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农广校体系积极探索农民职业教育新途径,充分发挥省内涉农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打通了农民培育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衔接通道,构建了贯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淮安模式”和“东台模式”。这为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项探索
发挥广校主体作用,办好农民中等学历教育。江苏省农广校依托省市县三级建制、四级办学体系,按照中央农广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遵循务农农民学习特点,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弹性学制等方式,面向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联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半农半读”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全省年招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以上,在校生规模超1.2万人。近年来,按照中央农广校有关要求,江苏省农广校将农民职业培训与中职教育衔接作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内容,指导地方农广校探索建立具有广校办学特色的“能力+学历”一体化培养模式。如,淮安市农广校从2018年起推行中职教育和农民培训在对象选择、专业开设、课程构建、教学形式、实践指导、评价考核等环节统筹整合,实现中职招生743人,探索形成农民教育培训衔接培养“淮安模式”。
强化联合办学机制,畅通农民学历提升通道。江苏省农广校围绕产业需求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与省内农业高职院校合作,探索高素质农民培养新路径。2013年起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太仓开展“定向委培”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派高中毕业生试点涉农类大专学历教育,政府全额补助学费,毕业生统一调配到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就业。该模式被列为农民教育培训十大模式,现已在苏州、扬州、盐城、淮安等市多地推广,在校生规模近千人。2017年起联合省委组织部,推进“定制村官”培育工程,面向部分地区高中毕业生,列入高职批次定向招生、定制培养,毕业后由当地组织部门安排回原籍村(社区)基层组织工作。每生每年财政补助800元,已完成招生近400人。2018年,昆山等地根据高素质农民更高层次学历提升需求,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农民免学费函授本科教育。2019年,东台市农广校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合作,经省教育厅核准校考计划,将中职与高职部分专业和课程进行衔接,实现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由高职院校负责落实招生计划,农广校负责选送学员,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行双重教学和双重管理,形成农民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的“东台模式”。
推动创新政策激励机制,营造农民职业教育良好氛围。江苏省各地积极推动创设农民职业教育激励政策,逐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良好的保障和动力机制。在经费支持方面,非全日制涉农中职学生全部实行免学费补助,每生每年补助1200元,全省年均补助总量在1200万元以上。南京市出台《青年大学生高素质农民学费补助实施办法》,向毕业后连续务农满三年的120名高素质农民发放学费补助270万元。在推荐使用方面,镇江市等地优先聘请大专以上学历的高素质农民为非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担任省市农业项目指导员。吴中区将15名中职教育学员评定为助理农艺师职称。在项目扶持方面,支持经中专以上教育的高素质农民优先申报各类涉农项目,其所创办的经济实体优先评为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在人才激励方面,扬州市、镇江市分别将接受高职教育的学员优先纳入“英才培育计划”和“金山英雨才”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优先推荐为各级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标兵。
淮安模式
淮安市农广校立足产业搞培育,精准培育促产业,探索推进农民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融合发展,初步构建了“层次互接、学分互认、经费互济、资源互享”的农民教育培训衔接培养“淮安模式”。该模式核心是实行学期、学分双学制教育,把农民培训经历、从业经历、职业资格、获奖成果、实践实习等转化为中职教育的相应学分。主要特点:
层次互接、注重融合。淮安市农广校长期与人社、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年培训人数2.2万人以上,市农广校从中遴选优秀学员参加中等职业教育。2018年起,市农广校同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联合开展农民高等职业教育,从参加“半农半读”中职教育的学员中遴选120名学员参加高职学习。
学分互认、注重并合。2016年起,淮安市农广校在现代农艺技术(稻虾综合种养)、蔬菜园艺技术两个中专班尝试“半农半读、弹性学分”培养模式,推进职业培训与中职教育衔接。以学时考核学习量,以学分认定学习成果,学分由课程学分和认定学分两部分组成,课程学分按照16个学时折合1个学分。认定学分来源,一方面是学员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职业等级技能、学习劳动成果、表彰奖励情况;另一方面是学员培训经历,包括参观考察、在岗实习、技术指导、跟踪服务等后续培育时间。
经费互济、注重整合。淮安市农广校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职业培训与中职教育衔接经费。经费主要来源三部分:省级“半农半读”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省部级支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2018年全市追加培训与职教衔接经费达350万元;市、县、区年度预算经费和财政结余专项资金,每年约220万元。
资源互享、注重结合。推行农民培训与中职教育在师资、教材、实训基地(田间学校)等方面共建共享。面向产学研单位遴选建立40~100人的讲师团,满足培训需求同时,优选部分师资作为中职教育兼职教师;选择中央农广校中职教材作为农民培训教材,同时把农民培训教材作为“半农半读”中职教育辅助教材;依托全市82个农民培训实训基地建立中职教育“半农半读”教学阵地,为职业培训与中职教育衔接提供了保障。
东台模式
东台市农广校针对在岗农民文化基础较低,高职入学关口存在障碍的现实情况,2018年起联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率先实施农民中高职贯通,培养高技能、高学历、高素质农民,形成了农民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的“东台模式”。该模式核心是“五大融合”“两项创新”,即在招生、管理、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实现农广校与农职院校深度融合,在教育培训中试行“学分互换”“空中课堂”。东台农广校首批招生83人,学制3年,采取“弹性学制、农学交替”方式,采用学员自学、集中面授、网上辅导等形式,学员修满规定学分、考试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成人中专和大专文凭。
