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 暖心 决心——2020年两会“三农”观察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雪亚 字号:【

  5月21日,2020年全国两会大幕开启。在世界的关注下中国两会正式走向时代前台。

  这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推迟召开的两会。这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召开的两会。这一切,使得今年两会注定不平凡。

  不同寻常的两会,标注着影响深远的历史方位。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艰巨挑战,中国将出台什么样的政策、采取什么样的举措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会期缩短了,形式创新了,短短几天时间,代表委员围绕粮食生产、生猪保供、农民工就业、脱贫攻坚等热点问题谈认识、明方向、析路径,共同为今年下半场的经济社会发展支招献策。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育新机开新局增信心

  初夏时节,麦浪滚滚。河南省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农机手开动机械设备开启今年的小麦收割。“不误农时,抢夺丰收。”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对今年粮食丰收河南省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依然底气十足。

  他的底气与自信来自于我国长期以来发挥农业“压舱石”作用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定力。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不稳,粮食安全再次引发社会关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此次两会的重要

  议题。

  “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百分之百,库存超过一年产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粮经’年年念,今年有新意。”小康之年,如何再接再厉端稳中国饭碗?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对粮食安全更加关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但也要居安思危、系统施策,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

  奖励。

  粮食稳产增效,关键在科技。“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是粮食增产的克星,‘虫口夺粮’要靠不断研发高抗性优良品种以及充分利用现代生物防控技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品种研发要更精准,并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要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生物安全技术创新,提高突发农业生物安全事件应对能力,“用科技力量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围绕藏粮于地,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建议,在设立耕地数量红线的基础上设立耕地质量红线,明确“质量红线”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并且要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有效遏制耕地质量退化趋势,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两会,“恢复生猪生产”也出现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两会农业领域的热词之一。韩长赋表示,今年生猪产能有望恢复到基本接近常年水平,预计后市猪肉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同时,生猪生产完全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如何让老百姓吃得起猪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副所长乔晓玲建议,可在养殖集中区专题研究和生猪限养禁养区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发布全国生猪产业 “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各地确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中小散养户的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交了恢复生猪产能的提案,建议可考虑从国家层面设立生猪产业发展母基金或发行特殊国债、支持养猪用地“聚零为整”等。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宋虎振说,要像抓粮食一样抓生猪生产,落实“严把五个关口,强化六项保障”等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确保6月底前所有县具备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同时,严格落实生猪调运监管制度,坚决防止非法调运,抓好非洲猪瘟防控。

  粮食稳,人心稳,社会稳。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农业“压舱石”,“六稳”“六保”就有了坚实的物质支撑,我们国家就有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只要手中有粮,我们就有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牢固根基和信心底气。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政策礼包暖民心

  “报告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回家之后,我要带领乡亲们铆足劲儿,把我们的产业做大做强。” 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仁难掩喜悦。今年政府出台的政策大礼包让他心里多了一份踏实。

  今年短短1万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39次提及就业,处处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暖了民心。

  报告明确,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就业位居“六稳”与“六保”之首,解决就业问题,两大群体尤为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农民工。中国目前有2.9亿农民工,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让老百姓能打工、有收入?

  在就业服务上下功夫,报告明确提出要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

  返乡农民工如何就近就业?报告明确: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地方政府出台针对乡村C2M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对于达到一定规模并有效带动增收、就业的行政村和创业者,在物流、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对将销售和物流网络延伸到乡村,为农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电商企业,给予包括土地购买、场地租用、水电优惠等支持,双管齐下助推农产品上行。此外,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电商企业和大专院校结合,进一步加强农人培训、实训,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为农村贫困人口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宜兴市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建议,要发展年轻人喜欢的产业,比如通过微电影等文化产业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同时,配套相关服务设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农村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楠木桥村党总支书记谭泽勇长期思考的课题。结合“四跟四走”首创的“连村联创”脱贫模式就是以产业为依托,实现抱团发展。“这一块的利益机制就是把全乡9个村654户贫困户全部融进扶贫产业园,让他们有稳定的就业收入,还有稳定的分红收入。”谭泽勇说。目前,楠木桥村建成2000亩连村联创扶贫产业示范园,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今年谭泽勇在此基础上,提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思路,通过“文化+科技+平台”,实现贫困村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团结村袁海波始终把乡亲们的就业问题放在心上。在前期调研中,袁海波了解到,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最大问题,就是创业资金不足,融资贷款困难,手续比较繁琐,贷款周期较长,难以及时解决创业资金需求。袁海波建议,一是国家及时调整金融制度,出台适合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优惠政策,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困难的问题。二是推行返乡创业贷款贴息制度,重点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给予贴息。对符合扶贫、农业产业化贴息条件的优先办理贷款贴息。三是扩大申请贷款担保财产范围,解决农民工缺少有效抵押物的问题。

  把我们的农民扶一把

  决战脱贫攻坚有决心

  “我在人民大会堂为绣娘绣爷代言!”5月22日,首场代表通道,一位身着苗族服饰的代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全国人大代表、淘宝店铺“鸽子花松桃苗绣”店主石丽平是今年两会“代表通道”的第一位带货主播。她带来两款作品:苗族手工车枕、土布香囊。她动情地说,这小小的香囊,承载着四项非遗文化。“我们要把苗绣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和乡亲们一起实现小康。”

  石丽平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脱贫攻坚的故事,“我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了100个易地扶贫工坊,去年绣了6000多万元,带动了40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实现了‘搬得出、有就业、逐渐能致富’,现在像松桃苗绣这样的技艺,在贵州已带动了50多万妇女就业。我也诚挚地邀请大家去多彩贵州看一看,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分享我们脱贫致富后的喜悦。”

  石丽平的故事只是当前脱贫攻坚战场的一个缩影。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贵州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了大山,搬进了城里,迎来了新的生活。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这是一场我们必须打赢的硬仗。这项历史性的任务,成为许多代表委员们心头的关切、脚下的实践。

  面对疫情这道“加试题”,脱贫攻坚兑现承诺难度加大。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陈晓华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二是进一步加大“三区三州”支持力度。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要继续向“三区三州”倾斜,增长幅度应高于上年。三是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在一定过渡期内,保持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对脱贫摘帽的要扶上马送一程。抓紧筑牢产业脱贫基础,加强特色优势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四是进一步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可选择若干脱贫摘帽县开展试点示范,先行一步带动面上。

  如何让脱贫的群众不返贫,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832个贫困县每个县都有两三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有竞争力的扶贫主导产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都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减贫效果最好、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是保证脱贫攻坚质量的根基。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说,扶贫产业只有特色还不够,还应当有科技支撑,这样才能优质高效。科技可以提升农副产品的内在价值,但利用时一定要防止“一刀切”“假大空”,不能让“农民听不懂&