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泰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袁为海 宋洪远 字号:【

  近年来,山东省新泰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和泰安市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一根基,以集约化、品牌化、融合化、系统化为方向,建园区、强主体,扩规模、育特色,促融合、提质效,聚力发展互促互融的“新六产”,推动农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集约化引领。精心编制全市农业产业规划,确定“生活+”北部休闲观光、“生产+”中西部设施蔬菜、“生态+”东南部绿色生态“三生三线”发展框架,做强规模、做优供给。一是壮大园区龙头。实施现代农业三年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以柴汶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为轴心,莲花山旅游度假区等10个特色产业优势区为拓展,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万个新型经营小农户共同发展的“一带十区百园千社万户”工程,实现园区集中、产业连片。设立2000万元园区发展基金,建成惠美“百合和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124家,园区连片经营面积达到16.2万亩。二是夯实产业根基。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推进“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名优特新农业经济板块。成立乡村振兴联盟,建立林果、蔬菜、特色种植等6个发展协会,新发展有机茶、泰皇菊、百合、丹参等名优农产品10万余亩,建成一批特色小镇和345个农业特色专业村,获评中国特色小镇1个、山东省特色小镇2个、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2个,楼德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龙廷镇掌平洼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三是引入工商资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企业联姻、集团注资、外资嫁接、民资撬动“四个一批”工程,依托工商资本的资金、技术、理念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优势,带动发展高效优质农业。通过引资本、上项目,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2家,建成现代农业综合体60余家,发展家庭农场209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30家,各类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安置5.2万人就业,带动23.5万农户增收。

  品牌化发展。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一是严格标准。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成果,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推行农产品基地准出和追溯制度,在乡镇街道建立农残检测室,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安装视频监管设备。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达到384个,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5万亩、占耕地的60%。二是培优品牌。实施名茶、名果、名菜、名粮、名药“五名”工程,着力发展新泰芹菜、楼德煎饼、龙廷杏梅等特色农产品,打响“新泰心农·放心吃”品牌。全市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产品7个、山东著名商标6个。新泰市被评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融合化提升。树立“大农业”观念,推动农业“优一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一是纵向抓延伸。坚持农林牧循环、产加销一体,抓内部循环,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发展林禽、林虫、林药等林下经济22.3万亩,建成生物有机肥、秸秆发电等循环利用项目,全市畜禽粪便、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89.9%。抓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林、牧产品深加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全市农业加工企业达到111家,其中畜禽产业形成“饲料-种禽-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加工-羽绒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完整产业链条,饲料年加工能力达到220万吨。建成专业性农产品市场221处、涉农中介机构1000余家,2/3的现代农业园区、1/3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联华、银座等知名超市开展合作,鲜活农产品直采比例达到30%。二是横向抓联合。“农业+光伏”连天接地,规划实施总投资200亿元的采煤沉陷区农光互补示范基地项目,年可实现发电收入5亿元,建成各类农业设施大棚9620个,年产优质蔬菜5万吨,安排1.5万人就业,沉陷区变“包袱”为“财富”。“农业+电商”牵市进户,在省内首创“线上平台+综合服务实体”的“买卖提”农村电商模式,建成电商平台36家,发展骨干电商企业107家,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776家,引导农民开设网店3752家。“杞农云商”电商平台年销售樱桃、油杏等特色产品500余万斤,带动农民增收3000余万元。“农业+旅游”上山下乡,深挖农业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等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每年组织百合节、樱桃节、香椿节等节庆活动,培育了掌平洼村、陈角峪村等乡村旅游“十朵金花”,2家现代农业园区晋升为3A 级景区。

  系统化支撑。围绕破解产业振兴的瓶颈制约,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创新办法。一是引进专业人才。制定含金量十足的“人才十条”,设立1亿元招才引智基金、2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为乡村振兴吸纳高端人才。目前已兑现人才奖励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引进“两院”院士11人、长江学者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选聘科技副职99名,推动了人才“上山下乡”新热潮。二是搭建双创平台。引进设立李天来院士、印遇龙院士等6家院士工作站,与山东农大合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依托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在惠美农牧等现代农业园区设立乡村振兴试验站,在天信农牧成立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研究中心,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插上腾飞的“翅膀”。三是创新用地路径。积极探索“国土+”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市场化配置、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推动土地资源变资产、资本、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先后整治土地20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挖潜建设用地指标1.7万亩。四是拓展资金来源。组建新泰市富美乡村振兴发展集团,注册资金1亿元,采取财政出资、银行融资、企业投资联合的方式,集中资金打造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统筹上级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集中投向乡村振兴重点片区,每年向上争取涉农资金5亿多元;设立1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为乡村振兴提供真金白银的助力。

  深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立足国情和山东省情,以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为抓手,夯实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基础支撑。山东农业“新六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加速非农经济的转型升级。未来山东省仍需坚持大力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在非农经济领域寻找发力点与突破点,从而为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二是总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探索“新六产”发展的山东模式。将乡镇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进一步集成发扬,积极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以村“两委”为基层平台引导社会资本与各类人才进入农业农村,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农业产业中的主体作用。

  三是深化农业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新六产”发展中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发展战略、减免税收等方式,创造宽松的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与国内外的企业、资本与技术,参与到山东省农业农村领域发展建设过程中。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依法保护企业与企业家合法权益,发挥好民营经济与企业家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与示范带动效应。

  四是以农业为基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财政扶持、政策优惠等手段,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物流运输、流通销售、生产性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制造等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升级改造;促进智慧农业发展,以智能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与标准化程度。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