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和一个复杂系统,首先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去完成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要到实践中去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既要对绿色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理性认识,又要将这种理性认识在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上实践。或者说,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多大成效,主观上取决于各行为主体的认识水平,客观上还要受农业绿色实践能力的制约。因此,农业的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和一个复杂系统,首先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去完成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要到实践中去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哲学思考,探讨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用哲学观点深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认识
从唯物史观看待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处理好了人与地的关系,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同时,由于粗放的发展方式,环境承载能力亮起了“红灯”,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吃得饱,而是希望吃得绿色、吃得健康。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存在,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迈入新时代后,新发展理念在传统农业上的实践,受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而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绿色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则是解放绿色生产力,发展适应绿色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关系的客观需要,这是由我国实践着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决定的,也是被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史所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用人民观点来思考农业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更高要求,而且在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传统农业发展主要是解决13亿人赖以生存和进行再生产的基本需要。而对照目标任务,农业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的是人关于安全、环境、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的是农业绿色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同时,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解决的是农业绿色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两者构成了农业绿色发展的人民价值取向。
以对立统一法则把握好农业绿色发展的推进方法。农业绿色发展既涉及观念、认知,也涉及生产、经营、消费各主体,还涉及管理、政策、机制等各方面,利益诉求不一,关系错综复杂,需要运用好对立统一的法则,分析好几对关系,掌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方法与内在要求。
绿色与效益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论述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对于发展理念不断上升的理性认识。实际工作中,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出现某种形式上的“冲突”时,效益要为绿色让路。从根本上看绿色和效益是辩证统一的,改善生态环境本质就是释放绿色生产力。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就是以绿色促进发展,解放绿色生产力,促进绿色生产和生活,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要素配置上要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则要起到强有力的规划、督促和保障作用。政府和市场发挥的作用是对立统一的,两只手都要强,但强的方面不一样。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理顺体制机制,倡导绿色消费,对薄弱环节有必要予以资金撬动,先期要起到主导作用,待市场发育成熟后要及时“让权”。市场要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以及政策洼地效应,主动选择人力、财力等要素流向,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源头防治与污染治理的关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减存量和减增量并举,源头防治是减增量,污染治理是减存量。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同时也用去了占世界30%的化肥和世界第一的农药使用量,环境承载能力几乎到达极限,土壤、水体污染状况触目惊心,不治理、缓治理人民群众不答应。在此背景下,污染的快速有效治理又转化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污染状况的改善,源头治理自然又成为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减存量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成绩;减增量带有基础性、长远性,一时一地不容看见,必须防止一边减存量一边有增量的情况发生。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农业绿色发展要严守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粮食安全等底线不动摇;要加快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研发;要提升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加强消费引导等工作来支撑。以上工作,管当前主要抓点带面,管长远主要建章立制,两者也是对立统一于具体实际工作中。
关于农业绿色发展实践路径的探讨
我国农业区域性差异较大,农业绿色发展实践模式千差万别。本文从复杂具象中抽象出简单链条来进行探讨。即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污染治理”三个角度来分析探讨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基本论述逻辑是推动供给端绿色生产、拉动消费端绿色消费、加强产地环境污染治理,三者良性循环来实现绿色发展。
供给侧,绿色生产怎么推。从供给侧推动绿色生产,就是要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低端农产品供给、扩大中高端农产品供给,解决一头是大路货农产品价低、销难,一头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绿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为主攻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深入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重点从“品种、品质、品牌”三方面着手。一是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系列新品种,从源头上优化产品结构。二是严格按照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全程标准化、可溯源的方式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创响一批有“乡土”味的特色品牌。
围绕投入品减量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法”等绿色发展措施。通过调整品种结构、提升地力、精准施肥等措施减少化肥使用量;通过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减少农药使用量;通过推广降解膜、残膜回收等减少地膜污染。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将“好山好水好地出好产品”的理想变成优质安全农产品产出的现实。
围绕高效集约可持续改善绿色生产方式。一是推进节约集约生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推广抗旱新品种、旱作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逐渐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二是推进立体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从平面到立体利用、从单一到复式利用。如稻田养鸭、养鱼(虾、蟹)、稻田间作水生花卉(蔬菜)等水田立体模式;果树、牧草、畜禽、沼气为基础的生态果园模式。三是促进循环发展。将种养业、渔业与加工业有机链接,达到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如利用沼气、畜粪等,发展“猪(牛、羊)-沼-果(菜、茶)”等循环模式。如围绕秸秆“五料化”利用,发展“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等生态循环链。统筹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循环利用,就是捡回农业的另一半。