推行五大融合、跨越衔接障碍。招生融合,即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向教育厅争取定向自主招生专业及指标,实现中职优秀毕业生毕业即进入高职学习,2019年争取到710个招生计划,为广大农民打开高职求学大门。教学管理融合,即由农广校和农职院校共同设立中高职教研组,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管理,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建章立制、教学计划、学员管理、实践实习、考核评价、技能鉴定、质量督导等教学管理工作。专业融合,围绕产业需求,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选择农广校现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畜牧兽医(畜禽生产与经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四个专业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畜牧兽医、农村经营管理专业进行衔接。课程融合,以园艺班为例,中职课程17门,高职专科课程24门,除《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课外,中职16门课程与高职15门课程进行对接,做到学时、学分、考核“三明确”。在此基础上实行教学内容衔接,把好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关键环节。分清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教师按照职业能力提升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层次递进,融合中高职课程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模板,实现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一般到复合的拓展加深。师资融合,组建目前以农职院校为主、农广校为辅的师资团队,先期授课任务由农职院承担,农广校教师主要承担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复习、阅卷评分等工作。同时建立师资培养机制,农广校分批选派教师到农职院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通过三年,将所有教师轮训一遍,实现后期课程由农广校教师主讲。
尝试两项创新、解决农学矛盾。东台市农广校立足学员经常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实际充分发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拥有丰富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势,试行学分互换和空中课堂,丰富学习内涵,创新学习方式。学分互换,即学员参加农民培训的学时可换算为对应课程的学分,每15个学时可折算1个学分,换算的学分不能超过该课程总学分的60%。空中课堂,即充分利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网络学习中心开设“空中课堂”,学员自主学习在线课程、专业教学资源等网络课程免费资源。“学分互换”“空中课堂”有效解决了农民学员普遍面临的农学矛盾,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点启示
江苏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经验做法,对我们在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和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背景下,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有以下三点启示。
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教育培训的实质是把蕴藏在农民头脑中、躯体中的创新创业能量、潜质调动挖掘出来。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原则,构建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农业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互融互促的教育培训格局。江苏的实践探索表明,短期的技术技能培训让亿万小农户少走弯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更有实力去衔接大市场、并轨现代化;系统教育能够让农民形成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养成好习惯长期固化下来,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大的提升空间。坚持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能够真正以农民为主体,更好地满足农民多元化教育培训需求,真正让农民参与,让农民受益,让农民满意。
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依然旺盛。《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高素质农民队伍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占近七成。对于这部分农民而言,小农生产没有大问题,但要参与并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困难重重。非全日制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农学交替、弹性学制”的办学模式和不离土、不离乡、不脱离产业的特点非常适合这部分人群,相当数量的农民依然渴望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江苏农民教育培训衔接培养模式也进一步表明,中职教育能给农民提供更多更好更便利的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为乡村振兴培养急需的基层组织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社会事业带头人。农业农村发展对于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有着旺盛的需求。
打通中高职衔接通道任重道远。2019年,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共同启动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务农农民也能接受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这在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我国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政策还没有完全打开,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民参加“送教下乡、弹性学制”的中等职业教育仍不能获得国家资助。需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在政府层面为农民接受各类型的教育培训创造更优惠的条件,实现农民就地就近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重点推动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资助范围的政策实现突破,鼓励农民学习。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