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愿景,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从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到今天这个穿越时空的梦想已然触手可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具有特殊意义。“全面”意味着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要让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过去的一年,农业农村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精准脱贫成效显著,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有力有序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但我们仍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既立足当前,从农村实际出发,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又着眼长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补上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为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一方面要乘势而上,聚焦“三区三州”等地区,集中力量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针对扶贫产业同质化、链条短、效益低、市场弱等问题,加强规划、引导和帮扶,切实抓好产业扶贫,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确保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全面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最突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这些短板是农民群众的民生痛点,是全面小康最直观的落差,要以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评价标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补上短板,绝不能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盲目推进。
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越要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为稳定经济社会全局提供基础支撑。全面小康之年要确保农业丰收、农民增收。一方面要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省负总责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坚决纠正一些地方放松粮食生产和搞“无猪市”“无猪县”的错误倾向,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有效供给;一方面要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积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定农民工就业,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整治力度,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减、趋势不变,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的全面小康既定目标。
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村制度,大力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要强化保障机制,优先保障“三农”投入,推动人才下乡,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快推动农村改革在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选择部分县市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先行试点,探索落实长久不变的具体办法,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动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持续推进农垦改革和农业综合执法改革。
2020年“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已经确定,只要我们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目标,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争朝夕,苦干实干,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巩固农业农村持续向好的形势,谱写好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农”新篇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