围绕农业多功能性激发绿色生产新动能。充分发挥农业承载的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载体,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种下“玉白菜”、栽下“摇钱树”、打造“聚宝盆”。发展“旅游+”“互联网+”等新模式,拓展农业外延,发展乡村游、亲子农庄等旅游产品,提供生态保护、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
需求端,绿色消费怎么拉。从需求端拉动绿色消费,就是拉动形成绿色消费多元化,以品牌美誉度推高绿色消费公信力,以优质优价构建绿色消费的持续动力机制。
以高端特色专享的优质产品需求拉动绿色消费多元化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由传统的主食为主,转向肉蛋奶消费增加,高端水果、特色蔬菜、水产海鲜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消费持续攀升。消费者从追求便宜到更看重品质,更讲究营养和健康。此外,一些高端或特殊群体,还有对低糖型、蔬菜型水果以及主食类专享品种的需要等。不同人群高端需求的多样化,对多元化、精细化的绿色消费产生了强烈的拉动。
以绿色有机地标等品牌发展提升绿色消费公信力。在推进品牌战略中,应以农业农村部主导的“绿色”“有机”“地标”和公共品牌等为引领,以企业自主品牌为载体,通过连接基地与农户,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标准化程度,通过连接市场与消费者,打通全产业链,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推进“地标+绿色(有机)+企业品牌”“区域公共品牌+绿色”等融合发展模式,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品质特性与绿色有机农产品突出的安全优质、全产业链优势有效对接,进而培育一批区域特色“乡土”公用品牌,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绿色消费公信力,提振绿色消费信心。
以优质优价拉动形成绿色消费的动力机制。绿色消费的持续动力机制在于优质优价的形成。优质优价的形成主要由三个要素起作用。一是优质。主要体现在产品使用价值和使用者主观效用两个方面。二是信息对称。主要指优劣产品使用价值的差别和主观效用的高低,两者以品牌美誉度的形式及时传递信息。三是价格机制。“优质产品+品牌美誉传播+消费者体验验证”促成价格机制形成。因此,要在绿色、有机与地标农产品等优质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其发展理念、技术标准、品牌文化,形成强大的品牌美誉度,依托示范、专营、线上线下推介等快速传播,以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为拉动绿色消费持续注入动力。
“两手”互动,农业污染怎么治。“两手”互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就是要注重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从“堵”“疏”两头发力,综合施策、系统治理。
从农业污染源头“堵”。我国种养业生产普遍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用化学品投入量过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充分等现实情况,决定了污染源头减量是遏制农业污染的根本途径。从源头堵住农业污染,需要统筹考虑产业、品种选取,绿色生产技术采用,投入品减量替代,农产品产出与污染治理成本测算,杜绝工业废弃物直接进入产地等措施,优化产地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
聚焦重点污染“疏”。因地制宜对主要领域、重点区域、主要污染源等进行集中治理。对用肥量大、用药敏感的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支持引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积造和施用有机肥;有序淘汰高毒、高用量、高残留农药品种,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提高畜禽粪污和秸秆、地膜的资源化利用效率,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对农业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控制农业开发强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资源消耗量小,环境成本低的农业产业。
“两手”互动统筹治理。“两只手”协同配合,合理分析当地种养业特点,依靠走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途径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具体来看,特定区域要根据水源条件、土壤特性,畜牧业养殖规模和集中程度,以及交通运输条件、气候条件等来选择优势作物品种,同时养殖业要在综合考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易程度和区域消纳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种植业可提供饲料量和种类,合理确定养殖类型和规模,力争做到区域内农业农资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围绕绿色生产生活生态方式的形成,创新绿色生产技术、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建立绿色消费动力机制、出台绿色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深化农业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等布局规划,总结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经验和模式,创新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科技研发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政策体系创新,加快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把好准入关口,完善以绿色为导向的监测与考核制度。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创新。突出绿色导向,把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转到低耗、生态、节本、安全、优质、循环等绿色技术上来,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配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的研发力度。抓好试点示范,集成组装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扩大推广范围,放大示范效应,做好相关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工作。
加快培育农业绿色发展市场主体。在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和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绿色产业。在消费端,实行绿色消费补贴,培育绿色消费群体,加大绿色消费的培训和科普宣传力度,营造绿色消费良好氛围。在农业污染治理中,适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落实市场主体责任。
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关于“推”的方面。加大绿色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建立有机肥厂、生物农药企业、规模化大型沼气、残膜加工、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处理工程等,用地按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用电享受农业用电价格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使用价格机制,包括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阶梯价格机制等。
关于“拉”的方面。建立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坚持补贴向优势作物、优势区倾斜。转变补贴环节和方式,由补贴生产过程转变为补贴绿色生产效果或生态保护效果;由政府直接补贴转变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对绿色、有机、地标和区域公共品牌的支持力度,对申请主体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补贴力度。
关于“治”的方面。培育从事农业污染治理的专业化企业和组织,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三方治理模式。加大水肥一体化、地膜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设备的研发支持力度,加大对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种养循环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放大示范效应。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地方农业绿色发展的监督和考核。
(作者单位:杨锚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李景平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赵明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李连海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