餐厅,徐景仁陪穆青一边喝着水,一边汇报蚌埠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变化,我坐在旁边认真听着。当听说,当年蚌埠市的二马路,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商品市场时,穆青说,我们看看去,记得还有一家外国人建的电影院。

  小南山离二马路也很近。穆青是步行走过去的,看了当年维多利电影院改名后的人民电影院,民国东亚饭店,又看了沿街亨得利钟表行等一些老建筑。在看了津浦铁路线在二马路上的六股道后,折返西走,沿路参观小商品市场。穆青不时停下来同路边商户交谈,大意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祝愿他们生意兴隆。

  解放路淮河大桥,是蚌埠市修建的第一条横跨淮河的公路大桥,在淮河铁路大桥的东边。穆青说,小时候,因居住的地方离船塘和码头近,也常去淮河边玩水。第二天下午,穆青兴致勃勃地去解放路淮河公路大桥参观。穆青说,在解放战争期间,他随部队南下时,因津浦线淮河铁路桥被大水冲毁,他是乘着“小划子”过河的,到南岸时已是深夜,为了不打扰老百姓,在村边的草棚子里睡到了天亮后,继续往南开拔。当他听说,我写了关于建桥的长篇通讯《斜拉王子》,蚌埠淮河公路大桥是当时亚洲数得着的竖琴式钢索斜拉桥时,十分高兴,还拍了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要想写出好的通讯,深入采访很重要。”

  蚌埠市第二中学是安徽省示范高中,新中国成立前称江淮中学,穆青曾在这所中学读过书,从穆青家沿着太平街往南走,大约10分钟就可以到。下午,穆青去蚌埠二中参观。穆青说,二中有一颗老槐树,在他的记忆中印象深刻而清晰。

  因我事先通知了蚌埠二中,在到达二中北门时,校领导和部分老师已在等候,校领导陪同穆青走到校门内东侧的大槐树下。穆青动情地说,记得当年在江淮中学上学时,课间休息,常常在槐树下与同学们在一起。看完槐树,参观学校后,穆青来到教室与老师们亲切座谈,主要是回忆当年的学生时代。蚌埠二中领导请穆青题写蚌埠二中校名,穆青说,“我上学时是江淮中学,那时还不叫蚌埠二中。”当穆青听说,蚌埠二中正在建设校图书馆,就说,“我题图书馆吧。”说完,欣然拿笔,写下了“图书馆,穆青书。”

  穆青在蚌埠时,我和穆青多次交谈表示,我们这代新闻工作者,是学习他的新闻报道成长的,记忆较深,阅读学习较多的是《雁翎队》《驰向人民的海洋》《工人的旗帜赵占魁》《管得宽》《一厘钱精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等等,特别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国人民都在看,都在学。穆青还间断地谈了采访报道的感受,大意是说,写历史的审判一稿,感到责任重大,又一次体会到新闻记者记录历史的光荣使命!穆青不止一次地介绍了焦裕禄一稿的采访写作过程,强调记者要沉下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线,要在火热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去发现和报道典型。记者头脑里要经常装着问题。记者要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时说到,焦裕禄一稿是反复改出来的。他听了焦裕禄的事迹后,非常感动,采访现场流下了眼泪,报道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超出他们一起采访报道写稿几位新华社老同志的预料。穆青说,后来,他又喊着写焦裕禄稿的两位老记者冯健和周原,再次回到兰考,一起写下了《人民呼唤焦裕禄》等报道。他动情地说,“兰考以及中原的变化太大,如果焦裕禄还活着,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穆青在蚌埠期间,我曾多次求问:“穆老,您是哪里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您是河南周口人,有的说您是河南杞县人,有的说您是安徽蚌埠人,您到底是哪儿人?”

  穆青笑了笑说:“我祖籍在周口,出生在蚌埠。”接着,穆青顿了一顿,收住笑容,略有沉思并悲痛地说,“河南闹灾,我祖父带着父亲来到蚌埠。记得听祖父说,当时逃荒的路上,看到很多灾民一无所有,只有一根扁担挑着两只筐,一头筐里是铁锅和棉被,一头筐里是孩子。”

  穆青在蚌埠的三天,除由他的姑父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蚌埠市政协副主席李少初陪同去东郊为祖父扫墓外,我始终同他在一起。穆青同我聊了他家的一些往事,经回忆和核对,大意是说,穆青出生蚌埠,在成德小学和江淮中学附属小学读完小学,在江淮中学读过初中。穆青祖父因病去世后的第二年,因没有生活来源,全家迁往奶奶的娘家河南杞县,并在杞县大同中学继续读书。后来,他参加学生运动,与几位同学相约赴山西投奔革命,在临汾参加了八路军,后考入延安鲁艺,毕业后成为一名党报记者。当时在边区政府登记时,工作人员问他从哪儿来的,他说河南。又问河南哪儿,他说,杞县。于是,登记的籍贯便是杞县,放入了档案。穆青说,当时也没有多想,革命战争年代,初始档案很重要,以后也不好再更改了。

  穆青和夫人续磊,要离开蚌埠去合肥新华社安徽分社了,临走时,穆青说,“小李,以后到北京时,可以去总社找我。”

  穆青离开故乡蚌埠回北京不久的当年9月,我在蚌埠市委宣传部的办公室里,收到穆青寄来的一个小包裹,里面有穆青新近出版的著作《彩色的世界》,并附了一封穆青亲笔写的信,大意是,感谢回蚌埠故乡时的热情接待,他出了本新书,有40多篇散文,近200幅图片,是他考察新华社驻国外分社时撰写的文集和拍摄的影集,委托我转交给蚌埠二中图书馆收藏。

  我立即联系了蚌埠二中校领导,把穆青的专著送到他们手上,并转达了穆青对学校发展的良好祝愿!非常可惜的是,穆青的亲笔信,因我多次更换办公室,竟然找不到了。记得有一次出差北京,去新华社拜望穆青,被他的秘书领进办公室,穆青还是热情地招呼我为小李,并把我介绍给在办公室里的其他人。看到穆青办公室里当时人比较多,时间不长我就离开了。通过这次机会,我结识了新华社多位朋友,也开始了在新华社持续多年发稿的经历。这是后话。

  穆青是喝着淮河水和延河水成长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名家。半个多世纪的反映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闻报道,几乎每一篇都奇迹般地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穆青的新闻作品、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中光彩夺目的篇章。

  穆青不仅是党的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也是引领中国新闻写作方向的一代宗师,他的崇高境界和教科书般的经典报道,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特别是“勿忘人民”,千万不要忘了老百姓,不仅是中国所有新闻工作者的榜样,也是新形势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砥砺前行的党员干部的榜样!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